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052平方公里宝应臧陈官南古迹藏龙卧
TUhjnbcbe - 2025/6/9 9:04:00

修缮后的驻马街

“臧陈旧址”石额

图为航拍官南老街区,古邗沟(中间河道)右侧为官南老街区核心保护区,图片下方为射阳湖

档案

传统村落:宝应县射阳湖镇臧陈社区官南

面积:0.52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人

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末期

主要民族:汉

年,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现有省级文物单位一处,市县级文保单位8处

古邗沟、“九里一千墩汉墓群”、龙竿寺、《苏中报》报社旧址……历史在臧陈社区官南留下深深的足迹;洗衣机的搅拌声、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河边垂钓的老人,日子如悠悠大三王河水,慢慢向前流淌;站在驻马街北观湖台上眺望,射阳湖畔油菜花将谢,麦苗儿正青。水乡村落,一如记忆里的模样。

——记者印象

号子

《射阳湖镇秧号子》广为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代秧号子由锣鼓秧号子逐渐演变而来。

秧号子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的生产方式为秧号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时,全镇及周边乡镇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秧号子,基本通过口耳相传。

春秋战国末期,吴王夫差征服了射阳湖淮夷族人后,留下江南后裔沿河定居,形成了最早的原始村落;元末明初,苏州阊门一带人大量迁徙至此,留下如今的村落格局。臧陈,一个源于三国时期两位豪杰——臧洪、陈容的地名;官南,里下河腹部傍水而建的水乡村落,曾经的三市五县“航运中心”。

0.52平方公里

古迹多,“藏龙卧虎”

记者从古邗沟码头“上岸”,抬头可见砖砌观湖台;穿过驻马街门楼,扑面而来的是明清建筑群;沿着青石板路向南,驻马街两侧家家户户洗衣、做饭,充满了烟火气……

胥传杰,土生土长的臧陈人,数十年探访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参与传统村落申报。胥传杰介绍,0.52平方公里的村落,浓缩了年历史,史料上有记载,现实中看得见,这是官南上榜的最直接原因。

官南老街区虽不大,但古迹多。史料记载的古邗沟,当地人称“三王河”;东西9里、南北4里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遗址,楚王等人归葬于此;龙竿寺,最早是唐大都督尉迟恭率军东征时的“都督府”;主街道驻马街,因尉迟恭曾驻骑兵于此而得名;“建安七子”陈琳故宅旧址还在。另外,驻马街上还有《苏中报》报社旧址;街北留有日寇占领时的炮楼,解放后改为军事瞭望台,如今成为观湖台。

臧陈历史名人多,臧陈名字来源于三国时期射阳豪杰臧洪、陈容,他俩一起被袁绍杀害后,射阳父老于故里建臧陈烈士祠,现留有“臧陈旧址”石额一方。

秧号子口耳相传

“鹅毛雪片”是贡品

“我咯咚代、咯咚代,妹手拿秧把啊把秧栽哟……”驻马街上的徐桂花阿姨,虽已多年不种田,但《射阳湖镇秧号子》张嘴就来,做家务时就哼哼,与她同龄的街坊听到后还对唱,成为生活乐趣。

宝应是闻名全国的藕乡,射阳湖则是宝应荷藕种植的重镇。明清时期,技艺高超的藕农生产出的藕粉,因其外形洁如霜雪,白似鹅毛,被称为“鹅毛雪片”,清代被列为朝廷贡品,又称“贡粉”。

射阳湖镇秧号子、“鹅毛雪片”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此外,在射阳湖镇,还有地方淮剧、龙竿寺法会、正月初二舞龙等民俗文化;还保留有村志族谱,有的姓氏还举办祠祭。

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官南老街区有着前街店铺、后街通河的江南水乡格局。驻马街上的老人们告诉记者,四五十年前,驻马街是镇上的主要街道,南北两座码头,每天有10多班客船驶往东南西北,是三市五县的“航运中心”。

胥传杰研究发现,清末民初时最繁盛,集镇有大小码头20多座,商业市井的驻马街成为物资集散区,先后开设大小店、铺、行、坊、馆、社等家,从业人员多人。

改善人居环境

保护原始性、独特性

吴雨,90后,生于驻马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镇文化体育站工作,参与官南老街区的历史资料整理、保护性修复等。记忆中的乡愁,既有街巷、河流,也有民俗文化。

“年申报,年获批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并获得万元拨款,镇里追加万元,官南老街区拉开了保护性修缮的序幕。”臧陈社区党支部书记袁洪广介绍,老街区主要集中于驻马街及周边街巷间,传统明清建筑遗存众多,依水而建,水乡风貌特征明显,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经过多年修复,如今的老街区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和独特性。

通讯员朱义彪徐成

记者刘峰生宫鋆煜

1
查看完整版本: 052平方公里宝应臧陈官南古迹藏龙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