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1258年前,唐朝诗人杜甫在射洪这个地方
TUhjnbcbe - 2025/6/10 17:57:00

唐朝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年,距离现在大概有年。

杜甫半夜从狂风暴雨中一觉惊醒,听着窗外惊雷阵阵,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噼噼啪啪的打在草房上,再也睡不着觉,于是抖索着双手摸出自已珍藏的诗稿,小心翼翼的点燃蜡烛,再随手看了看自已的朋友圈,新写的诗作又增加了几千点赞,不由感慨万千,自己就是个写诗的苦逼命啊。

再想起自已半生漂泊,如今流落到蜀川投靠严武,本希望在严武手下当个幕僚能混到退休。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哪知“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如今严武因不明原因暴毙,蜀中又将生乱。想到自已今年刚好50岁,黄土都快要埋到胸口上了,而竟一事无成,下一步不知作何打算,不由长声一叹,又差点一口老血喷涌而出。

他怎么也想不通,我杜甫好歹是也和李白齐名的当代诗坛巨匠,一生诗作无数,到如今发表的流行诗没有一千首也是八百首有余了,而李白不过大我10岁,却混得风生水起,几杯烧酒下肚竟然敢叫李隆基最宠爱妃子杨玉环给他磨墨,叫御前太监高力士给他提鞋。要不是脑筋转得快,赶紧写了一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拍了拍杨玉环的马屁,说她长得好像天上瑶池里的嫦娥,哄得杨玉环心花恕放,逗得皇帝哈哈大笑,不然如今下场比我还惨。

反观我杜甫,当把诗作呈上时候,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交口称赞,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而提出想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时候,一个个却遮遮掩掩,互相推托,不是说编制满了,就是等下次人事调整的时候再考虑,还忽悠我继续回去好好写诗,回家去等通知,结果等到头发胡子都白了也没有等到。

我杜甫信你个鬼,编制、人事还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上次送了几首新诗给他们,好说歹说才让我到工部去报到上班,上了没几个月班,就把工部这个部门给拆了,说是要优化机构,重新组合,就又让我闲下来。你们的小心思我还不清楚?还不是想把我的新诗骗到手,第一时间转发到你们的朋友圈博取人气,增加流量,还博得个风雅的美名。老子还不干了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天府之国去碰碰运气,这不,一下子就跑到了蜀中来了。

到了蜀川,在梓州安顿下来,离陈子昂故地不过百里之遥。想想陈子昂凭一首《登幽州台歌》,吼了几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却在前朝浑得风生水起,在武则天面前左右逢源,风光无限,尝尽了人间富贵荣华,最后衣锦还乡,风头差点盖过了初唐四杰。

沧然而涕下——这根本就是靠流眼泪来博取同情啊!像他这样的诗,我杜甫在废纸篓头随便找几张出来,发到朋友圈都比他的点赞多,人和人之间咋差距这么大呢?

想想如今安史之乱已过去6年了,上至国家动荡,人心浮动,流民遍地,下至家中油盐酱醋茶,事事都要操心,老婆娃儿每天都要等我挣的稿费来买米下锅。国恨家愁一起涌上心头,不如明天到陈子昂老家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老陈在金华山下留下的风流韵事,自己来个添砖加瓦,深度挖掘,写几篇诗文吊人胃口那种,发表出去也好贴补贴补家用。

说走就走,第二天杜甫就来到了金华山,果然金华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巧夺天工,的确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站在陈子昂读过书的地方,临风一吹,杜甫马上灵感就来了,提笔就来了一首: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鸟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野望》

这首诗一不小心就吐露了杜甫的心思,伤感至极,诗中不是枯藤老树,就是北风呼啸,,景色凄凄,映入眼中的不是孤独的白鹤在寻找同伴,就是鸟儿饿得直向人叫唤,乞求食物,哪有这么凑巧的事?世上所有煞风景的事都叫你杜甫碰上了?这不就是他如今的写照吗?陈子昂都死了整整60年了,你还有啥伤心的?

这也难怪,如今的杜甫身无三两碎银,家有斗米之忧,前途漫漫,居无定所,说不定又想起了他在成都的苦逼日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把他家屋顶上的茅草吹走了,为了找回来他跑了三里地,累得要死不活的。这要是换了谁都高兴不起来,这时候的杜甫不过是正好借凭吊陈子昂来发表点感叹,顺便吐槽下自己罢了。

杜甫在陈子昂的老家转了几圈也没发现老陈在金华山下有啥子风流韵事,倒是发现他晚年也过得相当的不好,被当时的县令段简投入狱中折磨得死去活来,还被搜刮尽了家产,最后在监狱中死得不明不白,才晓得他老陈也是人前风光,事后沧桑,装逼不过一时,写诗才能流芳,不由得又是几声长叹。

杜甫怀着极其不好的心情凭吊了陈子昂,在金华山转了几圈,一无所获,准备打道回府,再作打算。

刚上马车,收到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是一位王侍御叫他到通泉去参加一场酒局。王侍御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王侍御不是人的名字,是一个官职,杜甫也不敢直呼其名,王侍御是当时专门负责陪皇帝吃喝玩乐的,相当于今天某些高级领导的公关部长。因犯了点小错被贬到远离京城的蜀川通泉镇任职,如今皇帝又叫他回去官复原职。

这位王侍御是杜甫的粉丝,早就知道杜甫的诗写得好,听说杜甫到金华山来了,自己马上要到京城去上任,无论如何要叫杜甫去见上一面,不过是为了要个签名,顺便讨点诗稿,说不定陪皇帝吃饭的时候吟诗作对能派上用处。

那通泉镇本来离金华山也不远,从金华山向南走,过了射洪就到了。杜甫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看看,何况到那里一定有酒有肉,酒足饭饱之后,大不了送他几首临别赠言诗,他老兄一高兴到京城去顺便到皇帝身边给我美言几句,说不定我的offer也来了。

说走就走,杜甫叫上马车直接赶去通泉镇。

通泉镇那时候比现在的射洪名气还大,就在如今的射洪市柳树镇靠涪江边的方向,因为当时的交通以水运为主,所以靠江边的通泉镇在当时比较发达。

到了通泉镇,王侍御早在通泉东山上一间野亭中备好了酒菜,同桌的七八个人都是来为他送行的人,杜甫虽然一生官运不通,但好歹诗名在外,大家都见到他都叫“工部大人,久仰,久仰”,“最近可有诗作,拜读拜读”,“我朋友圈好久没有更新了,等你的新诗哦~”,说得杜甫好像又回到了在朝为官的日子,心中暂时忘却了忧愁。

宾主落座,王侍御拿出了当时射洪最有名的射洪春酒,这射洪春酒杜甫早已耳闻,产于当地通泉镇的射洪春酒最为出名,这种酒口感醇厚,入口回甜,色泽微绿,故名射洪春酒,也是通泉镇当地官场的招待用酒,在梓州的时候就喝过几回。

那杜甫和王侍御客套了几句落座就位,同桌人推杯换盏,你来我去,互相敬酒,几杯酒下肚,诗圣果然名不虚传,提笔就来:

江水东流去,清樽日复斜。

异方同宴赏,何处是京华。

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

狂歌过于胜,得醉即为家。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诗中一不小心又流露了自己的遭遇,在外漂泊久了,连京城的方向在哪里都忘记了,看到此情此景,只有借酒消愁,狂放高歌,在哪里醉了就把哪里当作自己的家。

酒局过后,杜甫又陪同王侍御一干人马,逛遍了通泉山上的每一个角落,还登上了通泉东山的最高顶,虽然那山最高处也不过海拔3、4百米。登上高处,杜甫酒劲来了,觉得今天不能白吃白喝,是时候拍拍马屁了。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这两句就把王侍御拍得晕头转向,说他主政通泉的时候政通人和,一定会留下美名的,政绩比得上历史上的陈太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差老百姓为你立牌坊了。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你在通泉东山上的美食招待得很周到,让我都忘记了暂时的忧愁。

一边走一边聊天,下山后顺便还泛舟涪江,在船上继续狂欢。

”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

今天不但有酒有肉,还有美女相伴,果然是美酒离不开美女,那杜甫心想这一趟是值得了。

晚上,经过整理,杜甫用一篇叙事诗记录了他在射洪通泉镇参加的一场盛大的酒局: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

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

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

满空星河光破碎,四座宾客色不动。

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

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过沾人衣。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结束了酒局,在通泉镇狂欢了一天一夜,杜甫依依不舍的辞别了王侍御,顺便挣了点稿费,又继续开始了他在蜀川的漂泊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1258年前,唐朝诗人杜甫在射洪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