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创新
——我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状,社会治理更需要多元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至关重要。当前,扬州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对此,笔者通过与社会组织交流访谈,走访相关部门,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解和调研。
一、我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建设,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入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逐步构建起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截至年第二季度,全市共有家社会组织,其中社会团体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家,基金会21家。社会组织主要集中为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学会(研究会)、校友会、公益慈善类、农村专业经济和社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约29万人。全市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基层党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社会组织孵化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市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区县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等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并投入使用,同时公开招募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营运管理。如市级培育中心由扬大专家教授成立的社工机构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营运,广陵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由富有经验的恩派营运,县级的如宝应县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由宝应县立责社工服务社营运等,形成了市区(县)的二级培育状态,但是由于各级行政的关系,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
2、政府购买服务:近年来,扬州市连续开展公益创投及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已经开展八期,同时,各区县也连续开展公益创投活动,如由宝应县民政局主办的公益创投已经开展六期,由宝应县妇联举办妇女儿童公益创投已经举办了二期,由宝应县委组织部举办的红色创投已经举办了二期。公益创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公益创投资金量普遍较低(单个项目1-5万元),且不能设置人员经费。各级政府还没有形成针对社会组织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体系,年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在市域治理领域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部门还在研究商讨中,因此目前的政府购现状对于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来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
3、社会组织类型及状态:目前扬州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相对单一。以志愿服务组织居多,同时志愿服务组织的多以综合性为主,大部分组织以助老、助学、助残等以爱心奉献为主要服务目标,在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环保、教育等方面参与不足;基金会多以政府职能类的,民间基金会多以运作型为主,缺少支持型的基金会。目前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虽然有类似扬帆等社会工作机构,但是整体发展不足,县域发展更为落后,很多虽然注册了社会工作机构的名称,但是实际服务和专业性还未能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面。
4、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目前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中,活跃的社会组织多是以区县级以上的注册形式,社区社会组织虽然在一些政策的条件下,注册了很多,但是活跃度不够,多数为行政下僵尸组织。能够活跃的也是以歌舞、书画、棋艺等兴趣类的组织,能够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更为少见。同时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也未延申到社区社会组织当中,也未有专门针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性的微创投相关的政策和服务。
二、基层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从经济层面看,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从以往的物质需求,上升为更多的精神需求。用居民的说话:现在已经没有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情况了,国家的兜底政策已经做的很好,居民基本可以安居乐业,且已经全面奔小康。从社区治理层面来看,居民的需求已经不再单纯的满足于简单的歌舞、棋牌类活动,更多是对维护共同利益的组织(比如,业主委员会)感兴趣。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公民权利,如对自己物业区域的选举权和知情权等。
另外,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还具由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例如30岁以下的居民最希望建立的是社区便民服务组织(如:小件急修、各类咨询、社区学校等)和追求共同兴趣的组织(例如:阅读、亲子教育、体育运动等),此外无偿服务于社区建设的组织(如:志愿者、绿化队、巡逻队等)以及帮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的组织也是他们希望成立的组织类型。但对于其它年龄段的居民而言,普遍希望建立的是维护共同利益的组织(例如:业主委员会)和互帮互助的邻里组织。此外,45岁以下的居民相对45岁以上的居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