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挑灯夜谭丨解读南京城墙密码
TUhjnbcbe - 2025/7/3 15:03:00

年12月28日,我国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试运营。

雄伟的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中华门券门

南京城墙,通常指明代南京城墙,它是世界上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遗迹,周长35公里(现存25公里),高14—26米,顶宽4—19米。在冷兵器时代,如此规模的城垣几乎无法攻破。

南京城墙·解放门段

公元1367年,朱元璋接受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了南京城墙的修筑,前后耗时23年,至年才正式完工。

南京城墙·石头城段

为营造南京城墙,朱元璋调动了5省32府个州县的人力物力,20多万工匠直接参与了工程建设。

南京城墙·神策门瓮城

年后,朱元璋又在南京城外围修筑外郭,外郭长里,其中40里为砖包墙,里是夯土墙,俗称土城墙。

南京城墙·东水关

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惊叹道:“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的其他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两个人背靠背骑马绕城而行,得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碰头。南京城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城墙“密码”

南京城墙·武定门段

南京人有“走城”的习俗。所谓走城,就是在城墙顶散步。走城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南京城墙与其他地方的城墙有很大不同。

带铭文的城砖

当我们靠近南京城墙墙体时,随便一瞄,就能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城砖,砖上有明显的字迹。

砖上带铭文,正是南京城砖独有的身份标志,赵老师将这些字迹戏称为“南京城墙密码”。

经历多年风吹雨淋日晒,有的“密码”已漶漫不清,难以“破译”。好在南京的城砖足够多,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字迹清晰的。

年,南京城墙研究人员开始了城砖信息的采集工作,迄今已拍摄了17万块铭文城砖的高清图片,并为每块城砖进行了坐标定位。

城砖铭文拓片

对一些研究价值较高的城砖还专门制作了铭文拓片,方便交流研读。

南京城墙博物馆·城砖矩阵一角

南京城墙博物馆专辟“城砖矩阵”展厅,这里收藏了块铭文砖供游客观赏。

解读城墙“密码”

城砖上的铭文记述了什么内容呢?

十多年前,赵老师对铭文城砖产生了兴趣,常借着走城的机会有意拍摄它们,通过对城砖铭文的辨析,逐渐认识到它们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以上图第四块城砖为例,侧面铭文多达53字:

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司吏游清

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司吏张伯行

总甲周民尚首甲熊福小甲谭杰

窑匠黄永造砖人夫谭杰

铭文告诉我们,这块砖是由江西南康府都昌县(今九江市都昌县)某个总甲的窑口烧造的。明代基层社会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总甲。这个窑口的造砖人夫叫谭杰,窑工叫黄永,甲长叫熊福,总甲长叫周民尚。各窑口生产的同批次砖材先送至县里,县里的负责人是县主簿(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正九品)房秉正,具体经办人是县吏张伯行。各县的砖材备齐后,集中送往府里,府里的总负责人是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正六品)赵斌,具体经办人是府吏游清。

最后,这块砖与其它砖材一起被转运南京。由于城砖较重(每块约40斤),一般经水路运输。南康府的府治在星子县(今九江庐山市),水路必定走鄱阳湖~长江一线。

提调官:临时性职务,由各级官员兼任,负责物资的催收和民夫的征调。

无独有偶,在南京城墙博物馆,赵老师又看到一块同样出自南康府都昌县的砖材,只是窑口不同。该砖缺了一角,造砖人夫姓刘,名已佚失。

对于缺角或磨损的砖块,我们也有办法将它的字迹补齐。如上图,左侧砖产自扬州府泰州如皋县,右侧砖产自扬州府高邮州宝应县。

左侧砖第一行铭文为:

扬州府提调官同□□□司吏□旭

右侧砖第一行铭文为:

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

两相对照,我们就知道缺失的文字是什么了。原来当时扬州府的提调官是府同知(相当于常务副市长,正五品)竹祥,具体经办人是府吏陶旭。

右侧砖保存完整,字迹清晰,起到参照作用,可视为文物里的标准器。

南京城墙工程浩大,有人统计大概耗费了3.5亿块城砖。当时参与烧砖的不仅有普通民夫,还有卫所驻军,以及罚做苦役的囚徒。人手紧张时,更有妇女加入。

古代的囚徒会在脸上刺字,再涂以墨,是为黥刑,也叫墨刑。军队里为防止士兵逃亡,同样会在他们脸上刺字,称黥卒。

上图带“黑”字(此处黑通墨)的铭文砖意味着造砖者为囚徒或黥卒。

上图第四块砖的铭文中出现了一个叫“谢妹”的窑匠,应当是一名妇女,不排除是罚做苦役的女囚。

南京城墙·狮子山段

“物勒工名”制度

南京城墙·玄武门段

要保证南京城墙这一宏大工程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建筑材料尤其是城砖的质量。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煞费苦心。

他命令工部设置专门机构,对工匠进行培训,从城砖的厚薄大小到取土、制坯、烧造等各项程序都作出详细规定。砖材制成后,执行近乎苛刻的验收制度,严格限制残次品比率。据说验收时会随机挑选两块城砖,相互撞击至断裂,务必“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验收一旦不合格,全部重烧。两次不合格,上自提调官,下至工匠,一律惩处。

南京城墙·仪凤门段

责任人是赖不掉的,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在城砖上刻着呢。从府里到县里到总甲到甲首到小甲到工匠,每块砖对应5~8级责任人,出了问题,严重的会砍头。如此高压下,试问谁敢偷工减料?谁敢玩忽职守?

城砖铭文的背后,隐然是大明王朝的责任追究制。

南京城墙·挹江门~定淮门段

把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古代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物勒工名”。

“物勒工名”不是朱元璋首创,据成书于春秋的《礼记》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为出了任何质量问题都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人,给予定罪量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造者在生产过程中朝乾夕惕、小心翼翼。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责任追究制度,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

三年吕不韦戈(该图片素材来自知乎网)

秦陵兵马俑坑曾出土过一件珍贵文物——“三年吕不韦戈”。该戈的珍贵性在于其后缘部位铸刻17字铭文:内正面刻“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窎”15字‘;内背面铸“寺工”2字。

铭文的意思是: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年),寺工生产的这批铜戈,是由相国吕不韦监造的,吕不韦是质量第一责任人,其下有兵工厂厂长詟(zhé)、车间主任义和工匠窎(diào)。

“三年吕不韦戈”是两千多年前“物勒工名”制度的实物证据,与南京铭文城砖有异曲同工之妙。

寺工:秦职官名,主管军械制造。亦指军械制造机构,相当于兵工厂。

南京城墙·中华门城堡

南京城墙之所以屹立多年依旧巍峨挺拔,原因无他,城砖上的“密码”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本期摄影、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监审:周贤辉

1
查看完整版本: 挑灯夜谭丨解读南京城墙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