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扬州的铁路,不能不说到刘鹗。这个刘鹗,就是写《老残游记》的小说家。
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光绪三年(年),刘成忠在淮安置房买地,从此落户。这时刘鹗已是20岁的青年,处在不虑衣食的家庭,为了寻求自幼以来耳闻目睹的悲惨国运和广大民众颠沛流离痛苦生活的答案,他在博览儒经佛典、诸子百家、旁及基督教义后,终于心悦诚服地拜从太谷学派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从而摈弃以传统的科举考试猎取功名的老路,希望能对国家和民众有所贡献,所以他埋头书斋研读的,不再是八股文章,而是治河、算学、医学、兵法及一些新的科学知识。
他27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中幼子,他投入社会,先向家中索要资本,在淮安城开办了一家烟草店,仅一年就赔光倒闭。到扬州寄居姑母家,挂牌行医,为人治病。几个月后,家里一定要他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因非所愿,还没终场他就到了六合外祖母家。又跑到上海与人开办书局,经营石印出版,不久关闭。刘鹗一直希望以发展经济、教化人心这一途径富国强民,所以他参与了许多经济活动。虽然屡屡受挫,却始终百折不回。
他32岁时以治理*河决口一举成名,保升知府衔,又被保送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他热衷于创办实业;40岁时弃官经商,担任英国与意大利联合商福公司的买办,在山西修铁路,开煤矿;44岁时遇八国联*人侵北京,京中发生饥荒,他合资托人将沙俄*队准备焚烧的清宫太仓米全部买出,充作赈粮及平祟米,救济难民;47岁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开始发表自己的传世名作《老残游记》;52岁时被流放*,次年死在乌鲁木齐。
在中国土地上修建铁路,最早的动议,是同治二年(),上海英商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的,只是被李鸿章拒绝了。同治十三年(),英商在上海强行购买土地,无视我国主权,建造了吴淞至上海的铁路,光绪二年上海到江湾段正式通车。可惜这不是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反而是中国越加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证明。不过铁路的作用,终于受到人们的重视,建造铁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刘鹗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合格,“以知府用”后,以为可以实现其抱负了,在联络了几个人之后,贸贸然上书自请承办芦(沟桥)汉(口)铁路,并得到了表面上的赞成。这条铁路,清*府已动议了六年之久,一直未能付之实际,而刘鹗仅是一个小小的知府,又没有真正过硬的后台,居然凭一已的热情,就申请这样全国性的大项目,未免太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实际了。其实,主管此事的张之洞,那时早已把这个差事许给盛宣怀了,刘鹗等人的行动妨碍了他们。所以,张之洞、王文韶在来往书信中,咬定刘鹗等人是“为不正派的洋人招揽洋股”。因此,刘鹗等被排挤出局的结果早已注定。最后,刘鹗只好在“此地知音寻不着,乘风海上访成连”的喟然感叹中离开了汉口。
然而,刘鹗并没有接受教训,依然醉心于铁路建设,年(光绪二十二年),请筑津镇铁路。据刘鹗之孙刘蕙荪《铁云先生年谱长编》云,刘鹗在光绪二十二年()秋冬间回京,上书直督,请筑津镇铁路,因同乡京官反对,功败垂成。为什么同乡京官反对?刘蕙荪按,津镇铁路,就是后来津浦路的前身。以天津为起点,镇江为路点。但因火车不能渡江,实际上只能通到镇江对岸的瓜洲。因此一般镇江京官大哗,说镇江本来是长江水陆码头,鱼米之乡,市面繁庶。这样一来,无形镇江市面就要移到瓜洲,镇江人就没饭吃了,群起反对,并声言开除铁云先生的乡籍。
又据一位乡前贤介绍,当时上海《申报》亦报道了此事,说刘鹗的方案不仅遭到镇江人的反对,也遭到扬州、高邮、宝应、清江浦等地的京官和乡绅的反对,怕破了风水,占了良田,怕捐资。近些年,更有人把阻挠修铁路的责任一股脑儿加到了盐商的身上。这些记载或传闻、推测有点道理,也不尽然。
对镇江,张之洞在修芦汉铁路的疏中就说得很清楚:“海上用兵,首虑梗槽。东南漕米百余万石,由镇江轮船溯江而上,三日而抵汉口,又二日而达京城。由芦沟桥运赴京仓,道里与通县相等,足以备河海之不虞,辟飞輓之坦道,而又省挑河剥运之浮糜。”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镇江已被列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弃之不用,所以反对修铁路似无道理。
而说扬州人反对修铁路,似更无道理,因为即使火车有轮渡过江,毕竟北岸在瓜洲。从道光年间盐法改制以后,扬州盐商的地位和财富已一落千丈,非往昔可比,想活动也难了。所以我认为出于扬州方面的反对也不可能。倒是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中说得较贴切:“上书请筑津镇铁路,当道颇为所动。事垂成,适张文襄公请修京鄂线,乃罢津镇之议”。但是,即使如此,刘鹗也没有放弃参与修筑铁路的打算。光绪二十五年(),他又通过英商河南福公司,动议建造芦汉铁路的支线——泽(州)浦(口)线,得到批准。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三十三年(),筑成了其中道口至清化的一段,长一百五十公里,名“道清铁路”,这是刘鹗办铁路的唯一实绩。
写作只是刘鹗的余事,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创办实业上。先后为创办上海五层楼商场、徐家汇蒸汽机织布厂、湖南株洲实业钢铁厂、北京电车公司和自来水公司而到处奔波,结果均未办成。与日本商人在山东成立海北精盐公司,还去过朝鲜、日本,但不久失败。又与人计划投资买船,开辟上海、大连至日本的航线,也未实现。这时,刘鹗对几年前的游戏笔墨《老残游记》忽然又发兴致,在三十三年(年)上半年续写《老残游记》九回,是为《老残游记二集》。
《老残游记》写的是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各地行医时的所见所闻和所为。书中的老残就是刘鹗自己的影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寥寥数语,评论甚为精当。《老残游记》自发行以来,流行甚广,印者亦多,还有多种外文译本,各种版本有种之多,可见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