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方言下的《冷眼观》
文/何平
《冷眼观》是清末众多讽刺谴责小说中的一部,其作者八宝王郎,真名是王浚卿,是江苏宝应县人氏。王浚卿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游幕四方,却怀才不遇。他在扬州、南京、北京、广州等地都有流连,阅历甚广。他晚年困顿于上海,以鬻文度日。《冷眼观》就是年左右由小说林社出版的。小说林社的创办人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朴。
王浚卿的小说对于市井底层、官场江湖的各种人物都有涉猎,而他对于各种不同身份人物语言的刻画也是非常生动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融入了各种方言,有苏白,有沪语,也有洋泾浜英语,更多的是其母语宝应方言,尤其在人物对话时或用平实的语言描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将宝应话中特有的词汇或俚语运用其中。
试举几例:
这里的“掯”,音kèn,意思是按住、按压。这是宝应话中常用的一个动词,除了实指用手把某个物品按压住了,如“你把我的衣裳角掯住了”,还可虚指将某种东西持有不放,如“他总是把钱掯得牢牢的”。宝应话中有“老掯”一说,是指比较丰厚的积蓄,我疑为可用“老掯”。
这里的“把信”,也是宝应话中常用的。意思是给个信息,传个消息。其中的“把”是动词,某种东西的转移,递交的意思,这和普通话中作为介词的“把”用法与意义都是不一样的。还可以说把钱、把物、把粮食,把机会、把好处,把脸不要脸等等。如果说“把人”可能是派遣人员,如“经理,再把几个人吧,人手不够呀!”也可能是指婚嫁,如“人都把你了,你要好好对待她呀!”
这里的“齐濯濯”是标准的宝应话,表示整齐、一致,与普通话中的“齐刷刷”同义,宝应话中还有一个词“齐偡偡”(偡,音zhàn),也是同样的意思。但这里的“濯”似乎只是谐音,并不能表示其意义,这个入声字究竟应该怎样写,是“齐斫斫”,还是“齐琢琢”,或是其他的写法,有待再考。
这里的“磨磨旋”,也可说成“磨磨转”,在宝应话中的意思是转了几圈,也可引申为几经周折,表示好不容易。如:找你多难找啊,下午我转了几个磨麻旋,也没看到你的影子。
这里的“伙”字也很典型,在宝应话中是伙同、一起的意思。我对这个字有特别的印象。六十多年前,我从北京到宝应,在实验小学读书。刚来时,住在干部招待所,同学吴乃庆家住在西三元巷,他上学出巷口就是干部招待所。他对我很热情,说:“以后我去伙你,一起上学。”这个“伙”字我当时是不懂的,后来才知道是来叫我、陪伴我一起去上学。普通话中很难找到一个字对其完全对应,既有邀请通知的意思,也有以之为伴,相伴相从的意思,是涵义很丰富的一个动词。
这里的“麻虎子”,宝应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这是大人常用来吓唬孩子时说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听说过了。《冷眼观》里也对这话对了解释:“他说的是炀帝时,因欲赴广陵巡幸,乃诏使麻叔谋为开河总管。不意叔谋有个奇癖,他专喜蒸食小儿肋肉,美其名曰‘人参果’。不到一年,竟聚积小儿的骸骨有一百余担之多。其时民间失儿之案,已成数见不鲜,迄未一破。只得大家公议,自相守备。每晚用木柜将小儿藏着过夜,父母则吆吆喝喝敲锣击鼓的保护。及至第二日早上,开柜见儿无恙,亲友群相走贺,如获至宝。因此淮河一带被他闹得人心恐惧,举国若狂。”
这里的“乖乖糊乖乖”也是宝应人常在口语中使用的俗语,意思是大家明明知道是假话,但也不说破,糊弄过去算数,有不计较、不认真的意思在里面。
这里的“刁三不着两”也是一句俗语,也作“道三不着两”或“着三不着两”,意思是三件事,就有两件说得不确实。形容说话顾此失彼,不知轻重,语无伦次,不着边际。唐司空图《诗品》附录:“爰就各首之所会意者,姑为笺注,其是与否,未敢定也。谚云‘道三不着两’,其余臆说之谓矣。”《红楼梦》四五回:“那珍大哥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道三不着两的。”
这里的“有嘴说人,无嘴说自己”同样是一句俗语,在宝应人的口语中经常使用,意义不言自明。
这里的“带应不应”在宝应人口语中也是常用的,相似的还有“带睬不睬”、“带理不理”,都是表示态度的一种暧昧,你说他搭理你吧,他是有口无心的;你说他没搭理你吧,他也还回答你了。这是一种蔑视与冷漠的态度。普通话中有“爱理不理”、“带搭不理”的成语,与其同义。
这些宝应话中的词语,有的可能不太常听到了,可大多还在使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方言的生动性在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文系运河儿女(ID:yunhernv)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