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湖镇,位于通州区西部,北邻梨园镇,东邻张家湾镇,南邻马驹桥镇,西邻朝阳区黑庄户地区,面积81.3平方千米。年辖台湖村等4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5.17万。是年11月,台湖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历史上,台湖地区地势多岗丘湖塘,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和开展生产活动。据考古发现表明,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先民在地域内进行生产活动。这里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从早期的山戎、匈奴、乌桓、鲜卑,到隋唐五代的孤竹、突厥,再到契丹、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满族,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接触、征战与交流中,逐渐融合,生息繁衍。中国政区建置,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五帝时期,全国划分为九个“州”,今台湖区域属于幽州。历史演进到夏商王朝,今台湖地域属于“蓟”这个诸侯国管辖。西周中期,位于今房山区董家林的诸侯国一一“燕”逐渐强盛,蓟国被灭除,燕国将都城迁到蓟城。今台湖地区为燕国所辖。燕昭王(前—前)经过20余年的辛苦经营,燕国逐渐强盛,于是燕昭王命大将秦开率领大军进攻东胡,开拓疆土千余里,取得辉煌战果。为了捍卫领土,修筑自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一道长城,并在这片领土上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渔阳郡治在今怀柔区梨园庄,今台湖地区隶属渔阳郡。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沿袭燕国旧制,仍设渔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前),在通州地区设置路县,地当交通要冲,将县域命名为“路”,县治设在今古城村。今台湖镇域先后隶属秦汉渔阳郡。西汉末年,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次年,建年号“始建国”。王莽将全国的县改为“亭”,于是,“路县”被改为“通路亭”;“渔阳郡”也被改为“通路郡”,郡治所由今怀柔区梨园庄移至通路亭,即今古城村。今台湖镇域隶属通路郡通路亭。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刘邦九世孙刘玄复兴汉室,被诸路起义军尊为皇帝,建年号“更始”。更始元年(23),恢复汉朝郡县。于是,“通路亭”复为“路县”,“通路郡”复为“渔阳郡”。是年,西汉皇室后裔刘秀统帅各路绿林军北上河北,在潞水之东击破大枪、尤来、五幡等部起义军,称帝恢复汉室,史称东汉,以东都洛阳为都城,建年号为“建武”。建武元年(25),刘秀为纪念潞水大战的胜利,改“路县”为“潞县”,潞县仍隶属渔阳郡。今台湖地区属渔阳郡潞县。西汉时期疆域图东汉建安六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北征乌桓。渔阳郡被乌桓占踞而废除,在幽州蓟城另建广阳郡。建安十年(),曹操开凿泉州渠连通潞河输运粮草,至犷平(今密云)征伐乌桓前线。不久,击败乌桓,曹操复置渔阳郡,今台湖镇域仍隶属渔阳郡。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魏”,三国魏黄初元年()废除渔阳郡,在幽州蓟城设置诸侯国燕国,今台湖地区隶属曹魏所辖的燕国潞县。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相国、晋王司马炎称帝,废“魏”建“晋”,史称“西晋”,建年号“泰始”。泰始元年(),在幽州蓟城仍设燕国,今镇域属晋之燕国。年,匈奴贵族刘渊兴兵灭晋,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建年号为“光初”。次年。羯族大将石勒联合汉族贵族,举兵占据幽燕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后赵”,未建立年号。后赵废除曹魏在幽州蓟城所设的燕国,复设渔阳郡,渔阳郡、潞县治所依旧在今三河县城子村。今镇域隶属渔阳郡。后赵石祗永宁元年(),鲜卑族前燕国君慕容儁,率军攻占幽州地区,在幽州仍设燕郡,今镇域改隶燕郡。前燕慕容暐建熙十一年(),羝族前秦皇帝苻坚,率劲旅攻灭前燕,占据幽州,仍设燕郡于蓟城,今镇域仍隶属燕郡。前秦苻丕太安元年(),原在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称王的后燕皇帝慕容垂,率军攻占幽州蓟城,沿用前燕郡县设置,今镇域仍隶后燕燕郡。后燕慕容盛长乐元年(),鲜卑族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率劲旅攻破燕都,进而占据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废除燕郡,并将渔阳郡治南迁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八里),废除泉州县,将县域划入雍奴县。今镇域转隶北魏渔阳郡。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丞相高欢把持朝政,逼迫皇帝元修西出长安,而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拥立元善为皇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城西四十里),史称“东魏”,建年号“天平”。今镇域改属东魏渔阳郡。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鲜卑族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占据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渔阳郡、潞县和雍奴县设置未变,今镇域隶属之。北周幼主宇文阐大定元年(),丞相杨坚废帝自立,建立隋朝,建年号“开皇”。今镇域均隶属于隋。开皇三年(),隋文帝杨坚以设郡过繁,人口减少,下诏罢除诸郡,只存州、县两级政权机构。于是,渔阳郡废,今镇域随潞县属幽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隋朝取消范围大、权力重的州级政权,又在蓟城置涿郡。今台湖地区随潞县改隶涿郡。大业八年至十年(—),隋朝三征高丽,百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分三路东征,粮由县南运,兵由县北行。台湖地区大部分少壮被征发。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建立唐朝,废郡改设州,涿郡复称幽州,今镇域属幽州。次年,河北起义军首领高开道自立为“燕王”,建都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另一支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自立,建“夏国”,建都洛州(今河北省永年县)。各自割据一方,威胁新建立的唐王朝政权。李渊所率唐军占领幽州蓟城,镇压这两支农民起义军。为此,于武德二年()在潞县置玄州,并析潞县东部置临洵县,上隶河北道幽州,今镇域隶属河北道玄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月,废除玄州,裁撤临洵县,将该县所辖地域划归潞县。今台湖地区随潞县上隶幽州。唐玄宗李隆基天保元年(),朝廷下诏,天下州级政权机构全部改为“郡”,“幽州”易名“范阳郡”。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范阳郡又复称“幽州”,今镇域隶属幽州。唐朝末年,地方势力相互征伐。唐哀帝李柷。天祐四年(),梁王朱温灭唐称帝,建立“梁”,史称“后梁”,建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今镇域属后梁。后梁乾化元年()八月,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以幽州为都城,改元“应天”。由于刘守光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因此大燕又被称为“桀燕”。乾化二年(),晋王李存勖派周德威率兵三万会合各路兵马攻打桀燕。次年,幽州城破,大燕国灭亡,潞县为晋所辖。“桀燕”仅存二年,潞县及今镇域先后隶属“大燕”及晋之幽州。后梁龙德元年()十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进入居庸关。十一月,攻克古北口,次年,分兵掳掠潞县等十几城,将原住民裹挟到契丹人腹地,在渤海人驻地另建一潞县。后梁龙德三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后唐清泰三年(),石敬璃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于是向契丹求援,允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随后,在契丹援助下,攻灭后唐,石敬璃甘做“儿皇帝”,建立“后晋”,定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今台湖地区改隶后晋幽州。天福三年(),燕云十六州划为契丹国土,并在幽州设陪都,称“南京”。契丹在南京设南京道幽都府,今镇域改属契丹南京道幽都府。统和年间(—),为将辽东物资水运南京(北京),开凿萧太后运粮河,引高梁河水,东经今镇域北部至今张家湾入潞河,辽东粮船直抵南京(北京),沿河村屯逐渐增多。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元年(),南京道幽都府易名“南京道析津府”。今镇域上隶南京道析津府。时域内有湖泊名“台湖”。据《辽史》记载,耶律隆绪于统和八年()、九年()曾到台湖游猎,十年()夏四月,以台湖为“望幸里”。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二年(),即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宋金两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兵灭辽,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宋朝接收的只是长城内一座残破不堪的燕京空城和蓟(今河北蓟县)、景(今河北遵化)、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涿、易(今河北省易县)六州。宋朝在蓟城设“燕山府”,今镇域上隶宋朝燕山府。宋宣和七年(),金国败盟毁约,挥兵南侵。金太宗派遣二弟完颜宗望(斡离不)、四弟完颜宗弼(金兀术)率军攻入长城,攻陷燕山府,夺走长城内六州,并继续南侵。金国在燕京设“永安路析津府”,今镇域上隶之。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为建都城,治理高梁河(即元代通惠河)开通漕运,取“漕运通济之义”,在潞县称设置“通州”,领潞、三河两县。贞元元年()金国把首都从今黑龙江阿城迁到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并将永安路析津府改为中都路大兴府,今镇域改属中都路大兴府通州。金宣宗完颜珣贞祐三年,即蒙古铁木真十年(),蒙古铁骑攻破长城,占据金国首都(燕京),并在中都设燕京路大兴府,今镇域随通州上属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九年()先后将“燕京路大兴府”易名为“中都路大兴府”“大都路大兴府”,今镇域上隶之。至元二十一年()改大兴府为“大都路总管府”,今台湖地区隶属大都路总管府。元顺帝妥欢帖睦儿至正八年,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领明军25万北讨元廷,攻克漷州、通州,攻破大都,将元朝统治者逐出长城。明军在大都城内设北平府,同时,将潞县并入通州成为直辖区。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平府,并将“北平府”改成顺天府。今镇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其后,李自成率精兵五万,穿过通州城,杀奔山海关,征讨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并抵御山海关外后金兵的侵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联合镇压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金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清”,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在北京仍设顺天府,又在元年、七年()、十四年(),在通州先后设置通州兵备道、通密(今密云区)兵备道、通蓟(天津市蓟州区)兵备道,管理京东八县(通、三、武、宝、蓟、香、宁,外加一座漷县城)全部军政事务。清康熙八年()通蓟道改称“通永(永平府,即今河北卢龙县)道”。康熙二十七年(),顺天府在所辖区域内设四路厅,其中东路厅设在通州,上隶通水道。今台湖地区上隶顺天府通水道。清宣统三年(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沿袭明制,仍在北京地区设立顺天府。通州及今镇域隶属之。民国三年(),民国政府将全国所有不领县的州级政权降级为“县”,通州降称“通县”,同时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区”,今台湖地区隶属京兆特别区通县。年,全县划为十三区,今镇域北部台湖及附近村庄为通县第六区辖地,区治所设在张家湾村;南部次渠及附近村庄为通县第五区辖地,区治所设在马驹桥。十七年()民国政府由北京迁往金陵南京,京兆特别区改称“北平市”,直隶省改称“河北省”,通县及今镇域改属河北省。年全县划为八个自治区,今镇域为第五、第六自治区辖域。明洪武十三年()通州、漷县示意图民国二十二年(),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到长城一线,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塘沽协定”,规定在冀东地区建立滦榆区和蓟密区两个非武装区。通县县城南城垣东西延长线以北,划入蓟密非战区,而以南区域仍为国民政府控制区。蓟密区专员公署自北平市迁至通州城内文庙内,通县隶属蓟密非战区。年全县划为五个自治区,今镇域所辖地区为第五自治区;1年全县又改为五个警区,今镇域改属第五警区。二十六年()7月29日,“冀东政府”驻通县保安队第一总队队长张庆余,第二总队队长张砚田及教导总队第二区队队长沈维干联手组成指挥部,领导驻通县保安队万余人举行武装起义,当夜,活捉大汉奸、“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长官殷汝耕,击毙日寇特务机关长细木繁、顾问奥田重信及守备队长以下余人,迫使伪政府迁往唐山市。次年,日寇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先已成立的华北“临时政府”两个傀儡政府合并,设立伪河北省冀东道,同时国民党通县政府归并伪通县政府。今台湖地区隶属伪河北省冀东道。二十九年()国民党副总裁、大汉奸汪精卫公开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伪河北省政府隶属伪国民政府。同时日寇废除冀东道,在北平市内设置燕京道,通县及今镇域属伪政府燕京道。三十三年()侵华日寇败像已露,当年6月,日寇撤销燕京道,在唐山市设置伪河北省冀东特别行政区,通县及今镇域隶属于这个行政区。是年,中共领导的武装人员深入镇域内部分村落,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活动。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9月3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国民党反对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抢占伪区,抢夺胜利果实。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在通县文庙内设立第五专区衙署,国民党通县政府隶属之。是月,中共领导的冀东各县抗日民主联合县撤销,各县各自成立人民民主政府。是年10月,通县民主政府在今西集镇侯各庄村成立,县机关设在该村西北角圆通寺内。年,今台湖镇域为三间房乡、次渠乡辖地。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三纵队第团,歼灭了盘踞在马驹桥的国民党第师所属青年军一个整编连,驻通县国民党军队全部撤退到北京城内。次日,通县全境宣告解放。同时,冀东十四军分区进驻通县文庙。通县民主政府机关自西集迁到张家湾村。通县及台湖地区上隶十四军分区。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在通县文庙设置通县专区,下辖14县镇,通县及今镇域隶属通县专区领导。年1月,全县设八区,今镇域北部台湖及附近村庄为通县第六区辖地,区治所设在田府村;南部次渠及附近村庄为通县第七区辖地,区治所设在马驹桥。0年6月至3年5月,全县设九区,今镇域为第七区(马驹桥区)所辖。3年6月全县设乡,今台湖镇辖域为第六区所属的台湖乡、铺头乡、西下营乡、外郎营乡和第七区所属的麦庄乡、史村乡、郑庄乡、高古庄乡、北神树乡所辖。6年7月,全县合并为44个乡,今台湖地区为台湖乡、麦庄乡、郑庄乡辖域。8年4月,撤销河北省通县专区,通县、通州市合并为通州区,划归北京市管辖。今镇域属北京市通州区。8年5月,原属郑庄乡的大羊坊村、南双桥村、康村、大碱庄村划归朝阳区。是年全区设23个乡1镇,今镇域为台湖乡、次渠乡辖域。8年9月,今台湖地区北部为张家湾人民公社的台湖管理区所辖;南部分别为马驹桥人民公社的丁四庄、姚村、史村、次渠、麦庄管理区所辖。年2月,撤销通州区,恢复通县建置,今镇域属北京市通县。年7月全县建32个公社,始建台湖人民公社。今镇域北部为张家湾工委管区台湖人民公社所辖;南部为马驹桥工委管区麦庄人民公社、丁四庄人民公社所辖。年5月,全县建立15个公社。原属大稿村人民公社的铺头、口子、朱家堡、田府、前营5村划入台湖公社。麦庄、丁四庄两公社合并建立麦庄人民公社,今镇域分别为台湖公社、麦庄公社所辖。年麦庄人民公社改称次渠人民公社。1年7月28日,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制,在原人民公社管辖范围基础上建乡。原台湖公社、麦庄公社,分别改建为台湖乡、次渠乡。1年撤销城关等10个乡,改建“镇”。次渠乡改建为“次渠镇”。年7月,撤销台湖乡,设立台湖镇。年11月,撤销台湖镇、次渠镇,设立台湖镇,镇政府驻台湖村。管辖区域为原台湖镇和次渠镇辖域,共46个行政村。至年未变。
台湖镇次渠北里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