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4日,扬州晚报曾报道《宝应老兵信守战友承诺28年》,讲述宝应“信义老兵”李锦华为战友唐伟保存遗物多年,直至28年后,他找到唐伟家人,将遗物交至家属手中。
昨日,李锦华带着妻子尹万芳,再次来到南京雨花功德园,为牺牲的战友唐伟扫墓,这是他第七年到南京祭扫战友。回忆往昔,每一次祭扫时都泪如雨下。此外,他还一直替牺牲的战友尽孝心。
一个饭盒一个勺子
他替战友保存特殊遗物28年
“如果战友唐伟活着,今年应该是54岁了。”李锦华说,年10月,18岁的他入伍参军,驻扎在山东青州部队,在新兵连两个月里,认识了南京人唐伟,比他小1岁。因为都是江苏老乡,又兴趣相投,他们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新兵连结束后,李锦华和唐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连队,同属一个营,李锦华在三连担任话务员,唐伟在一连。每逢周末,他们都会见见面聊聊天。
年3月11日,李锦华和其他兄弟部队从山东坐火车,经云南奔赴战场。没想到,在战场上,他和唐伟还呆在同一个猫耳洞。
“他掏出一个饭盒一个勺子,说勺子是妈妈给的,他一直在用,留作纪念。”李锦华回忆,当时唐伟说,如果自己牺牲了,就请战友经常到家里看望自己的父母。
当年6月10日下午4时许,唐伟所在的一排接到任务,临出发前,唐伟向李锦华挥手道别,没想到,这一别,就再没能见上面。第二天上午,李锦华得知,唐伟已牺牲。他拿着唐伟的饭盒和勺子,久久不能平静。
“没想到这个饭盒和勺子成了他的遗物。”唐伟说,从那时起,他就保管着这两样东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擦擦,小心包好。
接力寻找
直到年才找到战友家人
年,李锦华复员回到宝应,除了随身物品,他还用红布包裹着唐伟的遗物——一个饭盒和一个勺子。
“他在猫耳洞里说的话,我一直记得。”李锦华说,当年,他就到南京寻找唐伟的墓地和家人,一直未果。
因为不清楚唐伟的家庭住址,当时交通也不方便,找了十多年也没有结果。后来,李锦华先后搬了4次家,他都会将战友的饭盒和勺子带着。
20多年了,每年他只要有空,就会到南京的各个陵园查询,希望能找到唐伟的墓,到处打听唐伟父母的线索。但因线索有限,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直到年10月,战友聚会时,李锦华再次提及了当年唐伟牺牲前说的话,希望战友帮助寻找。后来,一位战友辗转打听到唐伟表妹的联系方式。
“得知确切地址,两天后我就赶了过去。”李锦华说,他捧着饭盒和勺子,在南京雨花功德园的唐伟碑前泪如雨下。
整整28年,李锦华觉得太迟,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为了不辜负唐伟当年对战友们的嘱托,他决定替唐伟尽孝。
连续7年祭扫
牢记战友嘱托,替战友尽孝
每年祭扫后,李锦华都会到唐伟家里,看望他的母亲董秀英。他每年奔波南京、宝应两地,有时还会带着妻子一起去看望老人,平时也会寄一些特产给董秀英。
年5月2日,李锦华开车到南京将董秀英接到宝应,老人患有痛风,李锦华不做豆制品食材,又带着老人去了淮安,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
老人有些眷恋故土,每次离开家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只要唐妈妈开心,我付出多少都值得。”李锦华说,今年,他还会接董秀英老人到宝应小住一段时间。
“替英雄尽孝,兑现战友生前的嘱托。”李锦华说,几年前唐伟父亲去世,他又多了一项任务——要替唐伟清明祭扫亡父,代为尽孝。
现在李锦华在小官庄镇敬老院工作,那里共有80名老人,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有智障的、有肢体残疾的,最年长的已有90多岁。照顾老人勤勤恳恳,他甘当五保老人的“好儿子”。“与牺牲的战友唐伟相比,我的付出不算什么。”李锦华说,他会一直替战友尽孝下去。通讯员梁永富记者孟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