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是国计民生的基础。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研宄唐代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可以加强唐代经济史的研究,深化对唐代社会的认识,而且可以为新时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
因此,粮食的安全影响着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在中国,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我国古代先贤对农业经济和粮食安全有清醒的认识。春秋管子谓“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汉人刘陶说:“食者乃有国之所宝,生民之至贵也。”
唐人贾闰甫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外还有很多精辟重要的论述。由此可见,粮食安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的单产和亩产估算
每一亩土地能提供多少粮食是农业发展水平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在土地和人口这两个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土地所能提供的口粮就越多。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载,开元九年()后,宇文融建议安置“天下所检责客户”:“丁别量给五十亩以上为私田,任其自营种。率十丁于近坊更共给一顷以为公田,共令营种。……营公田一顷,……计平收一年不减百石。”
据此计算,亩产为1石。贞元时,山南节度使李皋在江陵府修复汉古堤“广良田五千顷亩收一钟”《新唐书》卷十六《崔弘礼传》载:长庆年间,崔弘礼“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据此推算平均亩产0.8旦。
如上所述,唐代粮食亩产量,史籍中记载颇多,但所记多为一时一地的情况唐代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迥异,生产力水平、耕作方式、耕作条件及品种种类度量衡制、亩制面积都有所不同,且有关唐代粮食亩产的资料多为零星的文献记载,难免以偏概全,所以要想精确计算唐代亩产量,实际上很难做到,在这里只是结合前贤研宄做一个粗略的估算。
不过唐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区域或相同的经济区域,其粮食亩产量是各不相同的。总的趋势是粮食亩产量逐渐提高,农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唐代以后整个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继续高涨。总体来看,唐代粮食亩产量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正是唐代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耕地面积的增长
唐初大量的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凋弊。为了迅速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奖励垦荒的措施,开发各种类型的土地,唐代人对各种土地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畲田、圩田、湖田、渚田、溪田、蔚田等,甚至一些偏远的边地和荒山都被开辟。
从贞观到天宝用了多年的时间使垦田面积迅速增长。垦田的扩大主要通过推行民间开发和屯田、营田两种方式来实现的。其中带有军事性质的屯田、营田成果尤为突出。
在边地大规模地屯田,既可以为朝廷减少长途转运军粮的费用,又可以尽地利人力,开发边疆。除了边地屯田,在内地的一些地方也因地制宜地进行屯田。
如武则天证圣年间曾因淮南道楚州宝应县“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而广置屯田。
“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朔方虽仍为重点地区,但比盛唐有较大收缩,而变化最大的则是内地屯田的迅速增加。
大规模持续发展屯田和营田,几乎贯穿整个唐朝。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能安置流民,缓解人地矛盾;在促进粮食增收同时,有效地解决边防军的军需,极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首推曲辕犁的出现。曲辕犁又叫江东犁。唐代以前耕地用的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费力费时。唐代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更为轻便的曲辕犁。这是一种适应江南水田耕作而出现的新式农具。
方亚光先生认为江东犁的诞生和运用,是江苏乃至江南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产物。从陆龟蒙著的《耒耜经》记载可知,江东犁主要由11个部件组成,它的结构比前代长辕犁更加完备,与近代的犁十分相近。
其主要优点是:辕曲且短,犁轻巧,回转方便,省力深耕且操作灵活方便,深浅应用自如。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曲辕犁更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节省人力和畜力,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并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故而这种犁出现后迅速得到推广,一直被后世沿用。
从敦煌莫高窟窟的曲辕犁壁画、陕西三原李寿墓中的唐代壁画及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唐代铁纔、铁铧、铁犁头等实证材料,可知曲辕犁在唐代即已应用到了全国各地。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犁的结构基本定型,不仅是我国农具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还对世界耕犁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和式犁”便是采取我国曲辕犁的结构优点而发明的。
与曲辕犁相关的些生产工具如耙、璆碡等在唐代也得到了改进。耙是带齿的,主要用于搂去田里的碎土块和杂草;璆碡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在农村见到的石磙子,用于平整土地或碾场。
唐代水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耘爪、耘荡等水田中除草的农具,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效率。直到现在,南方一些地方仍在使用。这些工具的产生使隋唐农业耕作由粗放型耕作逐渐向精细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时期己有除草、培土技术,中耕技术有了一定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步建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在汉代,深耕细锄成为农业生产对整地技术的基本要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趋于成熟。到了唐代,中耕除草技术日趋精细化,这直接提高了粮食的单产量和总产量。
唐代农作物栽培技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水稻。由于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和延伸,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南方的水稻生产有了新的进展,中唐以后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的中心地区。
“水稻生产的日益发展,当然与其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水稻生产的技术提高具体表现在品种的增加、水稻育秧移栽法和复种制的发展以及水田耕耙整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农业的生产除了依赖于土地之外,水资源更是农业的命脉。
中国大部分处在北半球暖温带,气候呈湿润、半湿润和半千旱状况,水热同期是我国成为农业大国的不可多得的气候条件。但是我国地形复杂多变,各地降水条件差异很大。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利设施对水的调节至关重要。水利设施可以使旱地变成水浇地,可以使低洼地、盐碱地变成良田,水利设施不仅可以扩大土地面积,还可以提高粮食亩产量。唐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个问题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