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社会科学》年第3期
作者:赵明(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原责任编辑:王立霞
作者介绍
赵明,年8月生,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文旅学院副院长、高教研究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委办公室)主任、副校长,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人民*府第六、七届督学等。曾在《争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历史教学》、《南方文物》、《南都学坛》、《史学月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合编、参编《中国古代*旅百态》、《东汉*事史》、《资*史鉴》等著作10余种。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中国*事科学院重点规划项目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横向旅游规划项目,省教育厅、省社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项。
西汉海昏县境域与建昌地望的变迁
文
赵明
摘要:汉代以户口赋役为县域控制标准,后世地方文献所谓海昏县地域范围之说,不过是以析置的新县为判断,并不能代表西汉海昏县的实际境域。以考古发现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城邑遗址为坐标,结合汉晋六朝时期的有关文献,可以得知,汉代海昏县的境域主要在缭水流域,并因上游人户增加而析置建昌、新吴等县,范围仍局限于缭水中下游区域,直至南朝刘宋时期并入建昌县。同时,从东汉建昌县到隋唐建昌县的沿革,可以发现其县治的迁移是沿着缭水上游到中游最后稳定在缭水与修水下游区域,其地理范围则从缭水流域一度扩张至修水流域,使得海昏历史文化辐射到今赣西北广大地区。
关键词:海昏县;海昏侯国;建昌县;境域;地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有关汉代海昏县、海昏侯国的文献记载多是只言片语,且大多不是当时人留下的文字。特别是关于海昏县、海昏侯国的地望和范围,班固《地理志》、司马彪《郡国志》及雷次宗《豫章记》均未见记载,所见最早的唯郦道元《水经注》中寥寥数语,也没有表述清楚。作为豫章郡18县之一的海昏县(包括海昏侯国)境域,其实际控制范围有多大,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曾言“《水经注》难尽信”,周振鹤《象郡考》亦指出“考证地名和*区沿革本非道元所长”,《水经注》所记汉代侯国方位并不确实。马孟龙同意他们的观点,认为:“郦道元的侯国方位记述并无坚实史料依据,其有关古城邑与西汉侯国的联系乃是基于地名的相似性,因此《水经注》有关西汉侯国方位的记述不仅不能视为可靠的史料,也不能看作北朝时代严谨的学术考证成果。”但马氏又指出:“不过,这并不是说《水经注》对西汉侯国地理研究意义甚微,作为中古时代一部重要的地理类著作,《水经注》记录了大量古城邑信息。事实上,目前很多汉代县邑的地理定位,都是依靠《水经注》得以实现。而很多县邑曾是西汉列侯封邑,因此《水经注》将某些城邑直接指认为西汉侯国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其有关古城邑方位的记载却可间接地帮助我们复原某些侯国的地望。”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园及其附近“紫金城”的考古发掘和探测,为西汉海昏侯国所在乃至海昏县之地望,提供了切实的地理坐标。秦汉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西汉海昏侯国城邑遗址已初步探明。在学术上,自然可以用这一成果来验证《水经注》及历代文献中有关海昏县地望和境域的记载。江西地方志多把今永修、奉新、武宁、靖安、安义等县的沿革地理,追溯到西汉海昏县,而海昏侯墓园和海昏侯国城邑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验证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海昏侯墓园位于今新建区,超出了上述5县的范围。温乐平也根据明清地方志的记载,逆向推论了西汉海昏县地理范围,补充了海昏县范围应包括新建区,同时,还估算出西汉海昏县版图面积大小。据温乐平《西汉海昏县名称的由来与地理范围考证》测算,海昏县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占今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5.85%,同时他也指出:“这个估算的海昏县国土面积数据只是一个参考概数,至于西汉海昏县的实际地理范围,因海昏县实际控制人口数量及其活动区域而定,有可能会更大些,也可能会更小些,但是基本的地理范围不变。”“古人没有近人严格的行*区划概念,对行*区划的解释比较模糊,对行*区划界线不要求十分清晰且准确,往往是以实际控制纳税人口数量来确定大致的行*区划范围。”[2](P80-81)这为进一步探讨汉代海昏地望,认识海昏县实际境域范围,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数,可作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要参考。
不过,考订海昏县境域却牵涉如何判定汉代郡县地方行*单位境域标准等重大问题。海昏县虽然号称地域广阔,却是以后世不断析置新县的范围做出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海昏县在南朝刘宋时期被撤废并入古代的建昌县(今永修县前身)以后,不但成为一个历史地理范畴,而且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范畴。尽管建昌县本身也是从海昏县分析而来,但今武宁、靖安、安义等县级行*区划,除武宁县沿革变迁较为复杂之外,实际上都是在海昏县撤并之后从建昌等县析置的。在东汉至唐宋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建昌县境域范围波动较大,行*级别有所变动,县治也曾多次迁徙,至唐宋以后才基本稳定下来。因此,有必要结合建昌县控制区域变化及其治所的变迁,再次对汉代海昏县境域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位置图
[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