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裂的成德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年)正月,留守莫州的田承嗣向唐朝政府投降,并且将史朝义的妻儿老小以及母亲,献给唐朝政府。当月,留守大本营幽州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向唐朝政府投降,史朝义在幽州求援无望,想要往北投靠奚族和契丹,可最终被李怀仙追兵所迫,自缢于平州石城县温泉栅林中。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的结束,也标志着新的政治格局的诞生,即河北藩镇的设立。今天要讲的就是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为什么题目叫被割裂的成德,容我慢慢道来。
一:成德节度使的设立。
成德节度使的首任节度使叫做李宝臣,不同于田承嗣和李怀仙,他是最早投降的,与之一起的还有后来成为相卫节度使的薛嵩,顺便提一句,此人是薛仁贵的孙子。李宝臣这个名字,是唐代宗赐给他,他的原名叫做张忠志,奚族人。他是属于从边外迁到范阳的,被当时的范阳将领张锁高认为义子,所以改姓张。
因为善于骑射,被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选为射生官,后来跟随安禄山入朝,被玄宗看中,留了下来,做了射生子弟,后来安禄山起兵,此人又逃回了平卢幽州一带,安禄山非常高兴,把他认为养子,改姓安。
在安史之乱中,他和田承嗣担任前锋,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后来又担任常山太守,镇守井陉关,井陉关对于河北地区而言,犹如一道命门,如果唐军经太原而来,便可从此直插河北腹心地区,而常山郡又是“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从安庆绪时代到史朝义时代,他一直担任恒州刺史,而常山,就属于恒州,换言之,不论是安禄山时代的养子亲信、常山太守,还是后来史思明时代担任恒州刺史,李宝臣的能量,无人能撼动。
宝应元年(公元年)冬十一月,李宝臣以恒,赵,定,深,易五州降唐。广德元年(公元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后,朝廷将恒州赐名为成德军,李宝臣被封为成德节度使。
此时的成德,下辖六州,除了原先五州,又增领了冀州,史书称其:“于是遂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地,马五千,步卒五万,财用丰衍,益招来亡命,雄冠山东。”成德节度使,从此刻起,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延续上百年。
代宗大历十年,又因田承嗣之乱,李宝臣趁机夺取了沧州,下辖有七州之地。所以从李宝臣时代(—),成德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不但“财用丰衍”,而且“当时勇冠河朔诸帅”。
至于为何勇冠河朔,第一,李宝臣身边聚集了很多安史旧部,包括李献诚,张孝忠,这些人在安史之乱中,不仅地位崇高,而且能征善战。第二,除了这些旧部,还有蕃将的归降,这批塞外民族出身的军将所率领的马军构成了成德军事力量的核心。
所以,通过安史旧部和蕃将马军的结合,再加上之前李宝臣对成德地区的经营,所以在李宝臣时代,才形成了“勇冠河朔诸帅”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北边实力颇强的朱滔和南边老谋深算的田承嗣忌惮不已。
所以,从李宝臣时代来看,成德在河北三镇地区,不仅强大,而且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即使是后来大历十年的田承嗣之乱中,田承嗣所要瓦解的,除了东边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剩下的重点人物,便是这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
因为他深知李宝臣身上巨大的能量,不仅兵强马壮,而且手底下的将领骁勇善战,只要把他搞定,诸军也会望风而停。
成德“勇冠河朔诸帅”的局面,仅仅持续了二十年而已。问题的转折来自于接班人问题,一个成德节度使接班人的问题,而另一个是大唐皇帝接班人的问题。李宝臣晚年时代,情绪变得愈发猜忌,他所担心就是那批安史旧部和蕃将,这是一个巨大隐患,虽然说他们为成德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与牺牲,但是,这终究是自家买卖,不可与之外人。
这里,不得不提到李惟岳这个人,虽然他是李宝臣的儿子,但是似乎没有他爹那股子叱咤风云,有勇有谋的劲儿,而是被史书称为“以惟岳暗懦”,意思就是说懦弱无为。懦弱无为的李惟岳自然无法使这批老将服众。
于是,建中二年正月初,李宝臣以托付后事为由,召集诸将来恒州议事,然后就提到了屠刀,先后宰了辛忠义、卢俶、许崇俊、深州刺史李献诚、定州刺史张南容、赵州刺史张彭老。
但是,他没有杀得了当时的张孝忠,时任易州刺史。还有就是迫使他的舅舅谷从政也闭门谢客,谢绝军政事务。李宝臣作为一个父亲,本着为儿子铺路的初衷,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他也种下了日后成德分裂的原因。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喜欢脑洞外星人的小伙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