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来到,又是一季梅飘香。我校乘学习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东风,围绕聚民心、兴文化的使命任务,11月28日下午,第四届教师读书交流活动迎着梅香如约而至。
不忘初心
特殊教育是我们共同热爱的事业,大家孜孜以求,倾尽心力。王云飞老师和张超老师的书目分别是《教育心理学》和《特教概论》。王老师从“如何上好一节课”入手,着重分享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及矫正方法,包括预防、非语言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等,通过理论引导实践行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老师联系自己十年特教生涯,从热爱特教事业、掌握丰富知识、具备较强能力、具有高尚情操等方面分享了“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感动满满。
自闭症孩子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孤独地闪耀在另外一个世界。康复班的王慧老师分享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和李小翠老师分享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通过结合占本班二分之一的自闭症孩子实际情况进行阐述,在实际工作中运用ABA原理、区分强化策略、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支架式语言训练、音乐疗法等干预手段,促进孩子全面康复。
不振翅,怎能学会飞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大家熟悉的书目,刘雪霞老师通过阅读书中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懈奋斗,懂得要教育我们的残障孩子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困难中振作起来,对生活充满信心,依靠不屈不挠的精神摘取成功的花朵。
力学笃行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桑丽丽老师的《余生很贵,请勿浪费》和李少芬老师读的《名人名言》,提醒大家要靠一双勤劳的手和一颗脚踏实地的心,珍惜时间,活在当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力学笃行,用激情和汗水浇灌梦想之花。
董月根老师分享的《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也难》和牛晚菊老师分享的《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换位思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贵在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有所收获。
国学修身
“品味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主旋律。郭艳玲老师阅读的《国学经典》中孟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特殊教育中依然非常适用。温琦老师读的《弟子规》中强调我们要孝顺父母,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让我们在国学经典中,提高自身修养,接受文化熏陶,成就优雅人格。
经典润心
文学经典以其足够宽广、准确、隐微、深刻、真实和厚重的内涵,使作品蕴大含深。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康庆芬老师品读了三次,苏东坡一生坎坷流离却云淡风轻,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生命之光,品出了人间至味,学会了隐忍平和、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赵静老师分享的《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获得了“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书中的文字唯美与孤独,萧瑟中带着一丝悲哀,让读者感同身受。“美”不应该局限于完整,“破碎与毁灭”或许才是作者心中的“美”,这也是获得“诺奖”的魅力所在吧。
获鲁迅文学奖的《哺乳期的女人》是付丽娟老师阅读的书目,书中描绘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和留守儿童的忧伤与无奈,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遭际的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