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后安禄山时代,河北的政治地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河北最大的问题是契丹民族造成的边境威胁。自从武则天时代起,契丹李尽忠的叛乱,代表着契丹企图脱离唐王朝,成为河北边境重要隐患的起点。李碧妍认为李尽忠叛乱是契丹与唐朝矛盾达到顶点的重要事件。武则天后,营州、安东都护府失陷,东北边境长期都受到威胁。而在安禄山叛乱时期,作为“统内”的河北地区中的部落兵和团结兵成为安禄山的重要力量。经过史思明的改制,河北的勒王军队和团结兵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契丹、奚的两藩问题始终是河北地区的核心问题。安史之乱的一系列变动,深远影响了未来河朔藩镇的形成。
叛军内部的矛盾
至德年间,回纥军队帮助唐王朝收复了两京,安庆绪败逃。史载:庆绪之奔也,步军不满三千,马军才三四百,至新乡,知严庄投国家,诸将当时心动。《资治通鉴》中还记载,在安庆绪逃跑的过程中,阿史那社承庆部落、李归仁、安守忠等人散落,分别投靠了范阳等地。而待安庆绪到达了汤阴,则随从已散落过半。本来随安庆绪跑出的人就不多,此时叛军内部的人心已散,关于这一点,安庆绪亦心知肚明。李碧妍认为,安庆绪手下这些将领已经具有相当的自主意识和独立选择权。
对于这些叛军将领来说,除却跟随安庆绪逃离,也并非只有投向唐王朝一条道路。换句话说,此一时期能够造成的情形是充满变数的。陈寅恪先生认为,安禄山吞并突厥阿布思之同罗部落,并蓄八千余人为假子,正是其利用胡人部落之制的一种表现。安禄山与奚、契丹等部落的关系密切,叛军诸多将领在河北地区也多有自己的根基,在这场败逃的过程中,叛军并不能形成一个向心力,叛军集团事实上相当松散。
《大唐荣耀》中的安庆绪乾元年间的安、史争斗
乾元二年,史思明击退了企图追击安庆绪的唐军,以史为首的叛军集团再度统一了河北地区,史思明在叛军集团中的威望达到顶峰。但是史思明所面对的,依旧是如此松散的河北叛军集团,而对于安庆绪来说,史思明的统一也并不意味着安庆绪就此消失在叛军政治舞台,且对于平卢军来说,安庆绪也并不熟络。
根据《通鉴》记载:(史思明)遣安太清将兵五千取怀州,因留镇之。思明欲遂西略,虑根本未固,乃留其子朝义守相州,引兵还范阳。史思明并未南下追击安庆绪,反而在幽州停留了不短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安庆绪已死,在叛军集团中几乎没有可以与史思明相抗衡的人。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制度上的而非军事上的。
《新唐书》记载:夏四月,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妻辛为皇后,以朝义为怀王,周贽为相,李归仁为将;号范阳为燕京,洛阳周京,长安秦京。更以州为郡,铸“顺天得一”钱。欲郊及藉田,聘儒生讲制度。这一期间,史思明将更多的心思从“夺天下”转向了“治天下”。这套礼制对于河北地区的军士阶层和儒生阶层都起到了平衡作用,且几乎完全是按照唐制的一套来制定的。对于史思明来说,他虽然试图通过建立皇权、以及制约蕃将与禄山旧臣来实现整合部众的目的,但是他的突然被杀、以及随后的蓟门内乱,使得以上的努力不幸付诸东流。
河北三镇中范阳节度地图蓟门内乱
史思明死后,史朝义更难控制河北的政局。上元二年,先是幽州发生了将领斗争的事件。此时,阿史那承庆、张通儒、辛万年、高如震、向润客、康孝忠、高鞫仁等人都驻幽州,幽州可以说是暗流涌动,史称“蓟门之乱”。一方面,幽州的将领和军队实力大大削减,另一方面,引发了著名的杀胡事件。在幽州如此战略重要的地方,蓟门内乱的爆发导致了幽州内部的变乱,同时也意味着以史思明为代表的汉将和安禄山旧部藩将之间的矛盾。
在幽州内乱之时,最大的获益者是与之相对的恒州的李宝臣。在蓟门内战发生的同时,李宝臣在恒州诛杀了万辛宝,幽州集团几乎土崩瓦解。到了这个时候,河北的局势经历了一系列矛盾,走向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后方的不稳定和叛军实力的大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李碧妍认为,除非其与唐朝在前线的较量有大的斩获,否则尚难改变其对河北后方“略相羁縻的尴尬处境。
蓟门石碑李宝臣碑碑文拓片河朔藩镇的诞生
到了宝应元年,回纥再次选择支持唐军,扭转了安史之乱的战局,唐军一鼓作气直至河北,史朝义失败十分迅速。唐军攻占河北地区之后,诸多叛军将领就地降唐,唐朝廷也再次授予他们河北地区的职位。根据《通鉴》记载:以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五州;将薛嵩为相、卫、邢、沼、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至此,新的河朔藩镇正式诞生,但是领导藩镇的将领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河朔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
元和十五年的河北五镇地形图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后安禄山时代河北地区战略局势的变迁。通过对安庆绪、史思明两任叛军集团在河北地区的作为,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中叛军集团的诸多矛盾。而河朔地区与契丹、奚等民族的关系紧密,也注定了在这一地区叛军集团的矛盾与民族、边境问题不可割裂来看。总体而言,唐军队能够击破叛军收回河朔地区,与叛军内部的矛盾发展演变相关,但正是这一原因,致使在新的河朔藩镇诞生之际,仍旧存在着相当多安庆绪、史思明所遗留下的矛盾。对于河朔藩镇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有待新的讨论。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
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