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2岁的颜红英已白发苍苍,行动迟缓,曾在战场中受损的听力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差劲。但是,对着家里客厅内挂着的一幅照片,她还能说出那段特别的经历。
那是年4月22日,炮声隆隆的江苏省扬中县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奋力摇橹,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解放*战士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打胜仗,解放全中国;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舱内,她们的父亲在后面掌舵。
颜红英老人家的墙上挂着自己晚年的照片和《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作品
当时,新华社记者邹健东被眼前这个背影吸引住,拍下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并刊发于《新华日报》上。照片上的大辫子姑娘就是颜红英,那一年,她19岁。
01
送解放*渡江的“大辫子”姑娘还好吗?
她今年92岁身体还行
1月25日,颜红英的儿子董红兵告诉记者,母亲今年已经92岁了,身体还行。但因为行动迟缓,她现在很少出门走动,最开心的时候,是孙子和曾孙子回来探望,她总要叨叨好久。
老人现状
颜红英的听力下降得厉害,与家人的沟通中,打手势比说话来得更快。听力的减退除了衰老的原因,还与她年少时的那场经历有关。
年春,渡江战役打响,宝应县的船工颜建发带着大女儿颜红英、小女儿颜根兄以船为生,听闻解放*征集船只渡江,他们毫不犹豫加入进来。
那时,征集的船只都在扬中的江汊河道里为渡江做准备,进行集中训练。一天傍晚,船队在一个名叫小河夹的江面上演练时,遭遇了国民**舰的猛烈炮击。一发炮弹落在了颜家的船边,摇船的颜红英迅速开船转移,保护了船上的解放*战士,但她因此听力受损,耳膜被震伤,落下了后遗症。
当年4月22日傍晚时分,包括颜家在内的数百艘小船上坐满了待渡江的解放*战士,他们要“送亲人过江”。也正是这时,一名战地记者将画面记录下来,画面正中,便是当年19岁的颜红英。
战事过后,颜红英回归了普通生活,结婚生子,只向家人回忆那段特别的经历。
02
儿子眼中的她:勤劳肯干
“送亲人过江”在她心里是一件平常事
在小儿子董红兵眼里,母亲一直是一名勤劳的女性。解放战争胜利后,20多岁的颜红英在他人介绍下认识了同样是苏北当地人的丈夫。婚后,二人在苏州做船运生意,贩卖货物,之后在吴江太湖菀坪落脚,生育了7个子女。董红兵是她最小的儿子,印象中,母亲常常教导他,做人要勤劳肯干,不能偷懒。
第一次听母亲说起那场送亲人过江的故事,是在小时候公社放电影时。电影中放映着解放战争时的故事,妈妈就会给他讲当年自己用船送解放*渡过大江的往事。“在她心里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从前就是跑船生意的,在水上来来去去。”董红兵说,他曾经听母亲讲过,还没解放时,在江面做生意的船家时常有被国民*抢夺的事情发生,“送亲人过江”,是他们那代人为了生计,为了不受人欺负而做出的选择。
在苏北老家,许多人家都曾亲历过那段战事。举家搬迁到江南后,有的邻居对这段传奇往事并不相信。“如果当初没有看到电视上的照片寻人,可能这件事就不能证实了。”
03
99年两次到访北京
曾与照片拍摄者共同故地重游
董红兵说的“电视上照片寻人”,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年摇橹过江后,颜红英回归一个普通船家女的生活。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照片拍摄人邹健东始终忘不了渡江战役中划船的长辫子小姑娘纤弱而坚强的身影。他多次托人在报刊上刊登照片和文章寻找,但始终没有一点回音。
年4月,江苏卫视为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播放了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片中对当年划船小姑娘的深情呼唤,引起了常熟唐市镇中年妇女董小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