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中国历史上已经非常出名了,他们大多都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盛世的文臣武将。但是凌烟阁中的功臣画像绝不止这二十四位,在唐太宗以后,唐朝还有很多人图形凌烟阁,这些人中却有一位功臣以皇子身份图形凌烟阁,最后还成为皇帝,整个唐朝仅此一例,他便是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画像率军平叛,以战功图形凌烟阁
唐德宗李适(kuò)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年),他出生时他的太爷爷唐玄宗李隆基还在世,当时他还沉浸在开元盛世的伟大成就中。此时的李适是皇家的长曾孙,他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就在他出生的当年十二月,便被册封为奉节郡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适和其他的皇室成员都饱受了战乱之苦。唐肃宗李亨北上灵武即位后,任命自己的长子当时的广平王李俶(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平叛,李豫立下了不少的战功。但是肃宗在当皇帝的六年中,安史之乱并没有完全平定。宝应元年(年),肃宗去世后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代宗按照当年的模式,任命自己的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率军平叛。
唐德宗李适影视形象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李适因功被拜为尚书令(此职位自从李世民当过后,到唐朝灭亡也只有李适当过,当初郭子仪曾因为战功被授予此职位,但是他坚辞不受),实封食邑两千户,和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一同图形凌烟阁。一年以后,李适又以皇长子的身份被册封为皇太子。
登基为帝,颇有一番作为
大历十四年(年),唐代宗李豫病逝,当了15年太子的李适登基为帝,是为唐德宗。李适继位时已经38岁,加上15年的太子锻炼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继位之初,他便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使国家振兴。
在李适在位的前期,他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这一点延续了他父亲的政策)。而后又将手握兵权的大将手中的兵权收回,先是罢免了郭子仪副帅的职位,尊称他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之后让郭子仪的部将李怀光、常谦光、浑瑊分别担任节度使。
唐德宗画像
此时的李适也崇尚节俭,在国家经历大乱之后他带头开始节俭度日。他先是下令停止诸州府、新罗、渤海岁贡鹰鹞,又隔一天,李适又诏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许进贡一次以供享宗庙,其余的进贡一律停止。还裁撤了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归属到太常寺。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他诏令放出宫女百余人。在生日时,又拒绝各地的进献,并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归度支,以代租赋。李适的作为,的确显示出新君登基以后的新气象。
宠信宦官,开启唐朝宦官干政的时代
“泾原兵变”成了唐德宗李适对宦官态度转变的一个点。李适继位之初是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的,但是兵变后他对宦官的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主要原因就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叛军进城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卫宫室,而他仓促逃亡时身边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宦官的忠心可依与朝廷武将的难以依靠给李适以深深的刺激。
唐德宗影视形象
在兵变被平定后,李适开始慢慢地重用宦官集团。重返京城长安后,他将神策军一分为二,让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贞元二年(年),李适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年),李适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年),李适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从此在唐朝接下来的近年的时间里,开始了宦官集团当政的时代,在李适之后的唐朝皇帝中竟然有两位死于宦官之首。
唐德宗影视形象
小结:
李适以皇子之尊,凭借战功图形凌烟阁,成为唐朝所有皇子中唯一的一位,又凭战功被封为尚书令(唐朝唯二的一位),继位之初也颇有一番作为。但是“泾原兵变”转变了他的态度,他本来信任的武将在他落难时却不能及时地救他,反而是一群宦官拼死护主。此后他便开始重用宦官,只是他也没有想到,由于他的宠信,宦官势力重新抬头,自己的后世子孙还有两位被宦官害死;更没想到大唐最终被宦官折腾灭亡。史学家对唐德宗的评论是: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