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被黄河冲走的老城
TUhjnbcbe - 2020/10/27 12:01:00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87992.html
二女儿从小爱听《故事汇》,七岁时突然问了我一个大学的问题,郑庄公为啥和他母亲在隧道里见面呢?这个故事源于《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被收录为《古文观止》第一篇。讲的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申国公主),暗中协助她的二儿子共叔段,武力篡位郑庄公的故事。郑庄公平叛后,将母亲安置于成颍(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并发誓“不到*泉,不再相见”。后来,郑庄公思母心切,挖了个隧道并涌出了泉水,母子在隧道中相见和解了。郑庄公的弟弟叫段,兵败后逃到了共地(今河南辉县,当时归属卫国),因此叫共叔段。“伯与叔”,当然是老大与老二之分,而将郑庄公降格称为“郑伯”,也是讥讽他没有尽教诲之责。一、从郑韩老城说起西周末年,昏君周幽王沉湎于酒色,为博取宠妃褒姒的一笑,经常“烽火戏诸侯”,最后被杀亡国。公元前年,周平王从镐城(今西安市附近)迁都于洛阳,开启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史学上把东周的年国祚,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周平王东迁洛阳算起,到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止,即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战国时期从三家分晋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当然,学界对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有不同的观点,但都是大同小异。所谓“春秋”,因为诸侯各国多数修史不清,只有鲁国的国史《春秋》,通记并点评了各国大事,故尔借用为春秋时期;而“战国”一词,则取自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郑”,起源于卜辞中的“奠”;所谓“郑重声明”,至今留有祭祀的严肃。当初,郑桓公身为西周重臣,受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可能有祭祀的任务。在东西周交替的几十年间,郑国开国之君郑桓公(周厉王之弟)和其儿子郑武公(周幽王堂弟),一直从西往东跑。主要是郑桓公看到了西周的式微,首先将自己的封地府衙,东迁到了京城(今河南荥阳县境内)。郑桓公和周幽王一并被杀后,少部分“郑人”往南跑了,历史学中称为“郑民南奔”。后来组建了南郑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这就是“南郑”的来历。郑武公继位郑桓公后,又将郑国的国都东迁到制邑(今河南密县境内),最后再东迁到了溱洧(今河南新郑一带)。同时,郑武公灭了对他有恩的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之地)和郐国(今河南新密市东南),统一了新郑西边的荥阳、新密一带。郑庄公继位郑武公后,往北占领了今天*河北部的原阳、延津一带,往南降服了许国(今许昌市一带),又往东在开封朱仙镇附近修筑粮仓,“启拓封疆”。在励精图治43年后,郑庄公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说法之一)。因此,郑国年国祚(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郑庄公时期达到了巅峰。《诗经》中有一篇《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可见“郑风”一斑也。郑庄公之后,郑国逐步走向衰落,最后被“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所灭。所谓“战国七雄”,就是秦、楚、燕、赵、齐、魏、韩七国。最后,其中六国均亡于秦。韩国迁都于郑国溱洧后,组建了新郑县,这就是“新郑”的来历。所以,现在的河南新郑县,被称为“郑韩故里”。在新郑县的地下,深埋着郑韩老城。二、*河最后一道弯其实,我的老家兰考境内,也有很多老城,只是被*河冲走了。女儿的提问,勾起了我多年的腹稿。在此,笔下寻找四座老城:一座是东昏老城、一座是济阳城、一座是仪封城、一座是考城。这些老城,历史上都曾惊天动地,雨雪风霜。其中,东昏老城关联“千古一帝”秦始皇,济阳城关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仪封城关联一代儒圣孔丘,考城关联戴国和“葵丘之盟”。写这篇文章,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想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一下兰考一带厚重的历史人文脉络。所谓“大河东流”,是大的趋势,但必须先穿越“九曲十八弯”。今天,*河上游,弯弯绕绕。流过兰州,直奔东北方向的内蒙草原,而后掉头往南几百公里,穿越壶口到潼关。潼关到兰考这一段,总算是“大河东流”了,但过了兰考最后一道弯,又摆尾东北,一泄千里,直奔大海。北宋之前,*河下游河道虽多有变迁,但总体上是从郑州西面流向东北天津方向的。年,蒋介石扒开郑州花园口*河大堤,引水阻止日*。但在此之前,扒开*河堤引水用于战争,起码有过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在汲县和滑县之间扒开了*河大堤;第二次是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此时元朝尚未建立)先后扒开了商丘附近和开封附近的*河大堤,用以围剿金兵;第三次是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攻守双方都扒开*河大堤,放水互淹,结果将开封城沉入水底。因此,金元以后的几百年间,*河水无情泛滥,摆尾分叉、或绝或塞、迁徙无定,给豫北、豫东、鲁西南人民带来无数灾难,冲走了无数城郭村舍。北宋杜允扒堤之后,有七百多年时间,*河从豫东流向东南,夺淮河入大海,最终逼迫淮河借道长江入海,*河也给淮河流域的皖北人民造成了无数灾难。*河的变迁,多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格局。降住这条*河龙,是新中国以后的事情了。在今天兰考境内的*河故道上,有很多历史人文,但流传下来的目前只有两处。一处是*陵岗,古代传为曹操疑冢,也是仪封城的首址,遗憾的是已被*河冲走了。另一处是*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的铜瓦厢。铜瓦厢在县城西北12公里的东坝头乡内,古代曾是驻*的城池,后来成为兰考与封丘之间繁华的*河渡口。铜瓦厢是河防险要之地,清咸丰五年(年),*河曾在此决堤。此次决堤意义重大,*河从此终止了七百多年来由豫东流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局面。在铜瓦厢形成最后一道弯后,摆尾东北方向,侵蚀济水河道。在漫天汪洋、泽国多年之后,最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逐渐形成了今天*河下游的流域格局。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曾提及“铜瓦厢”。年,毛主席曾在此视察*河,提出“要把*河的事情办好”。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是由金代以后的兰阳县、仪封县、考城县三个县,分分合合而成的。年,仪封县并入兰阳县,开始时称为兰仪县。年,为避溥仪帝讳,兰仪县改名为兰封县。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兰考县。寻找兰考老城,必然涉及到民权、东明两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兰考、民权、山东东明三个县,因为*河的变迁而重叠太多、太重。因此,本文在书写兰阳县、仪封县、考城县的同时,也要借机粗写一下民权县、东明县以及古外*县的来龙去脉。三、秦始皇命名的东昏老城就兰考县的起源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户牖邑,也就是做窗户的地方。秦统一天下后,始皇东巡时,路过此地,天遇大雾,车不能行,遂命此地为“东昏”,并筑“秦台”以厌之。东昏在秦朝时归阳武县。因为西汉开国功臣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我小时候,老家传说陈平就是县城北边的陈砦村人。西汉时设东昏县,归属陈留郡。公元9年,王莽改东昏县为东明县。因此,东昏县就是现在山东省东明县的起源。东汉时,又将东明县改叫东昏县。三国时期,东昏县降格为东昏乡,县域为外*、济阳两个县分割(外*、济阳两县下文分别各表)。北宋时,复建东明县,并在东昏老城原址上复建了东明县城。《水经注》里记载,神秘的济水,就从东昏老城的北侧,弯弯而流。据东明县志记载:金宣宗二年(年),隶属于开封府的东明县,将县城先搬到了*河北岸的东明集镇,后来才搬到了现址。东明县城搬迁的同时,将东昏老城废为东明县通安堡。金朝时期的年,在今兰考境内同时新建了兰阳和仪封两县。兰考县志中对兰阳县设立的记载比较清晰合理,大意是在年,以东明县南部六乡组建兰阳县,县城就在东昏老城。年,东昏老城被*河淹没,县城迁到了老韩陵村,年再迁现址马村。仪封县的设立,在下文中专题展开。关于“兰阳”一词的由来,兰考县志中有一段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年),真宗东封泰山,路过东明县杨岗。杨岗背坡兰草繁盛,芳香异常,地方罕见,当地人献上瑞草,于是易杨岗为兰岗。而当时乡民多居于岗南,故称其地为兰阳。”东明县志中记载,东明县原在兰考境内的县城故址,在兰考县城北十公里处。但其所指的“兰考县城”,不是现址,应是原兰阳县第二次迁址的老韩陵村。其实,东明县的归属,一直因为*河变迁而颠沛流离。仅就新中国七十年历史而言,年前隶属于平原省,年~年隶属于河南省郑州专区,年~年隶属于河南省开封专区,年后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铜瓦厢决口后,*河大改道。现在,*河已在东明县的北部了。我读初中时期,曾去探究过东明县境内的两个老县城,至今印象深刻,那个样子和电影《三进山城》的场景,惊人的一致!四、刘秀诞生在济阳宫秦汉时,在今兰考县东北部设立了济阳县,济阳在当时的济水南岸,应该是在兰考境内设立最早的县。古济阳县,秦朝时隶属于砀郡,汉朝时隶属于陈留郡。唐朝贞观中期,济阳县废入冤句县。冤句县也是秦汉古县,辖域为现东明县的大部分地区。汉武帝刘彻曾在济阳县修建了一所“济阳宫”,作为自己巡视天下的行宫之一。西汉末年,刘秀的父亲刘钦任职济阳县令,刘秀就出生在“济阳宫”里。刘秀六岁时,刘钦调任到南顿县(今河南项城一带),刘秀也跟着父亲离开的济阳。后来,刘秀起兵反王莽,一开始战事不利,曾经逃回“济阳宫”,躲过一阵子。因此,兰考是出过正牌开国皇帝的,而且是从兰考出发,一路打拼成长为皇帝的。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讲,济阳县的县城在现固阳镇东南。我小时候记得,兰考六中就在固阳镇东南方,在兰考六中的西侧,有一个又高又陡又大的平台土丘,上面住着一个村子,下面有很多老瓦砾。我四姨夫当时是兰考六中的教师,我常跑到六中玩,也常爬那个大土丘。后来探究多了,总觉得大土丘有故事,难道和两千年前的济阳县城遗址有啥联系吗?金元以前,*河下游的河道并不在今天的位置。当时,在*河南边有一条济水河道。济源、济阳、济宁、济南等地名,都是因济水而得名。济水“三隐三现”,独立入海,原和*河、长江、淮河一样,为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四渎以前都是各自独立流入东海的。金元之后,*河河道南移,先“夺淮入海”,逼迫淮河借道长江入海;到年,*河突然在兰考铜瓦厢摆尾东北方向,侵蚀淤塞了济水河道。今天的*河河道,郑州到济南这一段,大部分和老济水河道重叠了。唐朝景龙元年(公元年),曾在山东邹平市重设济阳县,但在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年),那个济阳县又并入高苑县。今天的济南市有一个济阳区,原来也叫济阳县,不过是在南宋时期设立的。五、兰考县仪封乡是孔子“仪封人请见”地吗?《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根据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三:“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也就是说,《论语》中的仪封人,是指卫国仪邑管理边境事务的官员。因此,“仪封人”是“仪邑”的“封人”,不是“仪邑人”;同时,历史上也确实存在一个“仪邑城”,因此“仪封人”也不是“仪邑城人”,更不是“仪封县人”、“仪封乡人”。搞清以上这几个“人”,就得先搞清仪邑、仪邑城、仪封城三者之间的区别。首先说说“仪邑”。在有关“大梁城”的历史研究资料中显示,魏武侯时,魏国开始向南发展,并于公元前年大败楚国于仪邑、榆关(今河南中牟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仪邑。也就是说,仪邑是大梁城的前身,但这个“大梁城之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就是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国攻打楚国,楚国丢了大梁、榆关。文中并没有提到仪邑。《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三十一年,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就是说,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秦国启用商鞅,夺取魏国的河西地区,而魏国又数次败于齐国与赵国,安邑离秦国太近,于是迁都大梁。关于魏惠王迁都时间,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魏惠王六年、魏惠王九年、魏惠王三十年,但均说是迁都于大梁,未提到仪邑。另据晋国与魏国史官编著的《竹书纪年》记载:“显王(名扁):‘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就是说,周显王(名扁)四年,是甲寅年,这一年夏天的四月份,魏国迁都到大梁。文中同样未提到仪邑。还有民间资料记载,“仪邑”在历经战国与秦代消失后,改称为“浚仪县”,并迁到了老丘附近,即汉代陈留郡浚仪之地。北宋期间,浚仪县改名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但这个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明清之后,在此地诞生了豫剧名派“祥符调”,这倒是千真万确的。那么,仪邑到底在哪里呢?下面我们用几个历史坐标点框一框。上古时代,邑的含义与国、城、都诸字相通。商周时代的“邑”是泛称,人口聚集的居落均称为邑。宗庙社稷即*治中心所在的邑,称为都城。《左转·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以后,邑的概念逐渐模糊了。卫国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当初是西周最重要的封国之一。周武王让弟弟坐镇刚刚吞并下的殷商之地,“启以商*,疆以周索”,以防东方之乱。因此,卫国初期时的封地很大,大体是现在河南省*河以北地区,其西南边疆在今天的封丘一带。卫国的国都原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境内),公元前年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境内),公元前年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郊),公元前年被秦国赶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境内),不久后,卫国就灭亡了。卫国是诸侯列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在诸侯百国中,卫国国祚最长,长达年。春秋后期,从公元前年开始,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十三年。孔子先到了卫国,得到了卫灵公夫人南子的青睐,住了十个月。以后孔子又多次到卫国。这个时期,卫国的国都在濮阳。作为卫灵公的高参、南子的座上宾,孔子巡视卫国的西南边疆封丘,是完全可能的。封丘之地,春秋时归属卫国,战国初归属韩国,为兵家必争之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封丘的状况。先看看封丘南侧的情况。夏朝曾在开封建都年,史称老丘。经考古推断,老丘地址在今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紧邻现在*河的南侧大堤,*河北岸就是现在的封丘县。《左传·定公十五年》记载:“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说的是鲁定公十五年,即公元前年,郑国大将罕达在老丘打败了宋*。而定公十五年,正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二年。这一年,距伟大的郑庄公在今天开封朱仙镇一带“启拓封疆”,已过去了两百多年,郑国此时已经衰多了。而那个强大的魏国,后来盘踞在开封并使卫国臣服的“战国七雄”之一,尚需一百多年后才能诞生。可见封丘南侧的老丘,当时是郑国与宋国的边界。再看看封丘西侧的情况。《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就是说,郑庄公平叛弟弟共叔段后,共叔段的儿子公叔滑跑到了卫国(其实共叔段也逃到了卫国)。卫国为此攻打郑国,夺取了廪延(今延津县北)。由此可知,封丘西边的原阳、延津一带,在郑庄公时代,已是郑国和卫国争夺的边界了。而封丘的东侧是宋国,由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宋国公主,卫宋两国长期交好。也就是说,当时和老丘相连的封丘,南边和西边都是对手郑国,东边是朋友宋国。同时,春秋时期开封与封丘之间并无*河之险。直到多年后,赵匡胤在封丘“陈桥兵变、*袍加身”时,开封与封丘之间也无*河,所以赵匡胤才能迅速班师,回京夺权。因此,当时卫国在西南边疆封丘设立边邑,防守郑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卫国边邑,仪邑不可能在老丘之南的“外国”,也不可能在老丘太往北的卫国“内地”,可能就在老丘附近。往西约二十公里就是开封老城区,“大梁城之说”就能成立;从东北约二十公里,就引发了“仪邑城”之说。所以,再来说说“仪邑城”。清·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卫仪邑城在今开封府兰阳县西北二十里,乃卫西南境,距其国五百余里。”这个位置,就是老丘东北约二十公里,现在封丘县*陵镇以南地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商周时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布指为寸,布手为尺”。土地管理则采用井田制,“方一里为井”。推算下来,1尺≈16.9cm,10尺=1丈。所谓“丈夫”,也就是身高一米七左右的成年男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尺寸有所放大,1尺≈23.1cm,1里=丈。所以,1里大约等于米。所谓“五百余里”,大概是现在的多公里。这个距离,大约就是封丘*陵镇到濮阳市区的土道距离。除了《四书释地续》,还有其他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开封老丘北部古陈留郡*陵岗,被称为“仪城”、“仪封”,这里就不一一佐证了。在近三千年的历史空间中,开封一带遇到过很多天灾人祸,也许“仪邑”“仪邑城”“仪城”“仪封”就是一码事,多次“拆迁”,不同年代的不同叫法吧,但都在老丘附近。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一个仪封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两次在此设坛讲学。但西平县春秋初期为柏国所辖,公元前年,柏国已为楚国吞并,而且西平县与濮阳相距太远。因此,西平的仪封村,当时不可能是卫国的边邑。最后分析一下当时封丘东边兰考地域的情况。孔子周游列国前期,卫国东南紧邻曹国,今天的兰考地域分别属于宋国和曹国。公元前年,也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第9年,宋国灭了曹国。之后,兰考大地为宋国所有。直到公元前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宋后,兰考地域被魏国瓜分。所以,兰考地域一直在卫国的疆域之外,卫国不可能在现在的兰考境内设立边邑。关于“仪封城”之事,且听下回分解。六、仪封城首建于考城*陵岗仪封城,就是仪封县城。那么,仪封县城的由来是什么呢?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之《金史》,在卷二十五“志第六”中记载:“东明初隶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后以故县为兰阳、仪封,有旧东明城。”就是说,为避河患,东明县迁到了*河以北的冤句县故地。老县域内成立了兰阳、仪封两县,并留下了旧东明城。《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考城宋隶东京,正隆前隶曹州,后来属。有葵丘、*河、*陵岗——元光二年改为通安堡。”这里写得很明确,当时的考城县境内,有齐桓公会盟诸侯的“葵丘”、有*河、有在元光二年(年)改名为通安堡的*陵岗。兰考县志对设立仪封县的记载有些漏洞,但其中也借用了《秋涧集》的部分说法。元代王恽《秋涧集》记载:“金正大年间(年~年),割考、襄、东明之三邑地,立治于*陵岗之通安堡为仪封县。”我没有读过《秋涧集》,但总体上同意王恽的观点。所谓“割考、襄、东明之三邑地”,“考”是指当时的考城县,“襄”是指当时的睢县,“东明”是指当时的东明县。根据历史材料分析,其中,割考城的地盘包括*陵岗,割东明县的地盘包括今天的固阳镇一带。无论是《金史》,还是《秋涧集》,从中可以肯定的是,仪封县城年始建于考城*陵岗,只是当时朝廷将考城*陵岗割给仪封县了。那么,*陵岗在哪里呢?有学者提出,*陵岗是和兰考隔河相望的封丘县*陵镇;也有人指出,仪封县城最早在兰考县葡萄架乡的韩湘坡村,其实都不然。年,水利部*委会发布了立于明弘治八年(1年)的“*陵岗塞河功完碑”,此碑年已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名录。根据碑文推断,*陵岗在今天兰考县东北37公里处的南彰乡境内。仪封县初立之时,因靠近山东,归属曹州府。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仪封县划归开封府,可能也是缘于*河改道的原因。“*陵岗塞河功完碑”,记载了明弘治二年到八年(年~1年)期间,*河在*陵岗段决口泛滥及治理经过。也许,仪封城就是这次被*河冲走的。景家家谱中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始祖景仁从山西省蒲州府临晋县(今山西省临猗县),移民至大名府东明县(今山东省东明县)朱岗寺后景庄。我分析当时就是朝廷组织的*河河工,以工代赈。明英宗十三年(年),三世祖景旭南移,迁居仪封县城东五里铺。家谱中记的“仪封县城”,应是建于*陵岗的仪封县城。因为*陵岗离朱岗寺很近,搬到县城边上住,也许是为做点小生意过日子吧。清乾隆四十八年(年),因*河泛滥,河道南移,十世祖景玉临南迁至考城县沙沟村(今兰考闫楼乡高寺村)。这个记载完全符合历史,这一年*河确实发了大水,考城县城就是这一年迁到了兰考固阳的(下文另表)。清嘉庆元年(年),十三世祖景士奇迁至我老家,现兰考县闫楼乡大李西村。在这里引用并分析家谱,只是想佐证,最早的仪封县城,不在今天的兰考县仪封乡所在地。同时,也想说明,我们很多人的命运,都和*河的变迁息息相关。有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仪封县城从南彰乡内的*陵岗,往南迁徙到了现址白楼村,途中可能在现葡萄架乡韩湘坡村落过脚,但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撑。总之,今天的兰考县的仪封乡,源于金代以后的仪封县,不可能是《论语》中的“仪封人请见”地。年,*河在今原阳县决口,灌封丘县南下,先夺泗水,再从淮阴(今淮安市)夺淮河入东海。卫之“仪邑”也许就是这次被*河冲走的。38年后的年,金人在中原重建“仪封”之地,关联孔子,似有收拾人心、教化社会的治国意图。因此,从人文角度讲,今天的兰考仪封乡,和《论语》中“仪封人请见”地,是有关联的。这种人文关联是有效果的。仪封县后来出过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明代的“一代哲人”王廷相,一个是清代“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特别是王廷相,在明朝“心学”大行其道之时,王廷相和王阳明针锋相对,提出了“气学”理论,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廷相的老宅在现仪封乡老君营村,我初中时期曾专门跑去探访过,深宅大院,断壁残垣,令人唏嘘。庆幸的是,我家贤惠的弟媳妇王连菊,就是老君营村长大的,并且是王廷相的嫡亲子孙。关于仪封乡,我少年的记忆是吃不完的葡萄与苹果。高考后的一个星期天,曾和同学搞过一次郊游,从县城第一化肥厂北侧的一条土路,一路向东,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仪封园艺场后,吃够了葡萄,又满载而归。七、四等小站内*集现在,兰考仪封乡南侧是陇海铁路线和郑徐高铁线。我小时候,在老家的深夜,有时能听到蒸汽列车的鸣叫声。年12月,在紧邻仪封乡的杨庄火车站,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列车事故之一,造成了人伤亡。当时全县的拖拉机,都被调去拉人了。事故过后没有多久,出于少年的好奇心,我和一个发小跑去查看现场。因为路途太远,迷路了,结果跑到了民权县的内*集火车站。内*集火车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说来也巧,秦、汉、隋三朝,曾在今天民权县境内设立外*县,当时外*县城就在今天的内*集一带。外*县管辖过今天兰考县的大部分地域,包括东昏老城,那次我也算偶遇到一座老城。需要说明的是,河南古代有外*、内*两个县。先有外*县,后有内*县。外*县春秋时期为宋国*邑,秦朝时就设立了外*县,而内*县是西汉初期设立的。《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即鲁惠公二年(公元前年),鲁国在外*打败了宋国。由此可见,春秋初期,现民权县内*集一带,曾是鲁国与宋国争夺的地方。至于外*县城故地为啥现在叫内*集,不得而知。也许和修陇海铁路有关系,建一个四等小站,哪个环节错了,就会以讹传讹。那时候,我刚读过一本写民权县解放前游击队的小说,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叫“野鸡岗”的地名,觉得很神秘。因此,当天又从内*集火车站找到当时的野岗村,探究了一番,结果啥都没发现,饿着肚子,失望而归。八、“葵丘会盟”于戴地考城考城的根子是春秋时期的戴国。说考城之前,得先说清民权县的来历。年前后,冯玉祥主*河南时,为了表示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河南新成立了4个县,分别是民权县、博爱县、自由县和平等县。民权县和博爱县眼前都存在,平等县与自由县于年合并为伊川县。当初新成立的民权县,以划割考城地盘为主体,另加杞县的一部分和睢县的一部分。因此,民权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考城的历史。春秋初期,齐桓公、宋襄公、郑庄公等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就宋、郑两国争霸时期而言,宋国先强,郑国后发。宋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商丘,郑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新郑。宋、郑两国之间夹了两个小国,南侧是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淮阳县;北侧是戴国,国都就在后来的考城县境内。其实,戴国灭亡之前,在戴国和陈国之间,还夹着一个更小的杞国,地盘也就是今天的杞县。所谓“杞人忧天”,就是忧患意识。杞国在戴国灭亡之前已经迁到现在山东境内了,之后一直搬迁,最后于公元前年灭于楚国,这里就不多讲了。关于夹在宋郑之间的陈国和戴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说陈国。历史上,陈国大多数时间和东边的宋国、北边的卫国、西南边的蔡国(今河南上蔡县)结盟,联合对抗西边的郑国和南边的楚国。但郑庄公在世时,对陈国的影响也很大。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开始衰退,陈国一度和郑国一比高低。开封历史上后来影响巨大的一个地名叫陈留,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就曾当过陈留王。此地原是郑国的留地,后被陈国吞并,改名为陈留,名字沿用至今,但位置不在今天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的位置。不过,陈国南侧卧着一个“大老虎”楚国,虎口之下,陈国只能首鼠两端,最终于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再说说戴国。戴国的疆土大约就是后来的考城县地盘,实在太小。宋、郑两国争霸,戴国夹在中间多受欺凌,最终成了郑国的附庸国。公元前年,宋、卫、蔡三国联手攻打郑国,并趁机攻打戴国。一贯善谋的郑庄公,围歼三国之师后,又顺便将戴国据为己有,戴国就此灭亡。这个故事,在《左转·隐公十年》中,有明确的记载。后来,宋国又将戴地夺走,改戴地为“葵丘”。公元前年,齐桓公保驾太子成功接任周王后,举行了著名的“葵丘会盟”,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预示着齐桓公成为首个中原霸主,并达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国际法”兼“WTO”:一不得废除已立的太子;二不得立妾为妻;三要惩罚不孝的人;四不得专断杀戮大夫;五不得怠慢宾客和旅人;六不得筑堤拦水妨害下游国家;七不得禁止邻国间粮食流通,等等。因此,“葵丘会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关于葵丘的地址,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葵丘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清代王鎏编的《四书地理考》记载:“葵丘在今归德府考城县东一十里”;民国《考城县志》记载:“葵丘在旧城东南一百五十步郭内”。由于元代之前,考城县城一直在今民权县东北四十五里林七乡西南三里处,推测葵丘应该就在今天民权县城东部,也就是老考城县城附近,但原址早已被*河冲走了。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戴地归魏国所有,魏国改戴地为“谷”。到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在此设谷县,归属砀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戴地多灾,故改名为“甾(zai)县”。西汉时,甾县归梁国。东汉汉章帝二年(公元77年),改甾县为考城县。北魏时,改考城为考阳;北齐改为成安县;隋朝时复改为考城;五代时,更名为戴邑,但很快又改回考城。宋朝之后,考城之名再未变过。关于考城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戴国最初是周文王长子伯邑考的封地,因此叫考城。另一种说法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一定的道理。说是东汉时,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东巡路过甾县。甾县在刘秀的出生地附近,汉章帝感觉县名不吉利,乃取其光烈考武帝刘秀之义,下诏将戴地改名为考城县,属陈留郡,考城县从此得名。金元两朝之前,考城县城因“葵丘会盟”而长期固定。但在金元之后,*河河道南滚,摆尾不定。*河最后一条南流主河道,是从兰考流向东南方,经商丘北、砀山北、徐州南等入洪泽湖。今天的河南地图上仍标有这条“废*河”,老考城县城正是“废*河”的过水之地。因此,考城县城命运多舛。元至元二十五年(年)四月,县城被淹,迁于贺丘(现民权王桥镇附近);明洪武二十三年(年),县城又被淹没,迁于江墓店(民权原李堂乡内);明正统二年(年),县城再遭大水,迁于旧城(现民权北关镇)。清乾隆四十八年(年),*河水冲走了县城的东、西、南三关,仅存北关。清乾隆四十九年(年),考城知县雷逊在堌阳(今兰考县固阳镇)新建东、西、南三关,俗称“新三关”。北关仍留在原址,俗称为“老北关”。神奇的是,汉章帝命名的考城县城,在0年之后,又搬回他爷爷刘秀的出发地——济阳县的原址了。因此,金元之后的历史上,东明、济阳、仪封、考城四县的地域,有很多历史年轮的重叠。民权县简介上讲,清乾隆的四十八年(年),考城知县雷逊将县城迁到了堌阳,其实则不然。乾隆四十八年,考城归属卫辉府,仪封归属开封府,而堌阳当时归属仪封县。清乾隆四十九年,朝廷下令将堌阳划归考城县,才得以建设考城县城的“新三关”。从此,考城一城四关,分居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一度成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因为县城太偏远,成为了后来切割考城地盘,成立民权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资料讲,年,兰封县与考城县曾合并为东仁县,但仅一年左右又分开了。年,考城县城迁到了距“老北关”较近的张君墓镇。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为兰考县。同时,将考城县南部的“老北关”、褚庙、程庄等乡村,分两次划给了民权县。从此,考城县城的四个关彻底分立。现在,位于固阳的“新三关”,成为了今天的兰考县固阳镇;划给民权县的“老北关”,成为了今天的民权县的北关镇。年,兰考县张君墓镇改名为考城镇,这是件好事,总算把“考城”二字传下来了!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也希望兰考县固阳镇改名为“济阳镇”。九、考城旧事解放前,考城县城在今天的兰考县固阳镇。我小的时候,管固阳叫考城,管兰考县城叫兰封。而在我奶奶心中,只有考城和兰阳,她不知道兰阳已经改名叫兰考了,更不知道兰阳还曾改名叫过兰封。对于固阳,我心中特别亲切,因为离老家只有几公里,而且我的三个姨家都是固阳的。小的时候,我在固阳一住就是几个月。姥姥在世的时候,多次给我讲过年河南大饥荒的事情。那年,姥姥带着母亲在考城县城躲灾荒,当时三个姨家在县城里都是“有头有脸”的门户,姥姥他们算是没饿着。有一天,姥姥到街上给我四岁的母亲买了一个馒头,一转脸就被人抢跑了。因为是“小脚女人”,她也没法追。姥姥说,即使追上了,馒头上已经被吐满了口水,你嫌脏不要了,人家就接着吃。人饿疯了,就不要面子了,也不讲究了。我读高中的时候,医院叫一院,医院叫二院,水平不相上下;兰考县城的高中叫一中,张君墓的高中叫二中,但是,兰考二中比兰考一中的名气大得多。兰考二中当时是河南省重点高中,和开封一高、巩县二中齐名。我是在兰考二中读完了高一和高二的,高三时“叛变”到了兰考一中。这件事,我在《泡桐儿子》一文中已经“坦白”过。当时,兰考二中的老师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源除了兰考外,还有商丘市、开封市、民权县、杞县、东明县等地。因此,当时考进兰考二中是非常困难的。对我而言,无论是老家大李西村,还是固阳镇、张君墓,以前都在考城地界内。因此,我对兰考有亲切感,对民权也有亲切感,但对考城更有亲切感。考城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如东晋宰相蔡谟,南朝*治家、文学家江淹,金元四大名医之首张从正,明朝名臣于谦、底蕴等,此五人的老家都在张君墓镇附近。特别一提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河南省委一把手吴芝圃先生,年曾任职考城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他当时的地下身份是中共考城县委书记。当然,年信阳饿死人悲剧与吴芝圃先生等是是非非,自当后人评说。现在,考城这些历史名人,都统计到民权县志上了。嗯,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分分合合,不知不觉地更迭着。文化决定于历史,历史决定于地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行者年五一节于郑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黄河冲走的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