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大淖记事从写法人物故事结局看汪曾
TUhjnbcbe - 2025/3/7 17:07:00
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于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获得了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大淖记事》的发表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来说,是一种改变和革新。小说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着大淖这片土地的乡土人情,用戏剧化的结构搭建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用亲切如聊天般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即便是现在,也少有这样形式的小说。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大淖记事》也就1万多字,但是关于这部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就有多万字。不仅如此,影视界还曾数度想对这部小说进行改编,将其搬上荧幕。只是最终都因无法用影视化的方法呈现小说散文化的意境而搁浅。

《大淖记事》作为汪曾祺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文章的各个方面都延续了汪式散文般诗化的风格,将他质朴、自然的特点诠释得淋漓尽致。不少人单从写作手法或内容上来分析,但是我觉得,从写法、人物、结局三个方面来分析会更加全面。

接下来,本文将从写法、人物、故事结局三个方面分析汪曾祺的质朴自然之风格。

01.用质朴、自然的手法创作了行云流水般的作品

汪曾祺的文字向来以质朴见长,而故事背景,都是颇具“乡风”特色,选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写一些平凡的小人物,用朴素无华的文字、行云流水的情节、云淡风轻的人物心理刻画慢慢铺排开来。

1)文字

汪式小说善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少有华丽辞藻,用词质朴而自然,不加渲染。文中少见色彩绚丽的形容词,用最少的文字却可以将人物的特点刻画得传神出彩。

如在描写女主角巧云的美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用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华丽丽的词来修饰,只简单一句“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单这样的描写并不足以说明巧云的美,作者后面又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用旁人的眼光、心理和行动来加以补充。门外少年的徘徊、上街买东西的量较其他人多、邻居大娘大婶的秘密利用、上台看戏旁人的好心……所有这些描写足以说明巧云的美,在文字上却像一个老爷爷跟小孩讲故事那般质朴、自然。

2)情节

在小说情节的处理上,作者并没有急于让主人公出场,反而是压着性子,在文章的前三章花费的大量的笔墨描写大淖的景象,大到大淖的东南西北各个方位,小到每栋房子的颜色,每个行业人的特点,男人女人的吃相、穿相、走相、坐相。就好像一场戏剧上演前,先用木架搭建好舞台,准备好道具,拉好幕布,只等表演者一上场,便万事俱备,剧情紧凑地直达高潮。

这样处理的一大好处是,小说整体的构架完整,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而不用在主角表演到一半时又临时增添道具,打断故事的连贯性,显得突兀而刻意。

如在巧云的妈跑了之后,巧云的父亲并没有怎么伤心难过;巧云被刘号长强占了身子后,巧云并没有哭,也没有想死,乡邻们知道后也没有过多议论……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心理都因为前面的铺排而显得顺理成章,不用再另外多加说明。巧云的失身也丝毫不影响她与十一子爱情的纯洁美好。

小说的最后,县政府因顶不住锡匠们的“顶香请愿”而举行会谈,参与会谈的人都是大淖各行各业的代表:一个承审,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若没有了前面的介绍,此刻这些人物的出场就会显得奇怪而突兀。

3)心理刻画

作者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尤其显得淡定从容,哪怕是人物正在经历着重大的悲苦,文字上也只是轻轻巧巧,一笔带过,并无过多情绪的渲染。小说如水般自然随意,质朴自然。但它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活水,在不经意间,水面虽柔静舒缓,水下却暗流涌动。而这水下暗涌的旋涡需要读者自己去感,去悟。

巧云被刘号长破了身子,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是何等耻辱,何等艰难的大事,但文中只两句话便交代了当晚发生的事情:

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拨开了巧云家的门。

拨开巧云家的门的,就是这个号长!

学者学者凌宇这样评价《大淖记事》:故事不能说不悲惨,但使人没有重压之感;描写的风俗决不是美玉无瑕,读了却让人神清气爽。

的确,巧云跟十一子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两个人的遭遇都是悲惨的,一个被玷污,一个被活活打得晕死过去,但这两段的描写都犹如四两拨千斤,并不让人感觉悲痛难忍。

02.没有最大的恶,只让人记住了质朴、自然美的人物形象

一般而言,小说为了制造冲突与矛盾,总是会制造“好人”与“坏人”,让“好人”的好与“坏人”的坏达到极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才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汪曾祺不这样做。他的小说里总是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悲悯心和包容心。他从不刻意评判人性的弱点,只客观描写人物的行为,其余的一切都留给读者。

在汪曾祺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受戒》里,几乎都没有一个“恶”的典型代表人物,全篇处处都是和谐,哪怕是在本应吃斋念佛的寺庙里,和尚们的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烟火气息,对于吃荤恋爱这等人类的本性并不打压。

如老大老二老三在得知巧云父亲瘫痪后,“他们依旧,但是少了几分急切”。他们爱的是巧云,但害怕的是生活。这个人性的弱点,汪老并没有把它掰开了,放大了,只就此打住。

小说里不是没有坏人,以刘号长为主的保安队人员就是小说里对于大淖淳朴,自由的民风的一种破坏力量。但是全篇读下来,似乎我们并不怎么记得刘号长的坏,反而他的破坏更加加深了主角巧云和十一子的勇敢和对爱情的坚贞,也让以往并不那么热情的乡民们表现出了热情和关照。

1)淳朴的大淖乡民

汪曾祺笔下的大淖与别处不同,这里没有“之乎者也”对人的教化,不受三纲五常的限制。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全来自于自己的本心,就连姑娘是跟人恼还是跟人好,也全凭自己的愿意。这里的女人独立又自强,所有男人能干的活儿她们都能干。生活虽然清贫无余,但活得单纯自然,吃着糙米青菜也非常香甜。

锡匠们讲义气,其他各行各业做小生意的人们都互通有无,真切地同情弱者,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而独立。所有这些人类最原始的纯真与质朴,单纯与善良,他们都拥有。

正是在这样淳朴的民风下,巧云被刘号长强占了身子后才没有被乡邻们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巧云自己也不像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女人般,以死立贞。

2)为爱而勇挑生活重担的巧云

小说的女主人巧云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人物。她有面对生活黑暗的勇气,有为了爱情而与恶对抗的力量,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最终得到了成长,在他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淖记事从写法人物故事结局看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