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由于环境变迁和人为的一些因素,射阳湖的水
TUhjnbcbe - 2025/2/23 21:59:00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射阳湖原本是里下河区域最大的湖泊,与运西湖泊情况相同,也是海退以后形成的泻湖。明清时期射阳湖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与运西诸湖截然相反。

射阳湖的水面不但没有扩大,反而逐渐萎缩,如今仅剩下了零星水面和沼泽。这种局面的造成也与治理黄淮、诸湖以保运道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江淮之间湖泊众多,沼泽相连,乃水乡泽国。

诸湖泊中尤以射阳湖最大,湖又深又阔,能承载诸州邑之水,而后东排入海。射阳湖在今山阳县东七十里,宝应县东六十里,盐城县西一百二十里。汉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即此也。今谓之射阳湖。

射阳湖古称射陂,当年吴王开邗沟路,便开通了长江通往射阳湖的水道。西汉时期射阳湖作为封地分给广陵王,后因其获罪而分给了贫民。唐大历三年,射阳湖与洪泽并置官屯。后因田地收成不济而被停废。

所以,汉唐时期人们就一直在射阳湖周边进行农业生产,但这些农业活动,并未对射阳湖演变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直到宋元时期,它依然保持有方圆三百里的水面。范仲淹形容射阳湖曰: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

放眼望去,此时射阳湖的面积依旧很大。宋《太平寰宇记》描述:“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而且射阳湖南北浅狭,东西广深,为群川之委流,东达于海。《乾隆江南通志》载:“淮安府西侧射阳湖与山阳界,纳诸邑及高宝之水注于海。”射阳湖汇聚众流,东注于海,面积之广,可想而知。

明以前的射阳湖湖泊形态较为稳定,受黄河影响较小。虽然宋元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黄河夺淮的影响,湖底有所淤垫,但并不明显,其作用依然显著。

作为里下河区域最大的湖泊,可充分发挥其滞洪和调节区域水量的作用,丰水之年可以容纳各地多余之水,以使地方免于水灾侵害;遇到干旱之年又可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保障地方农业生产。此外,湖水潆流,不湮不废,沃原膏壤。湖区周围土壤肥沃,为里下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明清时期,区域水文环境改变,射阳湖也受其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当伏秋之间,淮黄高涨,淮被黄遏,周旋而不得出,清口以上汇而成洪泽等湖,则高堰危。

故堰南有高良涧、周家桥二闸,泄水东入高宝、白马等湖,高宝湖东通运河,南从瓜仪而入长江,而地势微昂,宣泄不及,则运河堤危,故运河东岸有泾河、子婴、金湾等闸,泄水东下射阳、广洋等湖入海,此运河与诸湖之形势也。

黄、淮泛滥,迫使洪泽湖之水经常溃决高家堰,而东排之水先流入高宝诸湖,后大部流入运河,再由运河之减河东排入射阳湖,最终排泄入海。所以明清时期射阳湖承载着运西诸湖,及运河排水的重任,是运河以东的水壑。

从理论上来说,运西诸湖之水大量排入射阳湖,射阳湖的面积应该越来越大才对,但实际上射阳的水面却是逐渐缩小的。

运西诸湖之水大部来自黄河,泥沙含量大,所以先淤积于运西诸湖,次及运河,再次则是射阳湖。大河南徙,黄淮合流,浊沙分注,而夹耶等湖先淤,明永乐间平江伯陈宣改运道,由淮安迳达黄浦不复经射阳湖。迨嘉、隆间河患日剧,填淤日远,西北入淮之迹不复可考,而射阳湖亦渐受淤。

嘉、隆间黄、淮开始高涨,溃决湖堤,致使潮沙随洪水一起涌入下河,所以射阳湖自隆庆中洪水南奔,湖身垫高淤浅四平。万历时期情况更甚,如万历三年,高堰复决,于是山、盐、高、宝、兴、泰诸处,悉为巨浸。运西所排之水含沙量极大,这直接促使了射阳湖的淤垫。

此外,万历时期进行的分黄导淮之术,促使黄河泥沙直入射阳湖,以致明后期射阳湖淤塞的情况数不胜数。天启、崇祯间范家口、苏家嘴、柳甫湾、建义诸口先后决溢,湖身半成平陆,而由湖入海之旧渠遂被以射湖之名。

入清后,射阳湖淤垫的形势愈加严重。高邮人王永吉在其《重浚射阳湖议》中指出:“射阳一湖全然淤垫,中间隔断,上下不通,虽有海口,水不动注。病漕害民,根在此也。”

康熙四十年,总河张鹏翮依然提议,引清水由三叉河至文华寺入运河,以济运道。倘若运河水大,山阳一带由泾、涧二河泄水入射阳湖下河,宝应一带由子婴沟泄水入射阳湖下海,更加速了射阳湖的淤浅。

政府为了保护运河,明时运堤上就设了很多泄水闸,到清时更是形成了归海五坝。运河向东泄水的能力增强,也意味着射阳湖的淤浅速度加快。

乾隆郡志所谓以入海之河为射阳湖,而湖身之犹存者名为马家荡是也,昔之射阳湖渐被所及,湮没无传。乾隆时期修地方志时,误将射阳湖的入海河道射阳河说成射阳湖,其实当时射阳湖的湖身只剩马家荡了。

湖面淤积后,涸出之地十分肥沃,很快遭到围垦。所以滨湖之地,平田息壤,规方数千里,有潮汐以聚其气,有沮洳以流其恶,有稻蟹、鱼菱以脂其膏。清末射阳湖淤为浅荡,其中较大的有马家荡、九里荡等,残存部分变成了狭长的带状河道湖泊,现今能看到的也只是些零星水面了。

明清时期,黄河泛滥之水,不只是通过高家堰下泄入射阳湖,有时也会倒灌入运河,或直接泛滥至射阳湖区,而射阳湖所在地区,更是直接沦为了里运河及其以西诸湖泊的水壑,这也是造成射阳湖消亡的根本原因。

湖泊的消亡,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还减弱了区域抗涝防灾的能力,加剧了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进而直接影响了区域农业的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于环境变迁和人为的一些因素,射阳湖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