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杜甫很冷门的一首五律,开篇凄楚无比,颈联
TUhjnbcbe - 2023/5/31 20:33:00

春天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季节,青山朗润、碧溪涨水,杨柳婀娜、春笋怒放。不仅有百花争艳、百鸟齐鸣,还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少女们顾盼的眼神。老人们也好像焕发了青春,脱去臃肿的厚装,踏着轻快的节拍,开心地徜徉在竹林花海里,快乐地漫步于小桥流水间。

诗人们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既描画春花烂漫,也怜惜暮春景象;不仅歌颂春光明媚,而且吟诵春色满园。唐代一位诗人已到垂暮之年,朋友又要远行,却依然不吝笔墨,热情地赠诗相送,并抒写对春天的赞歌。下面分享杜甫很冷门的一首五律,开篇凄楚无比,颈联却令人遐思。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代: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杜甫年轻时壮游祖国各地,中年时仕途坎坷,晚年时穷困潦倒。后来得到朋友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浣花溪安居下来。唐代宝应元年,由于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诗人内心依然难以安定。

郑炼是他在四川结识的新朋友,彼此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交情很不错。后来他有事要去襄阳,老杜在他临行时赋诗相赠,表达了惜别之情和追慕先贤之意。

朋友要远行,诗人一方面担心他路上的安全,另一方面更感到自己会更加孤寂。开篇抒写了自己的悲惨现状,“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当此戎马交驰之际,自己却是柴门老病之身,不仅难以陪伴朋友远行,就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

兵荒马乱、憔悴不堪,诗人虽然自怜自艾,但更同情百姓们的遭遇,也担心大唐社稷不稳。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只能默默叹息,却无法改变现状。

接下来诗人有些伤感地说,“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老杜平时无可销愁,经常诵读朋友的诗篇打发时日。如今又要远去,能不念此别而惊神?

诗人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一个“惊”字,传达出诗人不敢相信自己衰老的容颜,更也暗示了诗人对朋友忽然远去的惊诧。

前四句抒写惜郑之别,后面表达赠赴襄阳。诗人不想让朋友有太多的牵挂,于是便安慰他说,“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峨眉,指代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之地,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处。日色将晚,临别踌躇,诗人归览景物,恰好春意已生,更让诗人心生离别的不舍之情。

他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既表达出对友人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彼此间的深厚友情。用“地阔、天高”,更形象地刻画出两座山之间的遥远距离,传达出自己的孤寂、愁闷之情。“晚、春”二字对举,也彰显出诗人精于炼字、驾轻就熟的诗歌功底。

不过诗圣就是不比一般的文人,他总能将诗歌的情感升华,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得失,尾联值得细思,“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诗人虽然老迈,也行动不便,却充满了美好的遐想。他知道襄阳的耆旧中有如庞德公这样的高士,郑炼若在襄阳寻访到他,也借机表达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耆旧,指年高望重的人。岘山在襄阳县东南九里,东临汉水,而庞德公隐居在襄阳鹿门山,故此联想到这位隐士。

其实杜甫并非真的想隐居,只是以此表达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以及对乱世的担忧。之所以很多人隐居避世,都是因为心怀愁怨,又无可奈何,只好不问世事。

人生有很多无奈,特别是暮年,更觉得时不我待。诗人自小就充满豪情壮志,可是纵然有惊世之才,却生不逢时,一直四处漂泊。他对朋友披肝沥胆,为社稷呕心沥血,可是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却毫不在意。这样的诗圣值得后世景仰,这样的作品更值得人们传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甫很冷门的一首五律,开篇凄楚无比,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