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刘炽在宝应老鸦庄魅力宝应
TUhjnbcbe - 2023/3/8 17:55:00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3/95869.html

刘炽在老鸦庄

文/卢廷涛卢之超

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年曾随中央文化部下放干部来宝应劳动锻炼,在我们老鸦庄生活过一段时间,住在后庄组王兆堂社长家里。

刘老下放在老鸦庄,那是60年前的事情。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刘老是记忆犹新,好像他就是我们老鸦庄人。那时他30多岁,因为有文化,庄上的人都称他为刘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热情,且风趣幽默,和庄上的大人小孩都处得来。刘老师在老鸦庄生活的时间不算长,大概就是一年时间吧,但他为老鸦庄所做的事情,所作的贡献,一桩桩、一件件,我们都记在心里。

关心农村文化生活

刚到老鸦庄不久,他就在庄上办起了夜校,为的是能让大家识字明理,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他的学生有儿童、青年,甚至还有小媳妇、老大妈、老大爷,总之生源不限,年龄不限,谁想学都可以。他的教学方法很新颖,也很吸引人,教材大部分都是他自编的,课程有识字、写字、讲故事、唱歌等。今年75岁的王芝岚老人回忆说:“他不但教我们学文化,还教我们唱歌,教我们唱的歌都是他自编的,其中有一首‘李秀英上夜校’的歌,我现在还能背得上来。”说着王芝岚就唱起来:

“北风吹,天气凉,李秀英穿上了一件棉衣裳,今晚她要上夜校,花格子书包手中拿,识字课本包里放,回头叫声爸和妈,你们睡觉门莫栓,免得回来再叫门。”

唱完,王芝岚又说:“我的名字就是上夜校时,刘炽老师给我起的,我现在岁数这么大了,但我还是会常常想起他。”

关心群众身体健康

当年春季,庄上有一姓张的小男孩直感头疼,不说话头颈后仰,病情危急,家中父母急得手足无措,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几乎没有一个医生。刘老师闻讯后,及时赶到小孩家中,动员医院治疗。见其父母面有难色,刘老师善解其意,劝慰说:“钱没问题,我可以想办法,现在救孩子要紧……”并一医院。医院诊断为脑膜炎,医生说:“幸亏送的及时,因为这种病来势比较凶猛,如果迟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能治好,也会落下后遗症。”接着刘老师就缴钱、取药,忙前忙后,待安顿好孩子才又步行回到老鸦庄。以后,孩子痊愈出院了,孩子的家人非常感激刘老师,甚至视他为孩子的再生父母。他对老鸦庄人民那份真诚无私的情和爱,大家一直记在心上,并传为佳话。

以前,我们农村有种不卫生习惯,就是大热天农忙时,口渴了就直接跑到小河边,用手捧几捧河水喝个够,这样既解渴又方便。刘老师见了却不赞同,告诉大家喝生水会生病的。也确实如此,在那个年代周围正流传着一种疾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这种病当时比较难治。毛主席在送瘟神诗词中就提到过,“华佗无奈小虫何”。经他这么一劝解,大家都若有所悟,以后就改用大麦或大麦芽冲茶喝,因为大麦是止渴生津的。这些虽是细微的往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乡亲健康的关心,一样的情深意长。

边劳动、边发掘非物质遗产

刘老师在老鸦庄时实行“三同”,就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方面不怎么样,有时还会弄出笑话来。记得有一次挑河泥追麦肥,他和别人不同,肩上挑着担子,两只手还要在前捧着扁担。有些妇女(善意地)笑话他,他回答说:“我这是三点支撑——保险。”到夏季插秧时,他也参加挑秧,还是他那种“保险”挑法。因为田间的圩埂比较窄,只有尺把宽,他又不看着圩埂走,一不小心跌倒在水田里(所谓三点支撑没起作用),这会并没有人笑话他,而是让他拉栽秧绳或撩趟(撩趟:栽秧时,或几个人排成一趟,或几十个人排成一趟,一边栽秧一边往后退,如果哪个栽秧人身后没有秧了,撩趟的人就赶紧捡一个秧把丢在栽秧人后面)。

以前,农村栽秧流传着一种风俗,就是一边栽秧一边唱秧歌。始于何时谁也没研究过,唱秧歌的形式简单、明快、活跃,先是由一个会唱的人领唱,其余的人附和,领唱的人唱完几句或一段,附和的人就唱:“对你格冬对”,一唱一和,有板有眼。内容有民间小调、情歌,历史人物故事,如《王奶奶骂猫》《那日我从门前过》《孟姜女》《华容道捉曹操》等。此时,在后面撩趟的刘老师一听,可来了兴趣,就像见到宝贝似的,赶紧拿出笔记本,一边记,一边手打拍子,嘴里还不停地哼着”当当当……”一个小媳妇很好奇,好奇地看他的笔记本(小媳妇叫丁福余,现仍健在,已年近8旬,住莲花嘉苑),别人问小媳妇,刘老师写的是什么呀?这么认真。“全是……”小媳妇笑着答道,以后地方上留下这么一句歇后语:“刘老师的笔记本——全是”,从这句歇后语中可以看出刘老师那种对民间音乐的倾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炽在宝应老鸦庄魅力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