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筑
眼
当你凝望这座城时,这座城也在凝望着你;当你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的眼睛也将与你同望。建筑眼,用建筑师的眼睛看世界,让世界的眼睛看我们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年,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市2个县级市。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年,年是建城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据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相当于“省”。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作为城市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扬州、淮安。菜系充满淮、扬特点。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淮扬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独特理念。其中的扬州炒饭那是全球知名啊。
故人西辞*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发现无论写那个古代就有的城池总能找到太白大神的诗,现在虽然已经过了农历三月但是如今正是春光秀丽四月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扬州建筑吧……
01
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位于扬州风景秀丽的西湖附近。由于场地各处散布着小湖泊和一些现有的建筑,这家包含20间客房的精品度假酒店对如恩来说是一个颇有挑战的项目。
业主希望对基地原有的部分老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为之赋予新的功能,同时增加新的建筑以满足酒店的容量需求。为将这些分散元素统一起来,如恩采用了网格的平面规划,框定出围墙和通廊的布局,从而将各个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院落的围场。
设计的灵感源自中国四合院的建筑类型。和传统的庭院一样,院落的形式为空间赋予了层次,将天空与地面的景观框架其中,让景观融入建筑,创造出内部与外部的重叠。
矩阵式的砖墙完全由灰色回收砖砌成,狭窄的内部通道形成了狭长的视角,光线穿透变化着堆叠的砖石,吸引来客对在空间中不断深入探索。若干庭院内设有客房和公共设施,如前台、图书馆和餐厅。
其中许多单体建筑的屋顶与四周的围墙齐平,远远望去形成了一条平整的天际线。穿过婉转的砖墙走廊,住客们最终到达自己的客房。客房被砖墙勾勒的庭院包围,客人们可以在此欣赏各自庭院中的私密景观。还有一些没有设置客房的庭院,三两树木自成一座花园,让人在墙垣之中获得自然与放松。
沿着砖墙漫步,客人们可偶遇墙中隐藏的开口,向上踏几节楼梯,遁入更加安静且视野开阔的屋顶,在这里一览整片行馆的建筑矩阵和更远处的湖泊。平直的天际线中跳脱出三座建筑:一座两层高的客房,一座包含四间客房的湖滨小筑,以及位于行馆一端的一座多功能建筑。
多功能建筑由原有的废弃仓库改建而成,包含了新建的混凝土结构,其中有一间餐厅,一个剧院和一个展览空间。
如恩希望通过利用这个项目最有特点的两个景观元素——墙与院——将一个复杂的场地格局统一起来,通过粗犷的材料和层叠的空间营造,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定义传统的建筑形式。
外观的宁静感觉一直延续客房内部。深色木材与石材等天然材料在房间内形成巧妙搭配,纯白的墙壁映衬着柔软的沙发和座椅,为房间增添了温馨舒适的气息。
以斑纹石材铺设的浴室内设有与墙面融为一体的浴缸,浴缸上方是宽阔的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形成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
02
汪曾祺纪念馆文化特色街区
烟波浩渺的高邮湖,波光粼粼的京杭大运河,纵横交错的古城巷弄,灰墙灰瓦的民居,在高高的河堤玩耍的孩童……恬淡而闲适的家乡气息在汪曾祺的笔下显得宁静安然,让人神往。他以饱蘸乡情的笔触,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复活在他的作品中。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邮驿通华夏,运河贯古今,高邮因水而生,因邮而名,因文而兴。“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纪念馆便坐落在这片水网交织的高邮古城里。
基地位于古城西北角,近高邮湖和大淖河,周边是典型的由老街和巷弄组成的传统城市生活街区,致密甚至有些拥挤的空间里充满了朴实而鲜活的烟火气。北侧的人民路连接着大运河和文游台(北宋词人秦少游纪念地),街边的商铺与民居、湖水与运河一起共同承载着汪老对于故乡的回忆。
汪曾祺生活过的“汪家大院”旧址位于基地北半部分,如今只有沿西侧竺家巷两栋小楼存留,挂有“汪曾祺故居”牌匾;基地北侧的沿人民路的商铺(汪曾祺小说里多次出现的场景原型)、西南侧清代老宅以及东侧的四棵大树均被保留,它们如同基地的年轮,刻画着场地的历史与城市记忆。
整个文化特色街区的空间构成,是以纪念馆为核心,周边布置汪氏家宴、汪家客栈、汪迷部落以及汪老书吧。街区的概念,是希望从场所精神中重构新的空间体系和文化内容,让街区更新与再生,“锚固”城市肌理,让设计融入市井生活。通过还原汪曾祺艺术人生的原点,从多维度展现他对于文学、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从而尝试重构城市的文化精神。
越过纪念馆涟漪般起翘的屋顶,可以远眺浩浩汤汤的高邮湖。湖边的京杭大运河与高邮老城擦肩而过。在汪曾祺的作品和谈话中,不乏有这样的描述:“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玩,可以俯瞰人家的屋顶”。可以说,“水”、“城”、“间”三者构成了汪曾祺文学作品的主要空间与环境特色,这种特色与高邮古城肌理相契合。
纪念馆采用非对称平面,将七个记忆的盒子叠放在一层基座上。纪念性空间的叙事性通过盒子之间的串联组合,带来空间的序列和体验节奏的变化。一层基座由纵横交错的片墙组成,通过墙体之间的组合、拉伸、转折、对位,形成了平面的错动与空间的收放曲折,与二层相对规整的盒子布局形成了对比,共同形成整体的空间韵律。
纪念馆错动的形态形成了两个庭院,江淮的雨水顺着起翘的屋顶汇入中央的“水院”,也流入汪迷们的心田,让日常的天井有了静默的纪念性;喃喃的风声略过南侧汪老书吧的“树院”,也拂过院中汪老的坐像,让书吧中的读者能隔窗与汪老展开心灵对话。
设计强调纪念的“日常性”来呼应汪曾祺的创作特点——以个人化的市井生活题材,使“日常性审美化”。入口广场以汪迷部落作为背景墙,北侧的悬弧线坡道可以直通屋顶眺望纪念馆,并可通过连廊和螺旋楼梯到达纪念馆二层以及汪园,由此形成的空间对话与交流,在看与被看的转换中,完成日常性与纪念性的转化。
纪念馆与周围保留建筑之间的留白区域被设计成“汪园”,将纪念性庭院外化为日常性百姓游憩空间,凿池引水,置石拟山,以自然山水庭院的开放姿态串联起街区内建筑,尺度亲切,空间温馨,让周围居民能在轻松惬意之中体会汪老文字中对于生活之美的感悟。
纪念馆选择清水混凝土作为主要材质,与汪老简约而朴素的文风相契合,同时,以暖灰色的基调致敬汪老“人间送小温”的文学情怀。细致的木纹凹凸肌理,则进一步丰富了建筑表情,引发文学般的诗意。从负一层到一层的水平通缝,到二层的深浅交错,形成了似涟漪又似水岸湖岸被水流侵蚀后的褶皱,汪老作品如水,一生仅三次返乡,那写不尽的乡愁化作一道道凹凸肌理,赋予了混凝土外墙独属于汪曾祺的纪念性。
03
施桥园竹院茶馆
上海西北部的扬州市有一个施桥园,水上漂浮着一座竹院茶馆,其设计者是HWCD的合伙人,中国建筑师孙炜。HWCD是一家国际化的设计事务所,在上海、伦敦和巴塞罗那有办公室。
HWCD的设计涵盖多种项目,由其擅长精品酒店、住宅项目和综合体项目。他们通过结合亚洲传统审美和现代设计语言,旨在彰显建筑和设计领域的“全球相互关联性”。
竹院是HWCD设计哲学的有一个范例,沿袭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元素,融入自然的环境。漫步住院中,竹子纵横交错,营造纵向横向视觉效果。高高的竹条围合成户外步行道,在湖面上呈不对称布局。
扬州传统庭院由朝内的凉亭组成,形成一个内部景观空间。竹庭院中汲取灵感,在方形平面布局基础上分割出小空间,以营造内部景观区域。每个内部景观空间皆可饱览湖面全景。
从外观上看,竹院是一个有虚实变化的立方体。夜晚灯火亮起,茶室的竖向线条更加明显。简洁的外形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统一。竹子和砖的天然材料保证了可持续性。
外墙开口加强了竹院自然通风,厚实的砖墙冬季保温效果好,减少了对人工取暖和人工制冷系统的依赖性。
茶是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几千年来一致深受欢迎。茶需要置于一个低调的环境中,来让人们领悟其悠久历史。竹院以其内在建筑和设计,为饮茶体验提供了一个契机。
04
新华书店
WutopiaLab受扬州万科邀请在扬州古城区里把一间新华书店及其辅房改成了一个藏着书店、民宿、展览、会议、茶室的宝藏盒子。它向扬州人民展现了继承历史展现未来的可能性。
具有多年的建城历史的扬州曾经一度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成立于年1月28日的国庆路新华书店是扬州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它的前身是原民国时期“建国书店”,解放后被接管。
经历70年发展,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国庆路新华书店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破败,经营面积越来越小,部分门面租赁给服装店,曾经是扬州人的精神家园的书店开始被人遗忘。扬州市*府和万科希望联手复兴新华书店并带动古城区的城市更新。
WutopiaLab拿到的新华书店是由一栋街面楼房以及6栋嵌在老城区肌理里的建筑组成的小群落,房子之间是堆满杂物的院子。WutopiaLab把它们整合成有联系的一个组团,命名为“扬州慢”。
国庆路主基调是灰色,沉重,我想既然不能改变立面,那就创造一个白色轻盈的书店吧。我以“幈宫”为设计灵感,用白色亚克力书架作为屏风,在书店围合分割成书店的迷宫。半透明亚克力创造了雾一般的体会,所有的书仿佛在空中,悬浮在白色的地坪上,这就是个轻盈的书店。书店虽然小,但在镜面映射下,仿佛无穷无尽,时间都不重要了。
二楼的童书馆是幈宫书屋升级版。布局延续了幈宫书屋,但书架改成木质,书架的形式也是木屋的轮廓线,地坪是明亮的*色,其上有动物(书架)游栖。层层叠叠的木屋在镜面墙壁的反射下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温暖的纳尼亚般的小世界。
我坚持把运送图书的升降平台设计成一个移动的小客厅,轿厢墙壁可以用作展览。它隐藏在镜面墙面后头。偶尔打开瞬间,可以让读者窥见正在展出的新华书店的历史变迁小记。
书店三楼是一个小型的珍藏书籍区。以可移动的不锈钢书柜组合固定书架,结合镜面吊顶和黑色地面构成了一个让人失去场所感的“机关密室”,它就是扬州的观文书屋。
观文书屋出来就是屋顶花园。我以个园的竹子和个园的清漪亭为灵感,以耐候钢板形成涟漪的花纹作为花池的形状,并在里面种满竹子。这是老城屋顶上对个园的回响,这是一个改写的微型自然。
新华书店的后场两栋小楼被改建成民宿和共享大厅。其中两层楼的小楼设计了12间客房。这就是民宿盒子。我牺牲了一部分客房面积,把客房独立成附着在大盒子里的小盒子。我把它们看成巧克力,你打开这个大盒子,拿到的可能是李白,或者是欧阳修,一开始你无法确定会是谁,毕竟有12个诗人在等着你挑选。
毗邻民宿的小楼是供会议培训活动之用的共享大厅。它的外立面因为和民居很接近,被要求不做立面上的处理。我把目光转移到屋顶,要有光,彩色的天窗把天光滤成五颜六色而让室内变成生动活泼。即便在羁绊中,想象力依然可以驰骋。这彩色的光就是庸常生活中忽现的灵感。
在书店盒子和民宿盒子之间的杂院被清理干净,这才是整个扬州慢项目的中心。中央庭院是一个空盒子。我在在原本破败的庭院中植入一个亮晶晶的“空盒子”,它以空这个特征联系了书店、民宿和后院。
站在这个空旷,干净,灰色的盒子里,它是杂乱拥挤的古城的下句。它回应了片石山房,整个墙壁和地面都由灰色的石材铺就。这是一个独立的庭院,它的墙壁和四周建筑是脱开的。这是一种决心重新开始的姿态。通过庭院设置的景窗,花砖墙,月洞门,你可以窥见不同颜色和肌理的旧城面貌。他们试图拥挤进来,但又被阻挡在外。在这个平静的院子里,你会慢下来,许多思绪和记忆会涌上心头。这个空盒子就是整个项目的中心。唯一开放的是天空,呼应天空的就是中央的红枫,可惜我等不及它变红就发表作品了,慢有时也是很奢侈的。
不想蹭热度,所以没写和袁老相关的长沙等地,但是在最后还是致敬下这位无双国士
上海虹桥世界中心
绿地*浦滨江
上海融创精彩天地
金融街长安中心+绿地环球文化金融城
南昌国际会展中心二期
景德镇昌南里艺术中心
济南绿地国际博览城先行区
合肥保利茂街武汉复星外滩中心(住宅)
长沙绿地星城光塔
南京紫金中心
杭州前湾国际社区·杭师大萧山科技城小学
绍兴镜湖希尔顿酒店
长春世茂莲花山文旅小镇
靖安绿地明镜湾文旅小镇
深圳华强金融大厦
深圳融创智汇广场
上海碧桂园中心
青岛华润辽阳东路地铁上盖项目
珠海保利中油琴澳大都会
*石绿地国际会议中心
峨眉瑞德青春健康管理项目
广州?广物鱼珠产城综合体
青岛金地悦峰
石家庄中冶·德贤公馆
南昌绿地中央公园·璟悦
青岛青铁华润城凯旋门
珠海保利九洲天和屿墅
租赁住房产品模块需灵活
上海地产
仁恒置地世博二地块项目
全景规划设计方法实践
新形势下社区设计逻辑的三大思辨
具有方案设计基因的施工图设计
UA七大人居设计观点并不是只有豪宅才有好生活
四层及以上墅类产品创新实践
文旅产品有机活化的三大策略
有光,未来才能渐入“家”境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重构与共生
超高层住宅标准化设计实践
运营思维下,社区商业如何掘金
黑科技时代的建筑表现
强排,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项目负责人到底负什么责
让设计和生活充满想象力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