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灵修书系三圣典博伽瓦谭3篇现状3
TUhjnbcbe - 2021/1/22 15:09:00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第1节]

译文

人格首神说:以居士生活为生活中心的人,通过举行宗教仪式获取物质利益,以满足他想要发展经济和感官享乐的欲望。他一再重复同样的活动。

要旨

过家庭生活的人分两种,一种称为贵哈梅迪,另一种称为贵哈斯塔。贵哈梅迪的生活目标是感官享乐,而贵哈斯塔的生活目标是觉悟自我。至尊主在这节诗中说的是想要留在物质世界中的贵哈梅迪。这种人要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发展经济,得到物质利益,最终达到感官享乐的目的;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兴趣。这样的人一生辛勤劳作,希望变得富有,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他通过从事慈善活动积累功德后,可以在下一生到天堂星球去,但自己并不想终止生死轮回,结束痛苦的物质存在。这样的人被称为贵哈梅迪。

贵哈斯塔虽然与妻子、孩子等家人住在一起,但却不依恋他们。尽管与当和尚或托钵僧相比他们更愿意过家庭生活,但他的首要目的是获得自我觉悟,培养奎师那意识。主卡皮拉戴瓦在这节诗中说的不是贵哈斯塔,而是那些想要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从事施舍等慈善活动,获得物质成就的贵哈梅迪。他们被置于良好的境况中,因为知道自己在使用积累下的功德,所以不断地从事感官享乐的活动。在《圣典博伽瓦谭》中,帕拉德王说:他们更喜欢咀嚼已经咀嚼过的东西、他们的物质生活即使富有、成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再三体验物质痛苦;尽管如此,他们就是不想退出这种生活。

[第2节]

译文

这种人因为太依恋感官享乐,以致失去了做奉爱服务的机会。所以尽管举行各种祭祀,为取悦半神人和祖先而发下重誓。但却对怀着奎师那知觉做奉爱服务没兴趣。

要旨

《博伽梵歌》第7章的第20节诗中说:崇拜半神人的人失去了他们的智力。他们太依恋感官享乐,因此崇拜半神人。当然,韦达文献中推荐说:人如果想要获得钱财、健康或教育,就该去崇拜不同的半神人。物质主义者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世上就有各种各样的半神人可以帮助他满足他的感官。想要继续过富有的物质生活的贵哈梅迪,一般都崇拜半神人或祖先,恭恭敬敬地向他们供奉供品。这种人缺乏奎师那意识,没兴趣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这种所谓虔诚的宗教人士,是非人格神主义者理论的产物。非人格神主义者坚持认为:至尊绝对真理没有形象,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按个人的喜好去想象任何一个形象并加以崇拜。因此,贵哈梅迪——物质主义者说,他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半神人的形象当至尊主去崇拜。尤其是那些食肉的印度教徒,他们更愿意崇拜卡莉女神,因为经典中说,人可以在那位女神面前献祭山羊。他们坚持认为,崇拜卡莉女神、至尊人格首神维施努或其他任何半神人,所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这是最荒诞的谬论,这种人被误导了。但他们更喜欢这种哲学。《博伽梵歌》不接受这种谬论,并明确指出,只有失去智力的人才会接受这种理论。这节诗中用“失去理智或利欲熏心”一词,确认了《博伽梵歌》中的观点。利欲熏心、失去理智的人缺乏奎师那意识,不想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只沉迷于强烈的感官享乐的欲望中。《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中都谴责崇拜半神人的做法。

[第3节]

译文

这种物质主义者受感官享乐的吸引,对祖先和半神人忠心耿耿,因此可以被提升到月亮上,在那里喝饮从苏玛植物提取的精华。他们会再次回到这个星球。

要旨

月亮是天堂王国中的一个星球。人要想被提升到月球上去,就必须按照韦达文献中的推荐从事虔诚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按照严格的程序崇拜半神人和祖先、举行不同的祭祀并遵守誓言等。然而,人并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那里。经典中说,按照半神人的时间计算,月亮上的寿命有一万年。半神人的时间计算是这样的,他们的一天(12小时),是地球上的六个月。用人造卫星等物质的交通工具无法到月亮上去,但依恋物物质享乐的人可以靠从事虔诚的活动去那里、然而,人即使被提升到月亮上,当他用尽了他靠举行祭祀积累的功德后,也还是不得不再回到这个地球上来。对此,《博伽梵歌》第9章的第21节诗中有也确认说:他们就这样享受天堂星球巨大的感官快乐,在耗尽自己虔诚活动的结果之后重新回到这个终有一死的星球来。

[第4节]

译文

包括月亮等天堂星球在内的物质主义者居住的所有星球,在至尊人格首神哈尔依到祂那称为阿南达?蛇沙的床上睡觉时全部被毁灭。

要旨

迷恋物质享乐的人非常渴望把自己提升到月亮等天堂星球。他们向往到许多天堂星球上去,得到长长的寿命和感官享乐的各种设施,以便体验越来越多的物质快乐。但那些依恋物质快乐的人不知道,即使到最高的星球布茹阿玛珞卡上,也还是存在着毁灭。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说:人即使去了布茹阿玛珞卡,也还是要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到达至尊主的住所外琨塔珞卡后,灵*才不必再回到这个物质世界来投生。然而,物质主义者——贵哈梅迪,不愿意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们宁愿永恒地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上去,也不想要在神的王国中过永恒、极乐、充满知识的生活。

物质世界的瓦解和毁灭分两种,一种毁灭是在布茹阿玛的一生结束时发生。那时,所有的星系,包括天堂星系都在水中分解,进入嘎尔博达卡沙依·维施努的体内,而他就躺在横卧于嘎尔博达卡汪洋(孕诞之洋)上的名叫蛇沙的蛇床上。另一种毁灭发生在布茹阿玛的白天结束时,所有的低等星系都在那时被毁灭。布茹阿玛夜晚休息过后,便在第二天清晨开始再次创造那些低等星系。这节诗中证实了《博伽梵歌》的声明,即“崇拜半神人的人失去了他们的智力”。这些智力欠佳的人不知道,即使他们被提升到天堂星球,当毁灭时刻到来时,他们自己、半神人和他们所在的星球都将遭毁灭。他们不知道他们可以获得永恒、极乐的生活。

[第5节]

译文

明智且意识纯净的人,完全满足于为奎师那做奉爱服务。他们不受物质自然形态的影响,不为感官享乐而活动。相反,他们因为有自己要履行的规定职责,所以作为被期待要做事的人去活动。

要旨

这方面的典范是阿尔诸纳。阿尔诸纳是查垂亚(刹帝利),他的规定职责是打仗。君王们通常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而征战,为感官享乐而统治国家。但就阿尔诸纳而言,他不想为自己的感官享乐而作战。他说:与亲戚朋友作战虽然能使他得到王国,但他却不想与他们作战。但是,当他聆听《博伽梵歌》的教导,认清他的职责是取悦主奎师那后,他便听从奎师那的命令奋勇作战。因此,他作战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感官享乐,而是为了取悦至尊人格首神。

谁履行自己的规定职责不是为了感官享乐,而是为了取悦至尊主,谁就被说成是不受物质自然属性的影响。“放弃功利性活动”的意思是:把自己的活动结果献给至尊人格首神。这样的人看似在履行自己责任的层面上活动,但实际上他从事这些活动不是为了个人的感官享乐,而是为了取悦至尊人。这样的奉献者被说成是“心满意足的”。“以被净化了的意识”是指奎师那意识;他们的意识得到了净化。人在意识不纯净时,会以为自己是宇宙之主,但当意识纯净时,就会知道自己是至尊人格首神的永恒仆人。把自己置于至尊主永恒仆人的位置上,永远为他工作,人就会感到真正的心满意足。人只要还在为自己的感官享乐工作,心中就会一直充满焦虑。那就是普通意识和奎师那意识之间的区别。

[第6节]

译文

人通过履行自己的规定职责,不带错误的自我意识,以不执着、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的心态做事,就会凭完全净化了的意识稳处在自我的原本状态中。他靠这样履行所谓的物质责任,很容易就可以进入神的王国。

要旨

这节诗中说:“一直不断地从事使人去除执著的宗教活动”。人们从事的宗教活动分两种,其中一种是:贵哈梅迪为升上更高的星球赚更多的钱,以便进行感官享乐而从事的宗教活动。到这个物质世界里来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当主宰的意愿。这称为感官享乐。然而,另一种宗教活动是为至尊人格首神而活动,被称为弃绝。怀着奎师那意识做奉爱服务的人,既不声称拥有什么,也没有认为自己是神或主人的错误的概念。他永远认为自己是仆人。那是净化意识的方法。只有意识纯净的人才能进入神的王国。尽管较高层次上的物质主义者,能够进入物质世界里的人任何一个星球,但所有这些星球都再三地遭到毁灭。

[第7节]

译文

这样走过光明之途的解脱之人,靠近完美的人格首神:人格首神是物质和灵性世界的拥有者,以及展示和毁灭物质世界的最高原因。

要旨

诗中说“光明之途或同样星球”,这光明之途是奉爱服务。韦达经中劝告人们不要走黑暗之途,而要走被太阳照亮的光明之途。这节诗中告诫说,走光明之途的可以清除物质自然属性的污染,可以进入至善至美的人格首神居住的王国。“那个面向四面八方的人格首神”是指绝对完美的至尊人格首神。除至尊人格首神之外的所有生物都极为渺小,尽管按我们的推测他们也许很大。正因为如此,韦达经中称至尊主是所有永恒者中至尊的永恒者。他是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的拥有者,是一切展示的至高原因。物质自然只不过是原材料,真正的展示是由他的能量引起的。物质能量也是他的能量;正如父亲和母亲结合是孩子降生的原因,物质能量和至尊人格首神的瞥视相结合,是物质世界展示的原因。因此,有效原因不是物质,而是至尊主本人。

[第8节]

译文

崇拜人格首神的卡冉亚嘎尔博扩展的人,留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直到主布茹阿玛也死亡——布茹阿玛的两个五十年结束时。

要旨

物质世界的毁灭有两种,一种发生在布茹阿玛的白天结束时,另一种发生在布茹阿玛的一生结束时。布茹阿玛在他的两个五十年结束时死去。那时,整个宇宙都瓦解了。崇拜至尊人格首神嘎尔博达卡沙依·维施努的完整扩展黑冉亚嘎尔博的人,不会直接到住在外琨塔的至尊人格首神身边去。他们留在这个宇宙中的萨提亚星球或其他高等星球上,直到布茹阿玛的一生结束时。那时,他们就会与布茹阿玛一起升上灵性王国。

诗中说“永远想着至尊人格首神”或“永远保持奎师那意识”。当我们说到奎师那时,是指整个维施努范畴。奎师那有玛哈·维施努、嘎尔博达卡沙依·维施努和祺柔达卡沙依·维施努这三个主宰化身,以及所有其他的化身。对此,《布茹阿玛·萨米塔》中证实说:主奎师那永恒地扩展出茹阿玛、尼尔星哈、瓦玛纳、玛杜苏丹、维施努和纳茹阿亚纳等许多扩展。他永恒地与他的完整扩展的扩展同在,而他们都与至尊人格首神本人一样。诗中提到“充满奎师那意识的人”。这样的人直接进入神的王国外琨塔星球;或者,如果他们崇拜嘎尔博达卡·沙依维施努的完整扩展,他们就留在这个宇宙中直到它瓦解后再进入神的王国。

[第9节]

译文

主布茹阿玛在物质自然三种形态的展示中度过他的一生后,决定关闭由土层、水层、气层、火层、空间层、心智层和假我层覆盖的物质宇宙,回到首神身边。

要旨

这节诗中“不变的灵性天空”一词十分重要。《博伽梵歌》中用“永恒的”一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个物质世界变化无常。终将瓦解。但在这个物质世界瓦解后,展示着的灵性世界依然存在。灵性世界是不变的,至尊人格首神就住在那里。主布茹阿玛在时间的影响下管理物质世界后,想要毁灭它,进入神的王国,其他解脱的灵*也随他一起进入那里。

[第10节]

译文

靠练习控制呼吸和心而变得不再留恋这个物质世界的瑜伽师,到达离这个星球极为遥远的布茹阿玛星球。他们丢弃自己的躯体后,进入主布茹阿玛的躯体。因此,当布茹阿玛解脱,到至尊人格首神——至尊梵那里去时,这样的瑜伽师也进入神的王国。

要旨

瑜伽师成功地完成他们的瑜伽修炼后,可以进入最高的星球布茹阿玛珞卡——萨提亚珞卡,并在放弃他们的物质躯体后得以进入布茹阿玛的身体。由于他们不是至尊主直接的奉献者,他们无法直接得到解脱,必须等到布茹阿玛获得解脱时,才跟着解脱。很清楚,生物只要崇拜某个半神人,他的思想就会专注地去想那个半神人,因此既无法直接得到解脱,进入神的王国,也无法融入至尊人格首神放射的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光中。这样的瑜伽师,或是半神人的崇拜者,在创造再次进行时有可能再次投生于物质世界。

[第11节]

译文

所以,我亲爱的母亲,靠做奉爱服务直接托庇于处在每一个生物体心中的至尊人格首神吧。

要旨

满怀奎师那意识的人可以获得直接与至尊人格首神接触的机会,恢复自己与他原本的关系,那关系也许是他视他为爱侣的关系,视他为超灵的关系,视他为儿子的关系,视他为朋友的关系,也许是视他为主人的关系。人可以与至尊主以那么多种方式重建超然的爱的关系。而那种爱的感觉是真正成为一体的感觉。假象宗哲学家的一体观,不同于外士纳瓦哲学家的一体观。假象宗哲学家和外士纳瓦哲学家都想与至尊主合一。但外士纳瓦不要失去他们的个体性。他们想要保持他们作为至尊主的爱人、父母、朋友或仆人的身份。

在超然的世界里,仆人和主人处在同一个层面上。那是绝对的层面。尽管关系是仆人和主人的关系,但仆人与被侍奉者处在同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一体性、同一性。主卡皮拉建议他母亲不必采用间接的方式。她已经走在直接通向灵性世界的路途上了。因为至尊主当了她的儿子。事实上,她已经处在完美的阶段,并不需要进一步的教导。卡皮拉戴瓦建议她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做下去。正因为如此,他称他母亲为“亲爱的母亲”,以表明她已经把至尊主视为自己的儿子了。主卡皮拉建议黛瓦瑚缇直接做奉爱服务,增强奎师那意识,因为没有奎师那意识的人无法摆脱玛亚的钳制。

[第12-15节]

译文

亲爱的母亲,有人也许怀着某种私人动机崇拜至尊人格首神,但就连主布茹阿玛那样的半神人,萨纳特?库玛尔那样伟大的圣人,以及玛瑞祺那样伟大的牟尼,都必须在创造时再次回到物质世界。当物质自然三种形态开始相互作用时,这个宇宙展示的创造者及满载韦达知识的布茹阿玛,以及作为灵性路途和瑜伽体系之权威人士的大圣人们,都在时间因素的影响下回到这个宇宙。他们靠从事非功利性活动得到解脱,到第一位主宰化身那里,但创造时又以同样的形象回来,担任同样的职务,从事同样的活动。

要旨

众所周知,布茹阿玛本人会得到解脱,但他无法使他的奉献者获得自由。主布茹阿玛和希瓦等半神人无法赐予任何生物以解脱。《博伽梵歌》中证实说,只有投靠、服从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的人才能摆脱玛亚的钳制。这节诗中称布茹阿玛是“动与不动的展示的创造者”。他是第一位被创造出的生物体;他诞生后便创造了宇宙内的一切展示。就有关如何创造的问题,至尊主给予了他所有教导。这节诗中他称为“韦达知识的宝库”,以指他完全了解韦达经的目的。他总是由玛瑞祺、咯夏帕和七位圣人等伟大的人物,以及伟大的神秘瑜伽师、库玛尔四兄弟和其他许多灵性上非常进步的生物体陪伴着,但他有自己的、不符合至尊主愿望的兴趣。“因为独立的心态”一句是指,布茹阿玛有时认为自己独立于至尊主而存在,或者认为自己是三位平等的独立化身中的一位。布茹阿玛被指派负责创造;维施努负责维系;主希瓦——茹铎负责毁灭。他们三位是至尊主负责掌管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化身,但没有一位可以独立于至尊人格首神而存在。这节诗中之所以用“因为独立的心态”一句,是因为布茹阿玛有一点点爱把自己想成是“与茹铎一样独立的”倾向。布茹阿玛有时认为自己独立于至尊主而存在,他的崇拜者也认为他是独立的。正因为如此,在这个物质世界毁灭后,当再次要通过物质自然属性的相互作用创造时,布茹阿玛便再回来。布茹阿玛虽然到了至尊人格首神的第一位主宰化身、充满了超然品质的玛哈·维施努那里。但却不能在灵性世界中停留。

我们要注意的是,布茹阿玛再回到物质世界的特殊意义。布茹阿玛、伟大的圣人及瑜伽的非凡主人(希瓦),都不是普通的生物体;他们非常强大有力,具有神秘瑜伽的一切神通。但由于他们还是有想要变得与至尊者一样的意向,他们就必须再回来。《圣典博伽瓦谭》中说:人只要认为自己与至尊人格首神平等,他就没有得到彻底的净化,没有完整的知识。尽管他们这样的人物在这个物质创造瓦解后上升到主宰化身玛哈·维施努那里,他们还是会再次将回到物质存在中来。

非人格神主义者认为至尊主在这个物质世界显现时进入一个物质躯体,因此人不该冥想至尊者的形象,而应该冥想无形无相。这是他们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由于这个错误,就连伟大的神秘瑜伽师或坚定的超然主义者也不得不在创造时再次回到这个物质世界来。除了非人格神主义者和一元论者,所有其他的生物体都可以直接采用满怀奎师那意识做奉爱服务的方法,通过培养对至尊人格首神超然的爱获得解脱。这样的奉爱服务可以发展到把至尊主视为是主人、朋友、儿子、最后是爱人的程度。超然的多样化中必然存在着这些区别。

[第16节]

译文

太依恋这个物质世界的人信心十足、非常出色地履行他们的规定职责。他们怀着对功利性结果的执着心,每日履行所有这些规定职责。

要旨

《圣典博伽瓦谭》的这些诗节和接下来的六节诗中,批评了太依恋物质的人。韦达经典中嘱咐那些依恋物质享乐的人说,要献祭、要举行特定的仪式。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守则,以便能升上到天堂星球。这节诗中说:这种人永远无法获得解脱。就连在认为“每一个半神人都是独立的神”的情况下崇拜半神人的人,都无法升上灵性世界,更不要说那些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物质处境而履行职责的人了。

[第17节]

译文

这种受物质自然激情形态驱使的人,内心充满焦虑:不受控制的感官总是刺激他,使他渴望感官享乐。他们崇拜祖先。为改善他们的家庭、社会或国家的经济情况而日以续夜地工作。

[第18节]

译文

这种人因为对三种提升方法感兴趣,所以被称为揣?瓦尔哥依卡:他们讨厌可以解救受制约灵*的至尊人格首神:至尊人格首神具有超然的力量,他的逍遥时光值得聆听,但他们却毫无兴趣。

要旨

按照韦达经典的说法,人类社会有四种提升的主要活动,它们分别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感官享乐和解脱。只对物质享乐感兴趣的人,制定计划履行规定职责。他们对宗教仪式、发展经济和感官享乐这三种活动感兴趣。通过发展经济。他们可以享受物质生活。所以,物质主义者对那三种被称为揣·瓦尔哥依卡的提升方法感兴趣。梵文“揣(trai)”的意思是“三”,“瓦尔哥依卡(vargika)”的意思是“提升的方法”。这样的物质主义者永远都不会受至尊人格首神的吸引,相反对他充满敌意。

这节诗中说至尊人格首神是“可以把人救出生死轮回的他”。物质主义者从没有兴趣聆听至尊主从事的非凡的娱乐活动。他们认为那些都是小说、故事,认为至尊首神也是受物质自然控制的人。他们不适合通过做奉爱服务或培养奎师那意识取得进步,这种物质主义者只对报纸虚构的故事、小说和剧本感兴趣。《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中满载对有关主奎师那在库茹柴陀战场上的作为,潘达瓦五兄弟的活动,以及至尊主在温达文或杜瓦尔卡的活动等的描述。但忙于提升自己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的物质主义者,却对至尊主的这些活动不感兴趣。他们对这个世界里的大*治家或有钱人的活动感兴趣,但却对至尊主的超然活动没兴趣。

[第19节]

译文

按照至尊主制定的至高无上的法律,这种人受到谴责:由于他们讨厌至尊人格首神活动的甘露,他们被比作吃粪便的猪:他们拒绝聆听至尊主的超然活动,却喜欢去听物质主义者从事的可恶活动。

要旨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其他人的活动,不管是*治家、有钱人或小说里编造的人物的活动,都听得津津有味。市场上有那么多荒谬的文学作品和思辨哲学的书籍。物质主义者很喜欢阅读那些作品,但却对《圣典博伽瓦谭》、《博伽梵歌》、《维施努往世书》,以及《圣经》和《可兰经》等真正的知识典籍不感兴趣。至尊主谴责这些人就像是猪一样。猪喜欢吃粪便。如果给猪吃一些用浓缩的牛奶或纯净*油制成的美食,它会表示兴趣不大;它更喜欢吃令人恶心、味道难闻的粪便,认为那是更美味。物质主义者被认为是受到诅咒、不幸的,因为他们对可憎的活动感兴趣,但却对超然的活动没兴趣。有关至尊主活动的信息是甘露;除了那些信息,我们有可能感兴趣的其他任何信息其实都是可憎的。

[第20节]

译文

这种物质主义者虽然被允许沿着太阳在南方运行的途经,到被称为琵垂珞卡的祖先星球去,但还得回到这个星球来。投生在他自己的家族中,再次开始用毕生的时间从事同样的功利性活动。

要旨

《博伽梵歌》第9章的第21节诗中说,这样的人提升到高等星系上去。他们在那里一旦消耗完他们积累的功利性活动的结果,就不得不再回到这个星球;就这样上去又下来。被提升到高等星球上的那些人再次回到他们恋恋不舍的家中来,经历出生,毕生从事功利性活动,再次面对死亡。从出生到死亡有各种规定要举行的仪式,他们对这些活动极为热衷。

[第21节]

译文

他们耗尽他们虔诚活动的结果后,便在更高的安排下坠落。再次回到这个星球,就像升上高位的人有时突然被降级一样。

要旨

我们有时看到,被升上*府高位的人突然地位一落千丈,没人能阻止这种事情发生。同样的道理,极感兴趣被提升到高等星球的愚蠢之人,在那里结束他们享受的时间后,坠回这个星球。奉献者的崇高地位与执着于功利性活动的普通人被升上的地位不同,区别在于:奉献者被提升到灵性王国后再也不坠落,而普通人即使被提升到最高的星球布茹阿玛珞卡,也还是会坠落下来。《博伽梵歌》中证实说:人即使被提升到高等星球上,也还得再回来。但奎师那在《博伽梵歌》第8章的第16节诗中确认说:达到我住所的人,永远不再回到这个物质存在中过受制约的生活。

[第22节]

译文

亲爱的母亲。因此我建议你托庇于至尊人格首神,因为祂的莲花足是值得崇拜的。请满怀奉献和爱的情感接受这建议。因为这可以使您全神贯注地做奉爱服务。

要旨

梵文“至尊人格神首神”一词,有时被用来形容布茹阿玛,其中paramesthi意思是“至尊人”。布茹阿玛是这个宇宙中地位最高的人,奎师那是包括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内的整个创造中地位最高的人物。主卡皮拉戴瓦建议他母亲应该托庇于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的莲花足,因为这么做才有真实的价值。这节诗中并没有建议人要托庇于半神人,哪怕是站在这个宇宙中最高地位上的半神人布茹阿玛和希瓦。人应该托庇于至尊首神。

诗中说“在爱的心醉神迷状态中”,其中巴瓦是对首神纯粹的爱的初级阶段。《博伽梵歌》第10章的第8节诗中说:达到巴瓦阶段的人能够崇拜中奎师那的莲花足。主卡皮拉在这节诗中也这样建议他母亲。诗中“通过做奉爱服务于至尊主的品质相连”一句也很重要,说明奉爱服务是超然的,不是物质性的活动。对此,《博伽梵歌》中确认说:做奉爱服务的人立刻处在超然的王国中。

对人类来说,满怀奎师那意识做奉爱服务,是达到生命最完美境界的唯一方法。这是主卡皮拉在此给他母亲的建议。奉爱不沾染任何丝毫的物质属性。尽管做奉爱服务表面上看像是物质活动,但它永远不受物质属性的污染。“与至尊主的品质有关”一句是指,奎师那的超然品质是如此出众,根本不需要再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活动。他对待奉献者的方式是如此令人幸福,以致奉献者根本不会再把崇拜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人,据经典记载,恶魔菩坦娜到奎师那面前想要*死他,但奎师那因为很高兴地吮吸她的乳房,便恩准她当他的母亲。正因为如此,奉献者祈祷说:如果想要杀死奎师那的恶魔都能得到这么崇高的地位,他们为什么还要转移情感,去崇拜其他人物呢?宗教活动分两类,一类是为取得物质进步而从事,一类是为取得灵性进步而从事。既然托庇于奎师那的莲花足能使人取得物质和灵性两方面的成就,人为什么还要去崇拜半神人呢?

[第23节]

译文

怀着奎师那知觉从事活动,专心为奎师那做奉爱服务。就可以在知识、超脱及觉悟自我方面取得进步。

要旨

智力欠佳的人说:奉爱瑜伽——奉爱服务,是专让那些在超然知识和弃绝领域不进步的人练的。但事实却是:人如果满怀奎师那意识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就不必额外去练习超脱或等待超然知识的觉醒。经典中说,坚持不懈地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半神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品质。人无法查明这些美好的品质究竟是如何在奉献者身上发展起来的,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曾经有一个猎人以杀动物为乐,但他成为奉献者后甚至不忍心杀蚂蚁。这是奉献者所具有的品质。

极为渴望在超然知识领域取得进步的人,可以直接做纯粹的奉爱服务,而不必浪费时间去进行心智思辨。这节诗中是“觉悟自我”一词极为重要,以说明就有关绝对真理的知识得出积极的结论。“觉悟自我”的意思是了解神的超然存在。为华苏戴瓦服务的人,能真正认为到什么是布茹阿曼(梵)。如果梵不具人格特征,就不存在“面对面看见”的问题了。“面对面看见”是指看到至尊人格首神华苏戴瓦。除非观看者和被看者都是人,否则没有“面对面看到”的说法。“觉悟自我——面对面地看到布茹阿曼”的意思是,人一旦看到至尊人格首神,就能立刻觉悟什么是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奉献者没必要为了了解梵的本质去做额外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此,《博伽梵歌》中也证实说:面对绝对真理,奉献者立刻成为觉悟了自我的灵*。

[第24节]

译文

崇高的奉献者的心,在用感官时是平静的,他超越愉快或不愉快等相对性。

要旨

灵性上高度进步的奉献者身上会展现出有高度的超然知识以及不受物质吸引的重要特征。他做事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感官享乐,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令人愉快或令人不快的。他无论做什么,想什么,都是为了取悦至尊人格首神。无论是在灵性世界还是在物质世界,他的心都是完全平静的。他明白:在物质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好的;由于一切都受到物质自然属性的污染,一切都是不好的。物质主义者得出的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等的结论,都只不过是心中杜撰的概念或感情用事。事实上,物质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好的;而在灵性的领域中,一切都绝对的好。灵性的多样化中没有缺陷。奉献者因为用灵性的眼光看待一切,他的心是平静的;那是他上升到超然层面的征象。他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获得了知识,然后是真正超然的知识。结论是:进步的奉献者全神贯注于至尊主的超然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在质上与至尊人格首神一样。

[第25节]

译文

纯粹的奉献者因为具有超然的智慧,所以平等看待一切。而且看到自我不受物质污染:他看任何事物都没有高低之分:他因为认识到自已在质上与至尊人平等而上升到超然的层面。

要旨

不愉快的感觉产生于执著。奉献者没有任何个人的执著,因此没有愉快或不愉快的问题。他接受能为至尊主服务的任何事物,尽管那对他个人来说也许是不愉快的体验。事实上,他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兴趣;所以,只要是至尊主感到愉快,他就感到愉快。例如,阿尔诸纳一开始不同意打仗,但当他明白是至尊主希望打那场仗时,他就愉快地接受了打仗的任务。那就是纯粹奉献者的状态。对他个人的兴趣和利益来说,他不会有愉快或不愉快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是为至尊主而做,所以他超越了依恋和超脱的想对性。那是中庸的超然阶段。纯粹的奉献者通过取悦至尊主享受生活。

[第26节]

译文

至尊人格首神本人就是完整的超然知识,但根据了解祂的不同程序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要么展现为不具人格特征的梵,要么展现为超灵,要么展现为至尊人格首神,要么展现为主宰化身。

要旨

诗中“通过哲学研究或其他方式”一句十分重要。按照吉瓦·哥斯瓦米的说法,梵文drsi是指哲学研究——思辨。通过思辨瑜伽等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不同的概念进行哲学性研究,就会了解至尊人格首神巴嘎万不具人格特征的布茹阿曼(梵)方面。通过八部瑜伽体系,可以认识到同一位至尊人格首神的超灵特征。但当人怀着纯净的奎师那意识或在具有纯净知识的情况下努力了解绝对真理时,他就会觉悟到,绝对真理是至高无上的人。只要有知识作基础,就可以认识到神的超然存在。这节诗中用的“控制者超灵”几个词都是超然的,都指超灵,超灵也被描述为是享乐者,但巴嘎万直接是指至尊人格首神,说明他充满了富有、名望、力量、美丽、知识和弃绝这六种财富。他是不同的灵性星球上的人格首神。用超灵、控制者等形容词形容他,说明至尊首神的扩展是无限的。

要了解至尊人格首神,最终还是要采用奉爱瑜伽的方式。练思辨瑜伽或冥想瑜伽的人,最终只有上升到奉爱瑜伽的层面,才能清楚地了解超灵、控制者等的含义。《圣典博伽瓦谭》第2篇中推荐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奉献者、功利性活动者或追求解脱的人,如果他足够明智,他就会十分认真地做奉爱服务。经典还解释说:人想要靠从事功利性活动得到的一切,甚至是想升上高等星球,其实光靠做奉爱服务就能得到。至尊主完全拥有六种财富,他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种赐予崇拜他的人。

同一位至尊人格首神分别以至尊人、超灵或不具人格特征的梵这三方面的特征向不同的思想家揭示他自己。非人格神主义者想要融入不具人格特征的梵中,但只靠崇拜不具人格特征的梵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如果做奉爱服务,同时想着融入至尊主的存在,就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一心想融入至尊者存在的人,必须做奉爱服务。

奉献者能够面对面地看到至尊主,但经验主义哲学家或练神秘瑜伽的人却看不到。他们不会被提升到与至尊主交往、联谊的位置上。经典中既没有记载说明靠培养知识或崇拜不具人格特征的梵,能够使人成为至尊首神的同伴。也没有说练神秘瑜伽可以使人成为至尊首神的同伴。无形无相、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光被描述为是不可见的,因为它遮住了至尊主的脸庞。有些瑜伽师虽然看到四臂维施努坐在自己的心中,但还是看不到至尊主本人。至尊主只让奉献者看到他本人的形象。这节诗中的“通过研究哲学或其他方式”一句的说明意义重大。至尊人格首神有不同的特征,即可见又不可见。他的超灵特征和梵的特征是不可见的,但至尊人的特征是可见的。就有关这一事实,《维施努往世书》中给予了十分清楚的解释。至尊主的宇宙形象和至尊主没有具体形象的梵光,因为都是不可见的,所以都是他的次要特征。宇宙形象的概念是物质的,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布茹阿曼)的概念是灵性的,但最高的灵性了解是对人格首神的了解。《维施努往世书》中说:梵的真正特征是维施努,或者说至尊梵是维施努;其中svayameva的意思是说,那是他本人的特征。最高的灵性概念是对至尊人格首神的了解。《博伽梵歌》中也证实说:那个被称为是我的至高无上的住所的地方,是去后永不再回到这个痛苦的、受制约的生活中来的地方。每一个地方、空间及万事万物都归维施努所有,但他本人住在他至高无上的居所中。我们必须把至尊主的最高住所作为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

[第27节]

译文

全体瑜伽师来说,最普遍的理解是:透过各种瑜伽程序能达到完全脱离物质的目的。

要旨

瑜伽分三大类,他们分别是:奉爱瑜伽(bhakti-yoga)、思辨瑜伽(jnana-yoga)和八部瑜伽(astanga-yoga)。奉献者、思辨者和瑜伽师都为摆脱物质束缚而努力。思辨者靠努力停止感官活动摆脱物质束缚。思辨瑜伽师认为物质是假的,梵(布茹阿曼)才是真实存在,因此通过努力培养知识不让感官从事物质享乐。练八部瑜伽的瑜伽师也努力控制感官。然而,奉献者努力用自己的感官为至尊主服务,所以,奉献者的活动看起来比思辨者和瑜伽师活动强。神秘瑜伽师只是按照练习遵守戒律、品德训练、体位法、控制呼吸和收摄感官感觉等八部瑜伽的八个步骤,努力控制自己的感官。思辨者试图靠主观推测了解感官享乐是虚幻的。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用感官为至尊主做服务。

所有瑜伽体系一般目的都是要让人的感官不再从事物质活动,但最终目的并不相同。思辨者想要融入梵光中,瑜伽师想要认识到超灵,而奉献者想要发展奎师那意识,为至尊主做超然的爱心服务。那种爱心服务是对感官完美的控制。感官活动其实是生命活跃的表征,是无法停止的。除非让它们从事更高级的活动,它们才有可能超越物质活动。正如《博伽梵歌》所证实的:感官从事更高级的活动后,就会停止从事低级活动。最高级的活动是用感官为至尊主做服务。那是一切瑜伽的最高目的。

[第28节]

译文

那些对神的超然存在感到嫌恶的人,通过主观推测和感官知觉,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至尊绝对真理,因此由于错误的推测,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是相对的。

要旨

至尊绝对真理——人格首神,是一个个体,但却透过他不具人格特征的遍布各处。对此,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明确地表达说:“所体验的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的能量的扩展。”尽管他维系着一切,但并不意味着他本人在一切之中。听到鼓声的听觉、看到美丽女子的视觉或舌头所品尝到的酸奶制品的美味感觉等感官的感觉,都来自不同的感官,结果对事物的了解不同。因此,感性认识分很多类,尽管一切作为至尊主能量的展示实际上是一体的。同样道理,火的能量是热和光明;靠这两种能量,火可以透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或使不同的感官产生不同的感觉。假象宗哲学家声称这种多样性都是假的。但外士纳瓦哲学家不认为不同的展示的假的;他们知道,由于一切都是至尊人格首神各种能量的展示,因此与他是一体的。

外士纳瓦不接受认为“绝对者是真实的,而这个创造是假的”的哲学。如果用例子来说明便是;尽管并不是所有闪闪发光的物体都是金子,但这并不意味着闪闪发光的物体是假的,牡蛎的壳就是金色的。牡蛎壳显出的金色只是眼睛的感觉,但那并不意味着牡蛎壳是假的。同样道理,光靠看主奎师那的形象,并不能对他有真正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假的。主奎师那的形象必须透过《布茹阿玛·萨米塔》等知识典籍中的描述去了解。《布茹阿玛·萨米塔》中说: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有永恒、极乐的灵性身体。靠我们有缺陷的感官,我们无法了解至尊主的形象。我们必须争取得到有关他的知识。《博伽梵歌》证实说:愚蠢之人只是看到奎师那,就认为他是普通人。他们不了解至尊人格首神所具有的无限的知识、力量和富裕。用物质感官思辨的结果使人得出结论说至尊者没有形象。然而,就是这种心智思辨,使受制约的灵*留在错觉能量的魔力制造的愚昧中。我们必须通过至尊人在《博伽梵歌》所讲的超然话语了解他。他在其中说:没有什么高于他;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光是他本人放射的光芒。《博伽梵歌》纯净、绝对的洞察力被比喻为是恒河水。恒河水是如此纯净,甚至能净化驴和乳牛。但不理会恒河水,却期望用排水道里流出的脏水净化自己,是不可能成功地净化自己的。同样道理,只有聆听纯洁的绝对者本人说的话,人才能成功地获得有关绝对真理的纯净的知识。

这节诗中明确地说,嫌恶至尊人格首神的人靠他们有缺陷的感官推测绝对真理的本质。然而,就有关没有形象的布茹阿曼(梵)的概念,只有听觉感官能接收到,但却不是个人所能体验到的。因此,知识是靠听觉获得的。《韦丹塔·苏陀》(《吠檀陀经》)中确认说:人必须从权威的经典中获取纯净的知识。因此,就有关绝对真理进行思辨性的争论毫无用处。生物真正的本体是他的意识,这意识在生物清醒时、做梦时或熟睡时都存在。即使在熟睡时,生物也能透过过意识感知到自己是快乐还是忧伤。意识透过精微和粗糙的物质躯体这一媒介展示自己时,呈现的是被遮盖的状态;但当人去除那层层遮盖,呈现纯净的意识——奎师那意识时,他就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了。

当没被污染的纯净知识不再被物质自然属性遮住时,生物就发现他的真实身份原来是至尊人格首神永恒的仆人。去除遮盖物的过程就像是:阳光和太阳都发光;当太阳在场时,阳光就像太阳一样闪闪发亮,但当玛亚的乌云遮住阳光时,黑暗——不完美的感受,就出现了。因此要摆脱无知魔力的控制,人必须透过权威的经典唤醒他的灵性意识——奎师那意识。

[第29节]

译文

我从物质总体能量玛哈?塔特瓦展示出假我、物质自然三种形态、五种物质元素、个体意识、十一种感官和物质躯体。同样,整个宇宙却来自我——至尊人格首神。

要旨

至尊主被描述为是玛哈特·帕德(mahat-pada),意思是:物质总体能量玛哈·塔特瓦就躺在他的莲花足下。宇宙展示的源头或全部能量是物质总体能量。从物质总体能量分裂出二十四种成分,其中有包括心在内的十一种感官、五种感官对象、五种物质元素,以及意识、智力和假我。至尊人格首神是物质总体能量的源头,因此从一切都来自至尊主的意义上说,至尊主与宇宙意识展示没有区别。但同时,宇宙展示又不同于至尊主。这节诗中的“个体意识”一词非常重要,以表明单独、分开的意思。至尊主是独立自主的的个体,个体灵*也是独立的个体,尽管两者之间独立的性质有着天壤之别;至尊主是完全独立的,生物只有微小的独立性。在物质世界中,个体灵*有一个由感官和五种元素构成的物质躯体,至尊主有一个巨大的宇宙身躯。个体灵*的物质躯体是短暂的,整个宇宙——至尊主的宇宙形体,也是短暂的;个体灵*的躯体和宇宙躯体都是物质总体能量的产物。我们必须运用智力了解其中的区别。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物质躯体之所以发育,是因为其中有灵性的火花;同样,是至尊火花——超灵,使宇宙之躯得意发展壮大。正如个体灵*有意识,至尊灵*也有意识。然而,尽管两者都有意识,但个体灵*的意识有限,而至尊灵*的意识无限。就有关这一点,《博伽梵歌》第13章的第3节诗中说:个体灵*是自己躯体的知悉者,超灵是每一个躯体的知悉者。区别在于:个体灵*只意识到自己的那个躯体的情况,但超灵意识到所有其他的情况。

[第30节]

译文

已满怀信心和完全超脱的心,稳定地做奉爱服务并始终全神贯注于想着至尊者的人,能够得到这完美的知识。他不受物质的影响。

要旨

持无神论观点练神秘瑜伽的人,无法了解这完美知识。只有满怀奎师那意识具体做奉爱服务的人,才能完全处在全神贯注的萨玛迪状态,才有可能看到和了解整个宇宙展示的真相,以及它的原因。这节诗中明确地说:没有满怀信心做奉爱服务的人,不可能了解这些真相。“梵文“注意力集中的人”与“全神贯注”是同义词。

[第31节]

译文

尊敬的母亲,我已经描述了了解绝对真理的路,走这条路的人可以真正明白物质、灵性及彼此间的关系。

[第32节]

译文

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至尊人格首神。人获得这种了解后,一旦摆脱物质自然形态的影响,便达到做奉爱服务的阶段:无论是靠直接做奉爱服务,还是靠哲学研究,人都必然会发现同样的目标——至尊人格首神。

要旨

《博伽梵歌》中说:智者在经过许许多多生世的哲学研究后终于发现,至尊人格首神华苏戴瓦是一切,因此向他皈依。这样认真进行哲学研究的学生是伟大的灵*,所以非常罕见,人如果靠哲学研究还是无法最终了解至尊人,他的功课就没有结束,他就要通过做奉爱服务继续追求知识,直到最后了解至尊主。

就有关如何抓住直接与人格得到接触的机会这个问题,《博伽梵歌》中介绍说,采用哲学思辨和练神秘瑜伽等其他方法的人,会感到苦难重重。经过漫长的时间后,瑜伽师或明智的哲学家最终会找到至尊人,但要经历千辛万苦;相反,做奉爱服务的方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简单。仅仅靠做奉爱服务,人就可以达到博学的哲学思辨所达到的成就。而且,人除非透过他的心智思辨上升到了解人格首神的层面,否则他所有的调查研究工作都不会有实际的成果,只不过是满足自己的爱好而已。博学的哲学家最终的目的是融入不具人格特征的布茹阿曼(梵),但布茹阿曼是至尊人放射出的光芒。在《博伽梵歌》第14章的27节诗中,至尊主说:我是永恒不朽:至尊极乐的非人格布茹阿曼的基础。至尊主是一切快乐的最高的源头,也包括梵觉的快乐,因此经典中说,对至尊人格首神有坚定信心的人已经觉悟了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和超灵。

[第33节]

译文

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能力,因此对同一个对象的感知也不同。同样,至尊人格首神独一无二,但按照不同经典的描述,祂显得似乎不同。

要旨

看来,靠经验性的哲学思辨可以使人认识到不具人格特征的梵,而怀着奎师那意识做奉爱服务可以使人增加对人格首神的信心和奉爱之情。但这节诗中说,奉爱瑜伽和思辨瑜伽都是为了找到同一个目标——人格首神。通过思辨瑜伽的方法,人们看到的是同一位人格首神不具人格特征的一面。正如不同的感官感知到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特性,靠心智思辨认识到同一位至尊主的非人格特征,一座山从远处看像是云层,不了解真相的人也许会推测那座山是一片云。事实上它不是云,而是座高山。我们必须从知情的人那里了解,看上去像是云的那个对象不是云,而是一座山。人如果再往前走一些,看到的就不是云而是山和某种发绿的东西了。但当人真正靠近山时,他就会看到多姿多彩的的景象。对牛奶的感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看牛奶时,看到牛奶时白色的;我们品尝牛奶时,感觉它很美味;我们触碰牛奶时,感觉它很凉;我们去闻牛奶时,感觉它的味道很香;我们听说牛奶时了解它叫牛奶。用不同的感官感知牛奶时,我们会得出它是某种白的东西、某种美味的东西、某种很香的东西,等等。但实际上它就是牛奶。同样,想要靠心智思辨找到至尊首神的人,也许接近了至尊主至尊主身体放射出的光芒——不具人格特征的梵;想要靠练神秘瑜伽找到至尊首神的人,也许会发现他是处在局部区域的超灵,但靠练奉爱瑜伽直接去找至尊真理的人,可以面对面地看到他是至高无上的人。

至尊人是所有不同的灵修方法最终要找的目标。靠遵照经典原则彻底清除一切物质污染的幸运之人,把至尊主作为一切而向他皈依。人可以用舌头品尝到牛奶的真正滋味,而不是用眼睛、鼻子或耳朵;同样,人只有通过走奉爱服务之途,才能全面欣赏到绝对真理,体验到所有的美好和快乐,感到心满意足。对此,《博伽梵歌》中确认说:人如果想要全面了解绝对真理,就必须采用做奉爱服务的方式。当然,没人能百分之百地了解绝对真理。那对及其微小的生物来说是不可能的事。但生物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解程度,必须要经由奉爱服务才能达到,没有别的办法。

靠经典推荐的其他方法,人也许可以认识到至尊人格首神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光。通过融入或了解不具人格特征的布茹阿曼(梵)所得到的超然快乐非常强烈,因为布茹阿曼是无限的。觉悟梵所得到的快乐是无限的。尽管如此,还有比那无限的快乐更高的快乐,而这就是超然性的本质。比那无限的快乐更高的快乐,是通过觉悟奎师那所得到的快乐。当人直接与奎师那交往时,通过做奉爱服务于他交流所体验到的甜美情感无与伦比,就连通过觉悟超然的梵所得到的快乐都无法与之相比。正因为如此,帕博达南达·萨茹阿斯瓦缇说:融入梵的快乐无疑非常强烈,许多哲学家都体验过,但对懂得如何通过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得到快乐的奉献者来说,这种无限的梵乐令人感到憎恶。因此,人应该努力超越梵乐,以便上升到能面对面地与奎师那交往联谊的地位。正如心是一切感官活动的中心,奎师那被称为是感官的主人慧希凯施。方法是像安巴瑞施王所做的那样,全神贯注于慧希凯施——奎师那。奉爱是所有灵修方法的基本原则。没有奉爱,无论是思辨瑜伽还是八部瑜伽都无法获得成功。人除非接近奎师那,否则不可能最终达到觉悟自我的目的。

[第34-36节]

译文

靠从事功利性活动和举行祭祀,靠布施、苦修、学习各种文献、进行哲学研究,靠控制心、征服感官、进入生命的弃绝阶层或履行人在社会阶层中的规定职责,靠练各种不同的瑜伽,靠做奉爱服务并表现出依恋与超脱这奉爱服务的两种特征,靠了解自我觉悟的科学和培养牢固的超脱感,精通各种觉悟自我程序的人,认识到至尊人格首神在物质世界里的展示,以及在超然世界里的原本形象。

要旨

正如前一节诗说明的,人必须按照经典规定的原则做。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生命阶段的人所要履行的规定职责各不相同。这节诗中说:从事功利性活动、举行祭祀和布施,是处在居士阶段的人该从事的活动。人类生活中有四个生命阶段,分别是独身禁欲的学生阶段、居士阶段、退出家庭生活阶段和托钵僧阶段。经典尤其推荐当居士的人要举行祭祀、布施及按照自己的规定职责行事。同样,苦修、学习韦达文献和哲学研究是退出家庭生活的人该做的事。独身禁欲的学生应该向真正的灵性导师学习韦达文献。控制心和驯服感官是处在弃绝阶层的人的职责。所有这些不同的活动和规定职责是针对不同的人制定的,以便他们可以提升到觉悟自我的层面上,然后再继续提升,培养奎师那意识——做奉爱服务。

诗中“实际上必须加上奉爱服务的成分”一句的意思是:瑜伽、祭祀、功利性活动、研究韦达文献、哲学研究或进入生命的弃绝阶层等第34节中所描述的活动,都该以奉爱瑜伽的方法去从事。梵文“实际上必须混合”这个短句表明:人在从事上述这些活动时,必须加上奉爱服务的成分,否则这些活动不会产生任何成果。从事经典规定的活动必须以取悦至尊人格首神为目的。《博伽梵歌》第9章的第27节诗中,至尊主奎师那证实说:无论你做什么,吃什么,供奉或施舍什么,从事什么苦行,都应该把它们当做给我的供奉去做。诗中加上“必须”一词,表明人必须以这样的方式从事活动。人除非在所有的活动中在上奉爱服务的成分,否则无法得到渴望得到的结果;当奉爱瑜伽成为每一项活动中最首要的因素时,就能保证达到最高的目标。

人必须接近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正如《博伽梵歌》中所说:经过许许多多生世后,人找到至尊人奎师那,知道他就是一切,向他皈依。另外,至尊主在《博伽梵歌》第5章的第29节诗中说:至尊人格首神是一切祭祀和苦行的受益者。他是所有星球的拥有者,是每一个灵*的朋友。

“包含两种征象在内的规定职责”的意思是:奉爱瑜伽的程序包括两种征象,一种是依恋至尊主,另一种是对所有的物质事物都不执著。正如进食时有时会有两种现象相继出现,在奉爱服务是过程中有两种进步的表现。饥饿之人在进食时感到有力气和满足的同时,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想吃了。同样道理,在做奉爱服务的过程中,随着真正的知识逐渐培养起来,人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从事物质活动。有九种方法可以增强对至尊主的依恋之情,它们分别是:聆听、吟诵(吟唱)、记忆、崇拜、为至尊主服务、与至尊主建立友好关系、祈祷、把一切献给至尊主和维至尊主的莲花足服务。使人越来越不执著物质事物的方法,在第36节诗中给出了解释。

人可以靠履行规定职责和举行祭祀被提升到高等星球的天堂王国中去。然而,当人因为进入生命的弃绝阶层而不再有这种欲望时,他就能明白至尊者的布茹阿曼特征;当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原本真正的地位时,他就会看到清所有其他的程序,最后选择只做纯粹的奉爱服务。那时,他就能了解至尊人格首神巴嘎万了。

了解至尊人被说成是“了解自己原本真正的地位”。如果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原本地位是至尊主永恒的仆人,他就会停止做尘世间的服务。每个人都在做着某种服务;如果人不知道自己的原本地位,他就会为自己的粗糙躯体或家庭、社会、国家做服务。可人一旦能够明了自己的原本地位,他就会不再执著这类物质性的服务,而忙于做奉爱服务。

人只要还身陷物质自然属性中,在这种情况下履行经典中规定的职责,就会被升到高等星系上;掌管那里的神明,如太阳神、月亮神、风神、布茹阿玛和主希瓦等,都是至尊人格首神在物质世界里的代表。所有不同的半神人都是至尊主在物质世界里的代表。靠从事物质活动,人只能接近这样的半神人;正如《博伽梵歌》第9章的的25节诗中所说:依恋半神人的人靠履行规定职责可以到半神人的星球去。人可以靠这种方式去祖先们所在的星球。而完全了解自己生命中的真正地位的人,则采取做奉爱服务的方式到至尊人格首神那里去。

[第37节]

译文

亲爱的母亲,我已经给你解释了奉爱服务的程序,以及它在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所具有的同一性;也解释了永恒的时间虽然不被生物所察觉,但却是如何追捕他们的。

要旨

奉爱瑜伽——奉爱服务的程序,恰似流向绝对真理之海的主要河流,经典提到的其他程序则好比支流。主卡皮拉总结了奉爱服务程序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所解释的,奉爱瑜伽分四种类型,三种受物质自然属性的影响;一种是超然的,不受物质自然属性的污染。人在受物质自然属性影响的情况下做奉爱服务,是为了改善在物质存在中的生存状况;相反,在没有要获得功利性活动的动机,不试图进行经验性的哲学研究的情况下所做的奉爱服务,是纯粹、超然的奉爱服务。

[第38节]

译文

对生物体来说。根据他在愚昧的状态下从事的活动或对他真正身份的遗忘,物质存在多种多样。我亲爱的母亲,人一旦进入那种遗忘的状态,便无法了解哪里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要旨

生物一旦进入物质存在,就很难挣脱出去。为此,至尊人格首神要么亲自前来,要么派他真正的代表前来,而且留下《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等经典,以便在无知的黑暗中徘徊的生物能通过利用他给予的指导,以及与神圣之人和灵性导师的联谊,重新获得自由。人除非得到神圣之人、灵性导师或奎师那的仁慈,否则不可能冲出物质存在的黑暗。靠他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第39节]

译文

主卡皮拉继续说:这教导既不是给嫉妒之人、持不可知论者或行为不端之人,也不是给伪君子或为自己的物质拥有而骄傲的人讲解的。

[第40节]

译文

不要为太贪婪、太依恋家庭生活的人,以及非奉献者和嫉妒奉献者与人格首神的人讲解它。

要旨

总是计划要伤害其他生物体的人,没有资格了解奎师那意识,无法进入为至尊主做超然爱心服务的领域。世上有一些所谓的门徒,他们别有用心地接近灵性导师,装出最服从的样子;这些人也无法了解奎师那意识或奉爱服务究竟是什么。进入其他的宗教团体,有其他信仰的人,不承认奉爱服务是接近至尊人格首神的必经之路;这些人也无法了解奎师那意识。我们的经验是:有些学生来加入我们的运动,但由于有某种信仰上的偏见又离开我们,最后迷失在困惑的处境中。事实上,奎师那意识运动并非是一种分派别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教导方式,使我们了解至尊主及我们与他的关系。任何人都可以不带偏见地加入奎师那意识运动,但不幸的是,有的人感到这么做很困难。因此,最好不要向这样的人传授奎师那意识。

物质主义者通常都追逐名利和地位,因此如果他们中有人因为这些原因而培养奎师那意识,那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这门哲学。这种人把宗教原则当做是社交所需要的装饰。尤其是在这个年代中,大多数的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进入某个文化机构。这样的人也无法理解奎师那意识的哲学。一个人即使对物质不很贪心,但如果太依恋家庭生活,也无法了解奎师那意识,这种人显得对物质拥有不很贪心,但太依恋妻子、孩子和家庭生活的改善。有些人即使没有上述的问题,但最终还是对为至尊人格做服务不感兴趣,换句话说,他是非奉献者,那他也无法理解有关奎师那意识的哲学。

[第41节]

译文

应该把这教导给予忠心耿耿的奉献者。这样的奉献者尊敬灵性导师、不嫉妒。友好对待所有种类的生物体,满怀信心、真诚地渴望做服务。

[第42节]

译文

这教导应该由灵性导师传授给这样的人,即:他爱至尊人格首神超过一切,不嫉妒任何人,彻底得到了净化,培养了对不属于奎师那知觉范畴的一切都不执着的心态。

要旨

没人在一开始就被提升到奉爱服务的最高阶段。奉献者在此的意思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使人成为奉献者的教化程序的人。为了成为至尊主的奉献者,人必须拜一位灵性导师,向他询问该如何在奉爱服务的路途上取得进步。为奉献者服务,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吟诵圣名,崇拜神像,从觉悟了那里聆听《圣典博伽瓦谭》或《博伽梵歌》,住在一个做奉爱服务不受打扰的地方,是六十四项奉爱活动中使人取得进步的首要几项奉爱活动。愿意从事这五种首要的奉爱活动的人,被称作奉献者。

人必须准备向灵性导师致以必要的敬意。他不该嫉妒自己的灵性兄弟;相反,如果灵性兄弟有更多有关奎师那意识的知识,奎师那意识比自己更强,人应该把他视为是几乎与灵性导师一样,应该很高兴看到有奎师那意识这么进步的灵性兄弟。奉献者应该总是教导大众培养奎师那意识,以此方式善待大众,因为这是使人摆脱玛亚钳制的唯一方法。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慈善工作,因为这是向那些急切需要摆脱物质痛苦的人表示仁慈的方式。上一节诗中的“充满信心地渴望做服务”一句,是指全心全意为灵性导师服务的人。人应该为灵性导师本人服务,让灵性导师在所有的方面都感到舒适,这样做的奉献者是真正有资格接受奉爱教导的人,诗中“已经发展了对……之外的弃绝心态的人”一句的意思是,那人已经不再想从事内心和外在的物质活动,他不仅不再从事与培养奎师那意识无关的活动,而且内心对物质的生活方式真正感到厌恶。这样的人必然不嫉妒,而且总是想着众生的幸福;这众生不仅是人类,而且包括所有其他生物体。“彻底净化”一词是说,外在和内心都得到了净化。要做到内外都是清洁的这一点,人应该一直不断地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或维施努等至尊主的圣名。

“应该给予……(diyatam)”的意思是:有关奎师那意识的知识应该由灵性导师来传授。灵性导师绝不该接受不够资格的门徒;不该把自己的职责当做一门职业,为得到经济利益而接受门徒。真正的灵性导师必须看到学生真正具备资格后才给他启迪,不该启迪不具资格的人。灵性导师应该这样训练他的门徒,即使他们门徒今后生活中唯一最爱的人就是至尊人格首神。

这两节诗中全面地解释了奉献者的品质。真正发展出这两节诗中所列出的品质的人,已经上升到奉献者的位置上。还没有发展出所有这些品质的人,为了成为完美的奉献者,必须不断努力,达到这一标准。

[第43节]

译文

谁曾怀着信心和爱冥想过我,并聆听和吟诵、吟唱有关我的一切,谁就必定会回归家园,回到首神身边。

到此为止,结束了巴克提韦丹塔对《圣典博伽瓦谭》第3篇第32章“功利性活动的束缚”所作的阐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灵修书系三圣典博伽瓦谭3篇现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