王世祿烈士生前身後的
紅色故事
前不久,女作家徐潔到南靖船場采風,獲悉世祿是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莊。烈士犧牲至今有68年,在披露這一鮮為人知的故事的同時,為兌現給村民許下的承諾——為烈士尋親,徐潔費盡心思與周折,與《焦作晚報》記者聯動,在烈士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大底村找到唯一在世的親屬。之後,她又在漳州市區,找到當年一同參加革命、南下解放漳州的烈士的堂哥王同生,進一步揭開——
徐潔和王同生交談
《焦作晚報》的報道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日前,在漳州正興醫院新來福養老院,兩位河南人第一次相見就出現這樣動人的場面。他們一個是耄耋之年的革命老戰士,一個是身為公務員的福建女作家。潸然而下的熱淚背後,卻無關鄉愁,那是對68年前為漳州革命事業獻出年輕寶貴生命的王世祿先烈的緬懷、哀悼之情。
老戰士叫王同生,是先烈王世祿的堂哥;福建女作家叫徐潔。前陣子下鄉采風,徐潔發現了以烈士王世祿名字命名的紅色村莊,並經過努力,徐徐打開那段塵封已久的紅色記憶。“沒有烈士用生命和鮮血的浴血奮戰,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徐潔難忘父輩從小的革命教育,當得知烈士的堂哥在漳州時,她很興奮,希望與王同生見上一面,了解烈士更多的信息,傳揚先烈的偉大事迹。
南靖采風發現紅色村莊
“王世祿到底還有怎樣的故事呢?”8月31日下午,徐潔手捧鮮花,前去看望王同生先生。王同生雖然90歲高齡,但精神矍铄,耳聰目明,記憶力特別好。“您好,王伯伯。我是徐潔,也是南下服務團干部的後人,我很想多了解烈士王世祿前輩的故事。”徐潔說明了來意。王同生的心情有些起伏,久久不語。好一會兒,他說:世祿是我叔叔的兒子,比我小一歲,我倆從小玩到大,關系特別好。堂弟的犧牲,是我一生的心痛。徐潔向王同生介紹了采風途中發現紅色村莊的經過。原來,不久前,徐潔到南靖縣世祿村采風。村民告訴她,他們村之所以叫世祿村,是為紀念一位名叫世祿的革命烈士。而幾十年間,從不見烈士後人前來祭掃,只知烈士是河南博愛縣人,其他不詳。
當時徐潔的心情無法平靜,烈士用生命捍衛村民的安康,村民則用最樸實的方法緬懷英雄。她對村民承諾:為烈士尋親,責無旁貸。幾經輾轉,她了解到烈士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大底村人,于是撥打了故鄉河南《焦作晚報》的新聞熱線,激動地說了這番話:“福建漳州有個叫世祿的村莊,這個村莊的名字來自革命烈士王世祿。如果烈士有後人,知道自己的親人在千裏之外受到如此的尊敬,一定會倍感欣慰。同時我想將世祿村現在的情況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親人犧牲的地方如今發展得很好,也算是對烈士家屬的一種告慰吧!”
幾經輾轉找到烈士外甥
隨後,焦作晚報社記者通過博愛縣寨豁鄉*府聯系上大底村黨支部書記葛元文,轉述徐潔尋找烈士家屬的心願,並以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發這一紅色故事。
“王世祿烈士是我們村的驕傲。烈士沒有子女。父母也去世多年,最近的親人就是他的外甥。”葛元文說,“博愛烈士陵園有王世祿烈士紀念碑。”在葛元文的幫助下,焦作晚報的記者聯系上王世祿烈士的外甥葛先生。葛先生說,他舅舅犧牲得較早,沒有留下照片,他對舅舅的認識都是聽來的。那時候他還很小,只知道舅舅參軍打仗犧牲,是個大英雄。
葛先生回憶,年,他的父母在安葬姥姥時,把舅舅的骨灰也一起埋了。在得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世祿村的村民為了紀念其舅舅而改名的消息後,他十分欣慰,對村民的行為很敬佩。葛元文和焦作晚報的記者等專程到博愛縣的烈士陵園,為王世祿掃墓,將世祿村美好的今天告慰英靈。
堂哥講述再現革命曆程
聽完徐潔的講述,王同生的眼睛有些濕潤。一方面是因為懷念弟弟,另外一方面是被徐潔素不相識、無親無故,卻為烈士尋親的種種努力所打動。“謝謝你,讓烈士的事迹再次重見天日。”王同生平緩了心情,講述起王世祿的革命曆程。因為心傷太深,那些塵封多年的悲壯故事,深藏在老人心海深處,對自己的五個兒子,都沒有詳細介紹過。
王世祿,原名王訪,“世祿”是他上學時老師為其改的名。因為有讀完高小,在村子裏,他算是識文斷字的文化人。“我是他的引路人,可他比我優秀。”王同生說。年,王同生在我黨領導的地方武裝當兵已有一年。當時,王世祿因為唯一的哥哥早些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陣亡,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在家務農。後來,經王同生介紹,王世祿離開村子,加入革命隊伍。
王世祿有文化,又機靈勇敢,很快被調到縣委書記身邊當警衛員,王同生擔任縣委宣傳部長警衛員。年9月,他告別新婚五日的妻子,跟隨長江支隊,與堂兄王同生一道南下福建漳州。當時,王世祿任南靖縣第一區區委副書記,駐點船場;王同生駐點南坑,擔任組織委員。為了更好地開展群衆運動,短短的九十多天,王世祿已能聽懂日常常用的閩南方言。一日,他外出開會要返回駐地,不料,因兩位警衛員通匪告密,孤身一人的他被土匪包圍,終因寡不敵衆,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1歲。
“弟弟犧牲後,我痛不欲生,當時就病倒了,住進專區醫院(現漳州市醫院)。”老人傷感地說。年,王同生給老家的哥哥寫信,交代烈士遺骸遷回老家安葬事宜。親人遠去,王同生化悲痛為力量,自學文化知識。不管在南靖,還是在漳州市區,他每到一個崗位都愛一行、干一行,工作出色。
“在我家中,珍藏當年南下時戰友們的集體合影,可以清晰地看到弟弟的模樣。當初南下的時候,博愛縣舉行歡送儀式,有留影紀念,不想成了弟弟留在世間唯一的影像。”幾十年來,他常常默默端詳相框裏的相片,回憶過往的峥嵘歲月和他英雄的弟弟。每年,王同生都和另外一個河南老鄉,相約前去堂弟就義的地方,走走看看,無聲地說上幾句話,並沒驚動當地村民。因此,造成一個小小的誤會,村民以為與烈士的家人失聯,從而引發女作家千裏為烈士尋親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后台添加白名单,本平台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