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仆固怀恩叛唐的酿成原因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人,金微都督府都督仆骨歌滥拔延之孙,世袭都督。他“善格斗”,“有统御才”,为西北边军统帅王忠嗣所赏识,被视为心腹。后又跟随安思顺,以功被任为朔方军兵马使。
安史叛乱时,他先后跟从郭子仪、李光弼讨伐叛军,多次立有大功。乾元二年(年),升为朔方行营节度使、大宁王。宝应元年(年)十月,肩负了扫平安史残余势力的主帅重任,其父子血战河北,终于扫灭叛军,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在平叛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
为了结好回纥,助唐平叛,其女远嫁回纥。就是这样的唐室勋臣,在平叛战争结束不久,却背叛唐朝,并两次诱引吐蕃、回纥侵扰唐朝边境,为害之烈,“不啻于禄山、思明之难”,同时还造成了“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惮于转输,家室相吊,人不聊生”的局面。其原因何在呢?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
在史朝义军被扫平后,仆固怀恩奉命送回纥可汗出塞,途经太原,唐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以回纥可汗为怀恩之婿,恐怕他们合谋袭击,遂闭城防守,也不犒劳其军。返还时,也是如此对待。此事引起仆固父子的很大不满,上表朝廷反映辛云京之状,被置之不理。仆固怀恩于是驻军于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命部将李光逸屯于祁(今山西祁县),李怀光屯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张如岳屯沁州(治今山西沁源),命其子仆固玚率万人屯于榆次(今属山西),以待朝廷之命。
广德元年(年)七月,中使骆奉仙至太原,辛云京厚结讨好,并说仆固怀恩谋与回纥造反。骆奉仙返京时途经仆固怀恩处,受到盛情款待。仆固怀恩为多留骆奉仙一日,藏匿了他的乘马,骆奉仙以为要杀害他,当夜越墙逃走。仆固怀恩大惊,派人追赶并,送还其马。骆奉仙回京后,即奏仆固怀恩确实谋反。仆固怀恩也上表辩解,请诛辛云京、骆奉仙。代宗下诏和解。仆固怀恩大失所望。
仆固怀恩自认为有大功于朝廷,而为人构陷,朝廷不予清洗,愤怨难忍,遂上书代宗,历数其功劳,指出自己之所以被人诬陷,是代宗宠信宦官,“内忌忠良”的缘故。又说:“且臣朔方将士,功效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座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奖,却信嫉妒谤词,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毁黩。弓藏鸟尽,兔死犬烹,臣昔谓c非,今方知实”。仆固怀恩的这些话并非虚构之词,而是唐朝当时政策的真实反映。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主要倚重于朔方军,其重要将帅大多都出自于朔方,如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以及其他许多将领。在长期的战争中,朔方军系统的将领大多握有重兵,朔方军本身的地位也高于其他部队。李唐王朝吸取安史鉴戒,一方面不得不倚重这支军队,另一方面又对其戒备甚严,处处防范。
如“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郭子仪,在肃、代时期就曾数罢兵权;对“战功推中兴第一”的李光弱,也因功高震主而受到冷遇;对仆固怀恩当然不能例外,当他们父子在河北与史朝义耐战之际,朝廷却“密为之备”。在平乱中,唐廷让朔方军和其他地方部队在前线与叛军搏杀,却让神策军退屯后方保存实力。
当仆固怀恩扫荡幽蓟时,“惟有神策兵马,顿军独住陈留”。此后,朔方军一再被削弱、被分化,使天宝、开元时期拥有“战士十万,战马三万”的朔方军,到后来“人亡三分之二,比于天宝中有十分之一”。大历时,吐蕃连年入寇,郭子仪请求充实朔方军兵力以抵挡吐蕃,代宗宁愿增调关东军队,也不愿扩充朔方军。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唐廷是有目的地遏制以朔方军为主力的西北边军的发展。
所以当有人反映仆固怀恩谋反时,正中代宗下怀,其罗织罪名也是在皇帝默许下进行的。实际上代宗心中也清楚当时仆固怀恩并无反志,他曾说过:“疑隙之端,起于群小,察其深衷,本无他志”,在仆固怀恩死后,代宗“为之悯然日:“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广德元年(年)九月,代宗派裴遵庆往仆固怀恩处宣谕,并察其去就。仆固怀恩号哭诉冤,本来已答应一同返京,后由于其部下劝谏,怕入朝后被杀而拒绝回京。吐蕃攻入长安,代宗避难于陕州,再次召怀恩入朝,仍遭拒绝,也不出兵赴难,于是,嫌疑更深。
代宗回长安后,有人建议派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以代替仆固怀恩,朔方军将士多为郭氏旧部,必然弃仆固怀恩而投奔郭子仪。于是,代宗任郭子仪为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前往镇抚河东。在这种情况下,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率兵围攻太原,为辛云京所败。仆固玚又围榆次,被其部下杀死,郭子仪将其传首京师。朔方军将士数万闻听郭子仪到河东,遂弃怀恩而奔归郭子仪,仆固怀恩势孤,遂率数百骑渡黄河逃奔灵州。
二、仆固怀恩二引吐蕃、回纥兵攻唐
1、仆固怀恩一引吐蕃、回纥入侵
广德二年(年)六月,仆固怀恩抵达灵州,收拾散亡之众,其势复振。八月,引回纥、吐蕃10万之众入寇。代宗急命郭子仪出镇奉天以抵御之。九月,郭子仪派其子郭晞率军万余援救邠州,命李国臣率军为郭晞后续。
十月,仆固怀恩大军抵邠州,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和郭晞闭城拒守。吐蕃、回纥又分军进逼奉天,京师戒严。“诸将请战,郭子仪不许,曰:虏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敢言战者斩。”
十月七日夜,郭子仪始出,率大军列阵于乾陵之南,吐蕃、回纥军以为唐军无备,然见郭子仪大军军容严整,惊愕不已,不敢贸然出击。
在仆固怀恩率吐蕃、回纥军南下时,唐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发兵人,交给监军柏文达统率,说:“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君将之以攻灵武,则怀恩有返顾之虑,此亦救京师之一奇也!”柏文达依计率军进攻摧沙堡(今宁夏固原西北)、灵武县,攻下后又直扑灵州。仆固怀恩听到灵州危急的消息后,急率军从前线撤退还救。到灵州后,夜袭柏文达军,大胜,唐军死伤过半,退回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此次解关中之危,退吐蕃、回纥之军,杨志烈、柏文达功居第一。
2、仆固怀恩二引吐蕃、回纥入侵
永泰元年(年)九月,仆固怀恩第二次引吐蕃、回纥数十万众入侵,兵分3路;吐蕃大将尚结悉赞摩、马重英率军自北道直取奉天;党项将领任敷、郑庭、郝德等率军自东道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企图经华阴直攻蓝田(今属陕西),扼唐军南路;吐谷浑、奴剌等军自西道攻盩厔(今陕西周至),以回纥军与仆固怀恩所率的朔方军为后续支援部队。
京师震动,人心恐慌,代宗下诏亲征,“命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马璘、郝廷玉屯便桥,骆奉天、李日越屯盩厔,李抱玉屯凤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治今陕西黄陵东南),天子以禁军屯苑内(今陕西西安西).京城壮丁,并令团结.城二门塞其一”,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半圆形防御线。
仆固怀恩在进军途中得急病,只好返回,九月初八行至呜沙《今宁夏中卫东)病死。其部下大将张韶代领其众,别将徐璜玉不服,杀死张韶。不久,另一将领范志诚又杀徐璜玉,自领其军。怀恩军自相残杀,大大地削弱了自身力量。
吐蕃军抵达郊州,白孝德据城自守。十五日,另一路吐蕃军约有10万之众抵达奉天,京师震动。唐奉天守将浑瑊、白元光列阵于城外,浑瑊率骑兵直冲敌阵,击败前锋,挫其锐气。十六日,吐蕃军攻城,被唐军击退,死伤甚重。浑瑊又夜引兵袭击敌营,斩杀多人。十七日,代宗命郭子仪率军自河中进屯泾阳。
是时,天降大雨不止,吐蕃军不能攻城,于是便移攻醴泉(今陕西礼泉东北)。党项军西攻白水(今属陕西),东侵蒲津(今陕西大荔东)。二十八日,吐蕃军抢掠男女数万口而归,在澄城(今属陕西)被周智光截击,大破其众,吐蕃军败退往鄜州。
十月,吐蕃军退至邠州,遇到回纥军,遂合兵再度入侵。三日,进至奉天。八日,抵达泾阳。这时进驻泾阳的郭子仪只有万余人,众寡悬殊,子仪命诸将严备不战。命其将李国臣、高升拒东面,魏楚玉守南面,陈迴光挡西面,朱元琮守北面。郭子仪自率精骑0往来策应,出没于前后左右。
这时回纥、吐蕃已知仆固怀恩死讯,“己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郭子仪探知其情,派牙将李光瓒往城西回纥大营游说,欲和回纥共击吐蕃。回纥不信郭子仪还在世,说“仆固怀恩言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亦谢世,中国无主,故从其来。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当得到肯定答复后,回纥又提出要与郭子仪见面。
郭子仪不听诸将劝说,不顾个人安危,领数十骑出营,免胄释甲,直赴回纥大营。回纥大惊,皆下马罗拜,曰:“果吾父也”。郭子仪与回绘首领饮酒言欢,赠与罗锦,双方重结旧盟,约定共同夹击吐蕃而返。吐蕃得知唐朝与回纥结好的消息后,连夜引兵退去。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白元光率军会合回纥军,追至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泾川东40里),大破吐蕃,斩杀万余,并夺回所掠士女多人。
与此同时,回纥首领石野那等人至长安朝见代宗,送回仆固怀恩亲属及部将,代宗皆赦其罪。二十七日,回纥胡禄都督等也入见代宗,唐廷赠与绢帛,前后达10万匹之多,府库空竭,乃以百官俸给之,可见泾阳之盟唐朝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唐朝还派慕容休真以书招谕党项,其酋长郑庭、赫德等也至凤翔请降。至此,持续3年的仆固怀恩之乱始告平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