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早在春秋时期的鲜虞国曾经在境内的新城铺定都。十六国前燕时期,就筑有民间防御设施“安乐垒”。北魏皇始三年即公元年,魏文帝拓跋圭登临滹沱河,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于是将郡治所由东古城迁到正定城现址。北周建石头城,规模较小。唐代宝应元年即公元年,扩建为土城,主要用来*事防御。
直到明代将城池建成了现在的规模,方圆二十四华里,高三丈,宽两丈的砖城。设城门四座,城角楼四座。其城门有独特的风格。四座城门的瓮城配套建有月城。就是在瓮城加筑一段弯如月牙形的城墙。这样如果出入城的话,就要穿过三道城门,真的是外一层门,中一层门,内一层门。古代的整个真定城,东南西北就有了十二道城门。这在我国的古城池修建中是别具一格的。三道城门,过了一道还有一道,两*开战,易守难攻。内城门上都建有高大的城楼,城楼高大雄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城门洞长约五丈,高两丈,大拱券。城墙还设有五千多个垛口。后来又建了角楼,形状像亭子,四面有窗,便于瞭望。楼上设兵丁戍守,并设鼓楼,有更夫巡夜打更。城墙内四周还筑有暗门,目的是在城池一旦被围困时,派出侦探或骑兵偷袭出城之路。因此,正定城因为有了坚固的城池,威武壮观,壁垒森严,成为战能胜,攻能守的战略要地、*事要塞。颜杲卿、刘秀、朱棣等历代英雄豪杰利用城池的优势,奏出了一曲曲壮烈凯歌。
说起来正定古城东西南北的十二座城门,除东门、西门的外门没有镶嵌石匾,没有提词以外,其余的十座城门均镶嵌石匾题词,而且十分讲究,引人遐思。
北门:其外门题词为“畿南保障”,国都北京南部的保障。中门题词为“展极”,可以极目远眺,看到北方最远的地方。内门题词为“拱护神京”,环绕京城周围,保卫守护护京城。
南门:其外门题词为“九省通衢”,通向各省四通八达的大道。中门题词为“迎薰”,迎来馥郁的芳香。薰是一种带有香气的草。以前在城南的滹沱河与护城河内种植着大片的莲花、芦苇、艾草等植物,每值盛夏,香气扑鼻。迎薰便由此而来。内门题词为“三关雄镇”,唐朝有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即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正定是成德节度使驻地,三镇之一,故称“三关雄镇”。明清真定卫管辖固关(今娘子关)、龙泉关(今阜平县)、倒马关(今唐县)三座关隘。所以明朝修城墙时题匾额曰“三关雄镇”。
东门:其中门题词为“含翠”,沐浴着旭日东升的朝霞,饱餐东方大地的翠色。内门题词为“光含瀛海”,迎着明媚的阳光,仿佛眼前呈现了美轮美奂的东海瀛洲。
西门:其中门题词为“挹蓝”,伸展臂膊,拥抱西部广阔天空的湛蓝。内门题词为“秀挹太行”,太行山的秀丽景色,尽情揽入胸怀。
十二道城门十块匾额题词,个个含义不俗,值得后人探究品味。
首先,内容上,远瞩高瞻,寓意深长,整体看各个题词,北门与南门对应,东门与西门对应。北门的一组题词,突出正定古城对保护京都北京的作用,强调的是它的战略及*治意义。南门的一组题词,突出的是正定古城在地理、交通上的作用,强调的是它的区位交通优势及经济意义。东门的一组题词,紧扣旭日东升和日出东海的特点,突出充满生机的“翠”和“光”。西门的一组题词,放眼西部巍峨太行山特点,突出“蓝”和“秀”。
其次,结构上,讲究对偶对称。除北门的内门、外门的题词不讲对偶以外,其余对应的门题词均讲究对偶。北门的中门“展极”与南门的中门“迎薰”对偶。东门的中门“含翠”与西门的中门““挹蓝”对偶。东门的内门“光含瀛海”与西门的内门“秀挹太行”对偶。南门的内门“三关雄镇”与南门的外门“九省通衢”对偶。
只可惜,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现在仅保留下了南门的外门题词“九省通衢”,中门题词“迎薰”,内门题词“三关雄镇”;西门的中门题词“挹蓝”,内门题词“秀挹太行”五处题词。尤其是“三关雄镇”题词,配上复建后雄伟壮观的南城门楼,已经成为古城正定响当当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