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荷乡遗韵ldquo我们的节日r
TUhjnbcbe - 2022/4/15 15:50:00

本期为大家介绍宝应省级非遗项目:宝应淮剧

宝应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古老的大运河穿境而过。千年以来,先民们在水田劳动中孕育了秧号子、牛号子、夯号子、渔号子等劳动歌谣和民歌小调。频发的水灾,百姓的祈神活动,使“门叹词”、“香火戏”、“三可戏”成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从康熙年起,徽剧、京剧逐渐兴起,受其影响和辐射,形成“徽夹可”、“皮夹可”,最终成为一个全新的剧种——淮剧。淮剧是江苏省宝应县唯一的传统地方戏,年6月,“淮剧”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宝应同两淮(淮安、淮阴)被公认为是西路淮剧的起源地,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从康嘉时期起,民间小戏在徽、京二剧影响下发展成一个独立剧种,有关史实屡见于各种史书和资料。淮剧最基础唱腔老淮调就来源于宝应的秧号子和牛哩哩,宝应称为“淮崩子”。直至今日,当地戏迷仍对老淮调情有独钟,它是宝应对传统淮剧抹不去的特殊情怀。

三、四十年代的淮剧演出剧照

由于地处运河要道,当年徽班进京就是沿运河北上,在宝应这方土地,徽剧、京剧的精粹融入水土,孕育、催生了淮剧的形成。早期众多淮剧名伶在宝应从艺谋生,并改善、提高着演出技艺。宝应出现了吉作舟、菊佩卿、周长荣、王文泉等著名艺人,周二娘、杨金花、周筱芳、何益山等早期淮剧艺术奠基人都在宝应农村唱戏、传艺,这里是名符其实的淮剧艺术的摇篮。

相对于徽剧、京剧等“官戏”而言,宝应淮剧属于“平民戏”。在表演技艺上表现出重唱轻做的特征,有“七分唱三分做”之说。大段的唱腔常常出现,特别受传统戏迷的喜欢。在淮剧的三大主调中,宝应淮剧最擅用的还是传统的淮蹦子,音调高亢有力,锣鼓衬腔、风格独特,结构宏大,变化有致。宝应淮剧经过徽、京等剧种的加入才得以成型,演出剧本也都是从徽、京等剧种改编而来,由于它的受众为普通农民,剧情大多表现的是平民的情感生活。

宝应纵棹园古戏台淮剧惠民演出

宝应淮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唱腔来自于世代流传的经典小调,特色浓郁,情感丰富,百听不厌,给人带来极好的艺术享受。宝应淮剧给宝应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听淮剧、看淮剧、唱淮剧是几十万宝应人的共同爱好。淮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让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视频来源: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新闻女生玩收藏》

(县文化馆李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荷乡遗韵ldquo我们的节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