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丙乾 韩志强
唐德宗建中四年()正月,太子太师、七十五岁高龄的颜真卿,临危受命淮宁军宣慰使,乘驿驷出西京长安(今西安)至许州(今许昌)传谕,被叛臣李希烈扣押,两个月后又押抵汝州,囚禁于龙兴寺达一年又十月之久。贞元元年()颜真卿被害身亡,终年七十七岁。千余年来,一代忠烈履君命而被囚至死于斯地者,鲜有论之。今梳理旧史,撰此短文,以慰忠魂。
一、颜鲁公生平述略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为官五十余载,历中唐元、肃、代、德宗四朝。南宋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泉州晋江进士留元刚撰《颜鲁公年谱》(下称《年谱》)云:“唐中宗景龙三年己酉(),公生于是年。其先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晋侍中西平靖候含十四世孙。含以孝义儒学名家,居丹阳;五代祖之推,北齐黄门侍郎。始为京兆万年(今西安)人;高祖思鲁,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唐太宗为秦王拜记室参军;曾祖勤礼,著作郎,崇贤、弘文二馆学士;祖昭甫,晋王、曹王侍读,华州刺史;父惟贞,薛王友赠太子少保。”
《年谱》载:唐元宗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二十四年授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天宝元年()十月授醴泉尉,转通直郎迁长安尉,时三十四岁。六载正月迁监察御史,八载八月迁殿中侍御史,十一载转武部员外郎,次年受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郡太守。
天宝十四年(年),四十七岁的颜真卿转兵部员外郎兼平原郡太守。是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河北涿州)举河北二十四郡兵十五万(号称20万)叛唐,一时“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颜真卿联结从兄颜杲卿合河朔十七郡大军抗击叛军,被推为盟主,“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元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耶。及平至大喜。顾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
天宝十五年()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正月,四十八岁的颜真卿加户部侍郎兼平原郡太守,三月兼河北招讨采访使,七月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乾元二年()出任昇(升)州(今南京)刺史,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上元元年()八月贬蓬州长史。
代宗宝应元年()五月颜真卿出任利州刺史,因羌兵围城而不入。二年三月授吏部侍郎;八月除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观察处置使;十月转尚书右丞;广德二年()正月以检校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六州宣慰使,三月进封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永泰二年()二月因上《百官论事疏》得罪宰相元载,贬峡州(今湖北宜昌)别驾;大历三年()除抚州刺史;七年九月至东京除湖州刺史;十年()为元结(字次山,)撰并书《表墓碑铭》;十二年宰相元载获罪伏诛,新任宰相杨绾推荐任刑部尚书;十三年抗章乞致仕,代宗不允,晋吏部尚书。
德宗建中元年()八月拜太子少师,三年改太子太师。三年()十二月,淮蔡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四年()正月奉诏为淮蔡军宣慰使赴许州,是年李希烈“拘公于官舍”,后送囚于龙兴寺。“贞元元年乙丑(),公年七十七。希烈使阉奴與辛、景臻等缢杀公于龙兴寺。”
二、史书关于颜真卿囚禁地的不同记载
关于颜真卿出任淮蔡军宣慰使,被叛臣李希烈拘于许州一节,史书多有记载,但囚禁地表述各异:一为囚于蔡州(今汝南县);一为囚汝州龙兴寺再移蔡州;一为囚汝州龙兴寺。
囚于蔡州说。颜真卿表弟殷亮撰《颜真卿行状》云:“(建中)四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袭陷汝州,执刺史李元平归蔡州。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公乘驿驷至东京……至许州与希烈相见,宣传诏意……宴罢,遂拘公于官舍,令甲卒十人守之……哥舒曜收复汝州,擒检校刺史周晃以下百人。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来袭哥舒曜于汝州。曾、秀林行至襄城乃谋翻兵杀希烈,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希烈押衙姚澹为内应,先期一日事洩。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奄至襄城,杀周曾等。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贞元元年(),河南王师复振……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公于龙兴寺幽辱之所,享年七十七。明年三月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櫬于京师。”《行状》又云:“江西节度嗣曹王皋上表曰: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颙等说:‘去年八月二十四日蔡州城中,见封有隣儿不得名字云希烈令伪皇城役使辛景臻、右军安华于龙兴寺杀颜真卿,埋于罗城西道南里,并立碑。’”《行状》的撰文者乃真卿舅父之子、河南新安县之龙涧村人殷亮。亮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八年(),比真卿小27岁,但为官时间基本与其相合,料其所言不诬。又据《新唐书·德宗纪》:“贞元元年()八月丙戌李希烈杀宣慰使颜真卿。”同书《颜真卿传》:“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拘送真卿蔡州……使阉奴害公……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年谱》“兴元元年()甲子,公年七十六,有《奉命帖》题驿馆舍壁。会周曾等谋袭汝州,奉公为节度,事洩。希烈杀周曾等,拘送公于蔡州。”以上记载,均为颜真卿被囚于蔡州,亦被杀于蔡州,但与前史之纪有异。
囚汝州龙兴寺再移蔡州说。留元刚在《年谱》中说:“贞元元年(),公七十七。正月有《移蔡帖》。”《颜鲁公文集·移蔡贴》云:“贞元元年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十九日书。”据载,《移蔡贴》是颜真卿由汝州龙兴寺转移至蔡州驿馆时,书于舍壁的留言,后人谓之“帖”,但何人收入文集,史书并无记载。查,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颜真卿《庐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吴兴集》十卷。依《年谱》,《庐陵集》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十月,《临川集》著于大历六年(),《吴兴集》著于大历十二年()四月,而《移蔡帖》是在贞元元年(),故不在文集之列。又,唐德宗建中元年()左辅元编颜真卿著《礼仪集》十卷,说明唐代颜氏文集中尚无《移蔡帖》的记载。
清乾隆年间,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鲁颜公集》云:“真卿事迹具《唐书》本传。其集见於《艺文志》者有《吴兴集》十卷,又《庐州集》十卷、《临川集》十卷。至北宋皆亡。有吴兴沈氏者,采掇遗佚,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但称沈侯而不著名字。嘉祐中,又有宋敏求编本,亦十五卷,见《馆阁书目》。江休复《嘉祐杂志》极称其采录之博。至南宋时,又多漫漶不完。嘉定间,留元刚守永嘉,得敏求残本十二卷,失其三卷。乃以所见真卿文别为补遗,并撰次年谱附之,自为后序。后人复即元刚之本分为十五卷,以符沈、宋二本之原数。沿及明代,留本亦不甚传。今世所行乃万历中真卿裔孙允祚所刊,脱漏舛错,尽失其旧。”
囚于汝州龙兴寺说。《旧唐书·颜真卿传》云:“后其大将周曾等谋袭汝州,因回兵杀希烈,奉真卿为节度,事洩,希烈杀曾等,遂送真卿于龙兴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唐宗德纪》云:“建中四年()春,正月庚寅,李希烈遣其将李克诚袭陷汝州,执别驾李元平。……以判官周晃为汝州刺史,……二月丁卯,哥舒曜克汝州,擒周晃。三月,淮宁都虞候周曾,镇遏兵马使王玢、押牙姚华、韦青密输款于李勉。李希烈遣曾与十将康秀琳将兵三万攻哥舒曜。至襄城,曾等密谋还军袭希烈,奉颜真卿为节度使,使玢、华、青为内应。希烈知之,遣别将李克诚将骡军三千人袭曾等,杀之。并杀玢、华及其党。……置颜真卿于龙兴寺。”《颜鲁公文集》载:唐正义大夫行太子右庶子、史馆修撰、上柱国晋昌县开国男令狐峘撰《颜鲁公神道碑铭》云:“建中四年,贼臣李希烈阻兵淮右,诏公奉使宣慰。豺狼方炽,或论公逗留以需,公曰:‘君命也,焉避之?’即见希烈奉宣朝旨,词不屈、志不挠。贼党乃交刃胁之,谩骂不逊。公视之凛如,责以悖逆。希烈不敢亢逼而退。久之置酒大会将,饯公复命,行有时矣!遇叛臣李元平我汝海,委质贼廷,公于座上数其背恩,励气斥责,叛者惭赧,密以异语动于希烈,希烈意变,遂执公囚于官舍,防以甲士。或掘阱于侧,或积薪于前,或绐以瘞填,或许以焚烁,虐毒万计,期公毁节。公谓之曰:‘愿假一剑,岂劳多端?服义而终,乃其所也’。贼竟不敢逼。贞元初,希烈陷汝州。是时公幽辱已三岁矣,度必不全,乃自为墓志以见其志。是年遇害于汝州之龙兴寺,春秋七十有六……”在《年谱》中记载:“贞元元年,公七十七。正月有《移蔡帖》。……八月,希烈使阉奴與辛景臻等缢杀公于龙兴寺。”
三、颜真卿囚禁汝州龙兴寺一年又十月考
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纪》:建中四年()“正月庚寅,李希烈遣其将李克诚袭陷汝州。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希烈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建中四年二月丁卯,哥舒曜克汝州。三月……置真卿于兴龙寺。夏四月庚申,上督哥舒曜进兵许昌,至颖桥遇大雨,还保襄城。八月丁末,李希烈将兵三万围哥舒曜于襄城。九月丙戌,神策将刘德信、宣武将唐汉臣与李希烈准宁军大将李克成战于郏县滬涧河(今青龙河,当时专指上游谢湾上朔段)畔,李克成以伏兵击之,刘唐官兵大败,杀伤大半。哥舒曜食尽、弃襄城奔洛阳,李希烈陷襄城。希烈游兵摽掠至伊阙。由此可知,彼时的许、汝、襄、郏之地均为李希烈叛军所控,且唐军与李希烈叛军的几次重要战役皆发生在这里。或许正是基于此,李希烈最有可能将颜真卿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囚禁于汝州龙兴寺内。
《旧唐书·颜真卿传》及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皆言“送真卿于龙兴寺。”同时,唐德宗时任史馆修撰的令狐峘所撰颜真卿《神道碑铭》也说“……是年,遇害于汝州之龙兴寺,春秋七十有六。”想必是当时的真实纪事。《旧唐书·令狐峘传》载:“贞元中(~)令狐峘召拜右庶子,史馆修撰,与史官吴兢、韦述、柳芳等合修《唐书》,峘主修纪、志、传。”清嘉靖十四年(),时任河南按察司兵备道汝州分部观察使王昂,在其所撰《颜鲁公死节传》记述:“唐德宗贞元已丑()秋八月三日盗杀太子太师鲁郡公颜真卿于汝州龙兴寺。有明嘉靖丁亥()夏五月,汝人新公庙于城东肖像祀之。……《新唐书》谓公死蔡州,今书汝州何?曰:龙兴寺《神道碑》之言也。碑撰于令狐峘,而勒石者李崿也。令狐峘,公之僚友也;李崿,公之属吏。时人之言,信史也。故前书薨于蔡州之难。志其事也。后书遇害于汝州之龙兴寺,纪其地也,慎之也。”
据此可以确认,颜真卿囚禁和死难地就在汝州龙兴寺,即现今宝丰西北部石河上游的龙兴寺。
《年谱》后云:“公之死也,《旧史》记云‘贞元元年正月始闻’,废朝增缢,《传》乃谓死于兴元元年八月。《新史》记以为贞元元年之八月。《神道碑》前书月、日同旧传。后又云贞元初遇害希烈之诛。新旧史记作‘今年四月’,旧史传复云‘贞元元年仙奇护公丧归’。考之《移蔡帖》贞元元年‘自汝移蔡’,《行状》及《嗣曹王皋表》《柳珵常侍言旨》并云‘是年八月贼命辛景臻等于蔡州龙兴寺缢公。明年,希烈死,仙奇归丧。则旧史记传,不但书公之死先后失次。而平蔡归丧之年亦复差互,令狐峘固自戾其说。而《通鉴》复取诸旧史何耶?恐他有所据。《新史》当必见《行状》与《移蔡帖》也。《新史》公年七十六,《旧史》七十七。按大历十三年公年七十为刑部尚书三抗章乞致仕不允,后死于贞元元年,当年七十七”。令狐峘为唐德宗朝史官,而司马光为北宋名宦,以《唐书》《实录》为据著《通鉴》,是为信史。
按《颜鲁公神道碑铭》载:“贞元元年初,希烈陷汝州,……是年,遇害于汝州之龙兴寺,春秋七十有六。”或依《资治通鉴·唐德宗纪》:自建中四年三月“置颜真卿于龙兴寺”,至《移蔡帖》“贞元元年正月五日自汝移蔡”推算,颜真卿在汝州龙兴寺被囚禁时间长达二十二个月。而依《年谱》:唐德宗“贞元元年八月希烈使阉奴舆辛景臻等缢杀公于龙兴寺”推之,又有二十七月之久。但不管怎么说,一代忠烈被奸人所害,大义殉节于宝丰龙兴寺是历史事实。
正所谓:一代忠烈,刚正威武。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凛然拒贼,拘肋累岁。死而不挠,义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