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爸,您国庆节在扬州吗?想去看您。”“登爸,您最近身体好吗?”近日,扬州市职业大学老教师沈桂登收到了不少学生的祝福短信,毕业多年后,他的学生依旧记挂着沈老师,想利用国庆长假来看望他。
记者了解到,沈桂登从教38年来,经常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累计超10万元,同学们亲切地叫他为“登爸”。他因材施教,和每一位学生谈心,38年来,光谈心笔记就记了36本。先后获评“扬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扬州市师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一张存折背后的“父女情”
“登爸,我们来看您了,您最近好吗?”蒋苏豫和王艳都是沈桂登的学生,和“登爸”有着亦师亦父、亦师亦友的特殊情分。当时,蒋苏豫是扬州教育学院(后与扬州市职业大学合并)五年制大专二年级学生,沈桂登是她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一天,蒋苏豫找到沈桂登,哽咽着说,她不想上学了。沈老师了解缘由后,用坚定的口吻告诉蒋苏豫:“学是一定要上的!”
蒋苏豫来自单亲家庭,10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全靠父亲一人支撑她和弟弟的生活。年,父亲病倒了,是癌症晚期。蒋苏豫偷偷哭了三天,做出决定:辍学打工,帮爸爸减轻家庭负担。沈桂登在班级发起了“关爱贫困生”的爱心活动,并在全校倡议大家奉献爱心,帮助包括蒋苏豫在内的三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沈桂登说:“我个人力量也有限,所以动员大家来参与。这是一个彼此关爱的过程,也是一个给别人爱、感受爱的过程。”
这次共募捐善款多元,学校开了银行账户,将这笔善款专门用于蒋苏豫等三位同学的每月生活所需。
“沈老师也把他的班主任津贴、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取出来给我们。他不仅从生活上、学习上,还在其他各方面不停地开导我、鼓励我,给我面对生活的信心。”蒋苏豫说。
年,蒋苏豫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他和沈桂登见了最后一面,将女儿托付给沈老师。此后,蒋苏豫结婚生子、工作升迁等人生大事,都少不了沈桂登的身影。
一番谈话改变学生的人生
“我都毕业28年了,沈老师到现在还在关心着我,真的让我特别感动。”王艳出生于高邮市一户农村家庭,年,她考进高邮师范学校。王艳进校以后,选择了“躺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60分。这时,班主任沈桂登找到了她。
“我跟她讲,人生就像乘公共汽车一样,你提前在这站下车,那前面的风景你也看不到,前面有可能有更多的风景。”沈桂登说。
沈老师的一席长谈,敲醒了得过且过的她。她调整心态后,学习上一路高歌猛进,年被保送至扬州大学,四年后留校任教。
王艳说:“沈老师的这一番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碗鱼汤催生又一位老师
沈桂登从教38年来,带了36届学生。在这期间,他经常为学生代缴学费、垫付医药费、购买营养品等,对学生的个人资助超10万元。而且每年,他都邀请贫困学生来家里吃年夜饭。
“我有一个习惯,每个学生跟我谈过心,我都记录到笔记中,38年写了36本‘交心笔记’。”沈桂登说,“每学期和每个同学,都来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沈老师笔记中提到的雪松是他众多学生之一,当年因为患了气胸,在他家里吃住了一年。“沈老师把他们家里的一个书房收拾出来,里面加了一张床给我。”李雪松哽咽着说,“沈老师每天和师娘还为我做好了汤,送到我的床前。特别是那个冬天,当师娘和沈老师敲门,把一碗鱼汤放在我床头时候,我含着泪喝下去,然后在心里面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像沈老师那样的老师。”
李雪松毕业后,成为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一名老师,他的语文课不但富有诗意,还很灵动,获得过全国教学设计特等奖。李雪松说:“我们的沈老师有父亲般的仁厚,有兄长般的慈爱,这种感觉几十年来一直在我的心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