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江都老街ldquo梅家小院rdqu
TUhjnbcbe - 2021/7/10 1:5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76岁的梅应恺是扬州市江都区龙川老街梅家小院的主人。具有多年历史的梅家小院,记录和传承着梅家的红色基因。小院是江都首家家风记忆馆,收藏有多件老古董。目前,小院已被列为江都区不可移动文物。近期,记者再次来到“梅家小院”,听主人梅应恺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红色记忆和家风故事。父亲梅继光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送药在小院厨房的一角,记者一下就发现了一个很有年代的木药柜,梅应恺说:“这个就是当年父亲开药房的时候用的。”梅应恺介绍,解放前,父亲梅继光开办了健康药房(后改名国泰药房),这个药房在龙川老街赫赫有名。抗战期间,父亲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新四*购买药品,将盘尼西林等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者大茶壶里,运送到解放区。当时樊套以北就是新四*活动的地区,日*严密封锁解放区,导致解放区药品十分紧张。新四*与日伪*经常交战,常有战士受伤,急需盘尼西林,但是这种药异常珍贵,在江都很难找到,于是父亲只好去上海进药。药买回来之后还要想办法运送到解放区。梅应恺回忆,当时这类抗菌药被列为禁运品,为躲避日*搜查,父亲是将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大茶壶里,绕过敌人警戒线,与联络员约定晚上在坟堆碰头交接。(梅应恺父亲梅继光)父亲梅继光不顾个人安危救老友年夏天,新四*与国民*队伍在江都一河之隔,形成对峙局面,新四*常深夜渡河,袭击国民**队。在敌*据点附近的一户人家长子陈久安年参加新四*,其父亲蒋芷泉受到怀疑,与一名高姓通讯员被国民*士兵绑走。蒋芷泉的妻子尤玉佩走投无路,向梅继光求助,梅继光不顾个人安危,出面向国民*反动派承保,将两人救回。尤玉佩在后来的一份材料中写道:“梅继光同志明知我是*属,他的行动很危险,但他还是主动承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教育我们“读书明理”现场,梅应恺拿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告诉我们,父亲一生节俭、勤奋。办事低调、热爱学习。他随时随地记录名言警句,保留下来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两尺高。无线电专家,地下*员叔父梅练年,中共地下*员陈世德在上海身份暴露,到江都发展地下*组织,宣传抗日,落脚点就在健康药房附近。陈世德作为发起人,创办世界语学会,先后吸纳20多人发展为共产*员,梅继光和梅应恺的叔父梅练就在其中。叔父梅练年轻时,自学成为了无线电专家,曾与许晓轩烈士等一同参加世界语学会,并在仙女庙双桃会馆合影,留下珍贵史料。抗战爆发后,梅练被推选为江都县“抗敌后援会”五名委员之一。梅应恺介绍:“现在,江苏首批*史学习教育基地许晓轩故居那张许晓轩青年时代的照片,就是我叔父提供的。”年,当时还不满20岁的梅练与许晓轩一同辗转至重庆,利用无线电方面专长,打入国民*府中央广播电台,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由于地下工作采用单线联系,梅练在苏州的上线离世后,无人证明梅练身份。年,梅练回江都后,经时任江都县长的张少堂证明,革命经历才被承认。年,解放大西南时,梅练又参加维修电台、破译电码等一系列工作。

家训好、家风正,一家传递正能量

父辈们的品格深深影响子女做人做事。梅应恺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大学。大哥梅应良:解放初期,血吸虫病是我国长江沿岸流行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梅应恺的大哥梅应良高中毕业后,前往条件艰苦的宝应开展血吸虫防治工作,进疫区、搞测绘、查螺情、访百姓、查病情。因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上表现优异,梅应良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先后在北京俄语学院、天津大学学习,后被分配至苏州从事教育工作。大姐梅应雯:解放后,*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发展工业。当时已被镇江医学院录取的梅应恺大姐梅应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工业,希望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作贡献。年,在扬州华东第二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造加工专业的梅应雯毕业后,被分配至骨干*工企业东方机器厂工作。年,组织将梅应雯从东方机器厂调到湖南新邵红日机械厂。梅应雯接到调动通知后,她立即赶赴新邵,参与建设红日机械厂。二哥梅应宽:梅应宽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勘探专业,是一名地质学者,曾获国家遥感技术一等奖,常年工作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勘探矿藏。梅家小院保存的一块4亿多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就是梅应宽在外出勘探时发现的。二姐梅应娴:二姐梅应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在宁波镇海炼化任工程师。在镇海炼化扩建时,梅应娴赴日本考察购买设备,没有出现过差错。梅应恺说:“我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中共*员,他们爱国、爱*、爱人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不嫌苦叫累,一生为*为国贡献己力,并觉无比荣光。”年纪最小的梅应恺年赶上了高考停止,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工厂做工期间,奋发努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前几年,江都区法院招聘人民陪审员,梅应恺主动参加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在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他参与审理各种刑、民案件几百件,他还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参与、主持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在社区“温馨驿站”坐堂值班,接受法律咨询,义务宣传法律知识。梅应恺的妻子王成霞是一名教师。王成霞在执教期间认真钻研教学业务,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激发学生对自然课的学习兴趣,王成霞千方百计设计实验、准备材料。王成霞的学生参加竞赛,曾获全国一等奖。退休后,王成霞仍旧热心教育事业,帮助多名外地民工子女实现入学梦,她还主动关心街坊邻居孩子的成长,特别关爱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得益于好家训、好家风,梅应恺家庭成为市民熟悉的模范家庭。梅应恺参与撰稿、编辑社区简报——《禹王宫风采》,他的不少文章被区、市报纸录用;前几年,他协助社区兴建社区文化中心——禹怀楼,与其他文友绘制“仙女庙老街地图”,为研究老街历史文化东奔西走;梅应恺现在还担任《仙女镇志》副主编,动员全家收集整理资料,目前已完成初稿数十万字。“梅氏家风家训深刻影响了梅家的祖祖辈辈,赓续红色血脉更是重中之重。”在梅应恺的影响下,子女都考上大学,第三代也都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外孙女王梅玥关爱社区老人,多次参与面向聋哑人的志愿服务,曾被评为“市级道德标兵”,孙女梅静言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家训好、家风正,家人传递正能量,是梅应恺家庭给邻里街坊留下的普遍好印象。一家人将勤俭、好学、奉献和团结等良好的家训内涵化作为人做事的行动准则,将记忆中的乡愁和现实中的笃行紧密结合,生动诠释了“书香传家远,忠厚继世长”的小院故事。

-END-

???????来源

扬帆

??责编

温暖的馨

★合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都老街ldquo梅家小院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