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群团组织要创新机制,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更好适应基层和群众需要。深化群团改革5年来,江苏各地科协以强“三性”、去“四化”、破解“四缺”,推动基层科协改革为目标,开展“四+一”试点工作,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架起党委政府与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地开花。
在连云港东海温泉镇的周边,远远望去就能看到数千亩的种植大棚。在这里,“银贵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招牌显得格外亮眼,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是刘家湾科协主席、草莓能人鲁银贵。
“我就想把草莓生产的新技术实实在在、手把手地交给农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鲁银贵面对记者时谈到,他希望借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平台,大力推广草莓的高架栽培、绿色防控栽培等新技术,让更多种植户受惠。合作社成立三年以来,鲁银贵已成为当地草莓种植“大家长”,从草莓生产、包装、销售到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他都有着专业的规划,当地的居民都称他为“土专家”“田秀才”。
在东海,像鲁银贵这样的技能人才还有很多。连云港东海县作为基层科协“四+一”试点县,形成了创新实施一贯到底,双管齐下,三位一体,四轮驱动的“一二三四”工作法,一整套“东海经验”,盘活了人才资源,激发了科技的内生动力,收获了农民的纷纷点赞。
在曹甸镇中心小学的操场,这里正在举行一学期一次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民间艺人的航模作品、学生自制的小发明作品、科学知识文化专栏,都在进行着一一的展示。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曹甸镇科协兼职副主席、中心校校长陈先强还在学生课表上增加了两周一次的科学实践以及一周一次的科技和信息技术课。
“在省市级的科学素养作品展示上,我们发现农村孩子的作品远比不上城市的孩子。我们地处农村,孩子们接受的科技教育资源有限。”陈先强说,“我觉得,科协力量不仅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要开拓教育眼界,让孩子们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迎接未来。”
宝应县科协兼职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兼安宜高中校长的朱兵也有着同样的观点,他发动全县各学校校长联动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组织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七巧板大赛等科技竞赛。建立机器人工作室,打造校园科普e站全覆盖,宝应县各项科技教育成果,受到了中科协专家的肯定。
“任何事,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是宝应县科协主席钱昌龙常说的一句话。宝应县作为基层科协“四+一”示范县,全县13个镇已经实现“四长”进科协组织全覆盖。55名“四长”,带领名医卫、教育、农业、企业组的科技成员,将“4+1”试点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
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表示:“我们将“四+一”工作作为增强科协组织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重要抓手,变上级组织要我做,为推动自身发展我要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有效激发基层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引导他们投身创新型省份建设。”科协的引领,正让无数高技术,走向最基层。真正做到了服务地方经济,确保人民满意的成果,绽放了无数科技工作者深耕基层的璀璨风采。
五年来,江苏省科协注重抓基层、打基础,优举措、强实效,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科协聚焦职能定位,全力推进群团改革精神落地;聚焦团结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聚焦区域发展,努力搭建人才价值实现舞台;聚焦建家办事,大力构建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聚焦表彰宣扬,极力营造推崇人才社会氛围。
面向“十四五”,江苏省科协将继续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本,持续提升服务能力,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海智工作开放新格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局,打造一流科技智库,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扩大覆盖面,整行装再出发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