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小小一粒盐,却撑起半个国库盘点历代王朝
TUhjnbcbe - 2024/12/25 16:47:00
拉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70.html

食盐,生活中极常见的调味品和必需品,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仅次于农业税,有时甚至撑起半边国库。中国盐政源远流长,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首创的“官山海”政策,至今已有多年。今年,笔者就为大家盘点自古以来的盐政和盐税。

先秦时期

夏、商、周等朝代没有专门的盐业政策,只在产盐地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食盐的采制,允许民间自由开采。周朝设立太宰,掌管诸侯的贡赋,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土特之产贡于王室,盐是贡物之一。因此,远古时期并没有专门的盐政,完全放开的市场,食盐只是作为土特产之一,献于王室,与其它商品并无二致。

春秋之时,管仲始创盐政。为了适应春秋争霸的军费需要,齐国宰相管仲推行“官山海”政策,将山林海泽的资源收归国有,食盐和矿产首当其冲,开创中国最早的盐政。此时的盐政被称为“部分专卖制”,即:民间产盐为主、官方产盐为辅,但民间的食盐必须全部卖给官府,由官方统一销售,相应的盐税包含在专卖盐价里面。齐国兴盐铁之利,富国强兵,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秦朝,民间制盐,官方征税。秦国延续商鞅的政策,奖励耕战、发展生产,除非特定的战略物资,一般不施行专卖制度。秦国允许民间自由开采食盐,官方加以征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改变盐政,只是盐税大幅提高,从而大幅推高了盐价。《史记》记载,秦朝的盐税曾经增长20倍,人食贵盐、盐商暴富、小民贫困。

两汉:盐铁专卖,却有反复

汉初承秦制,民营、征税。私人允许经营盐业,国家征税,不过税收直接归属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另外诸侯国可以经营食盐,收入不归中央。

汉武帝,盐铁专卖,包产包销。汉武帝期间,国家连年对外征战,以致国库空虚。理财大臣桑弘羊在皇帝的支持下,推行盐铁专卖,将天下的盐池收归国有,实行“完全专卖制”,朝廷派遣官员组织生产、运输和销售,食盐的产、运、销等环节完全官营。汉昭帝时期,举行过闻名后世的“盐铁会议”,辩论“盐铁专卖”的存废,最终桑弘羊说服皇帝,继续实行“盐铁专卖”制,直到西汉灭亡。

东汉,征税制。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废除食盐专卖法,允许民间生产食盐、自由贩卖,只是在产盐较多的郡县设置盐官,征收盐税。虽然中期有过短暂的专卖制,但很快废止,东汉基本上一直坚持征税制。

魏晋南北朝:先专卖、后征税

魏晋:完全专卖制。三国鼎立之时,为适应争霸需要,三国均仿效汉武帝,对食盐实行“完全专卖”制,设立司盐校尉主管盐政,榨取盐利。西晋统一天下后,延续曹魏政策,禁止民间煮盐,食盐由国家专卖。

东晋及南北朝:征税制。北方,从北魏至北周、北齐,盐政常有变动,时而专卖、时而征税,但征税制为主。南方,东晋开始实行征税制,历经宋、齐、梁、陈没有更改。

南北朝形势图

隋朝及唐朝前期:无专卖、无盐税

无疑是中国经济最宽松的时期。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躬行节俭、轻徭薄役、休养生息,废除盐、铁、酒的专卖,对食盐既不专卖、也不征税,食盐之利与百姓共享之,隋炀帝即使横征暴敛,也没有涉及盐利。唐朝前期继承了隋的盐、铁、酒的政策,从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初年的年,中国的盐、铁、酒无税。

隋文帝杨坚

唐朝中后期:就场专卖制

持续年“食盐无税”在开元年间结束。开元10年(年),唐朝开征盐税,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了筹集平叛军费,任命第五琦为盐铁使,实行盐铁官营。食盐采用“部分专卖法”,即“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制度。

就场专卖:标志盐政的成熟。刘晏接替第五琦成为盐铁使后,改革食盐专卖制度,创立“就场专卖”制,即“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等五大环节,节省了政府开支,又利用盐商渠道扩大了销路。“就场专卖”是寓税于价的政策,民间制盐、官府收购,将盐税计入盐价卖给盐商,盐商交钱领盐之后,自由运销,过路州县不得征税。

刘晏还开创了盐商的特殊户籍,世代为业、父子相承。为防止盐商抬高盐价、影响民生,刘晏设立“常平盐”制,边远地区食盐供应紧张,官仓直接平价售盐,抑制盐价;另外在国家交通要道设置盐仓,哪里缺盐,就将盐调往哪里,打击盐商囤积居奇。刘晏“就场专卖”和“常平盐”盐政的推出,标志着古代盐业制度趋于成熟。唐之后的历代理财官,都是“刘晏盐政”基础上,稍加改进,推出符合国情的盐政。

刘晏改革盐政后,盐税快速超过万贯。刘晏的盐政收效显著,宝应元年(年)的盐税才40万贯,至大历末年(年)达到万贯,元和年间的盐税在万贯左右,到宣宗朝,又掉到万贯以下。

唐代盐税

盐税一度撑起唐朝半边国库。“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对边境藩镇控制减弱,部分地区的田赋收不上来,因此对盐税的依赖增加。大历末年(年)盐税达到万贯,此时全年财政收入约万贯,占比50%,可以说盐税撑起了半个天下。唐朝后期,官府陆续开征了酒税、茶税,至唐宣宗,盐税收入和占比均有所下降,盐税年贯,占比30%。

唐朝盐税极重,隐含税率超过50%。唐朝前期物价便宜,钱很值钱,典型的币重货轻,开元盛世的时候,盐价10文/斗。食盐专卖后,盐的市场价(官方指导价)为文,扣除10文的成本、盐商的运输成本和利润,官府至少拿50文,隐含税率50%。为了筹集扫平“四镇之乱”的军费,唐德宗将盐价提到每斗文,隐含税率达到80%。

唐代盐价

两宋:首创盐引法

北宋前期,在唐末盐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全国划分为官卖区和通商区,官卖区即沿海地区,采用“完全专卖”制;内地州县是通商区,采用“就场专卖”制,鼓励盐商把盐贩卖到内地及边远地区,以“就场专卖”为主。

北宋中期,推行“折中法”。为了对抗西夏和辽国,北宋不断缩小官卖区,扩大通商区,同时推出“折中法”,即:商人将粮食运到边疆,核算成本,发放“交引”,商人再到京师开具证明,最后到盐场领取食盐销售。

后期及南宋,首创盐引法。创始人为“六贼”之一的蔡京,方法为:官府印制盐引,一式两份,即存根和凭证,盐引有编号(防止作假),限定盐重。商人交钱购买盐引,凭着盐引到盐场领盐销售,当然销售区域也有专门规定。相较于“就场专卖”制,盐引法只增加了商人购买盐引的手续,但加强了对盐商的控制,因此被以后的朝代所沿用。

淮盐是宋朝最大的产盐地。从唐朝开发江苏、浙江开始,两淮地区的海盐就已经成为全国盐产的中心,宋朝仍是如此,年产量超过1亿宋斤,占比超过50%。接下来便以淮盐为参考,分析两宋食盐的加价情况,测算食盐的隐含税率。

宋代食盐的平均盐税为23文/斤,隐含税率达到33%。笔者根据《宋史·食货志》整理出的宋代盐价表(淮盐),可以看到宋代官府从盐户手中的收购成本约5文/斤,再以40-50文的价格卖给盐商,盐商计入运输成本,加价卖给百姓。隐含税率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动,以神宗朝为例,官府净赚23文钱/斤,销售价为70文,隐含税率为33%。宋高宗在“靖康之耻”后建立南宋,物价波动剧烈,由于丢掉北方国土,盐税重要性提高,加征盐税,推动了盐价的提高。

宋代财政对盐税的依赖不断提高,南宋盐税对财政贡献超过30%。可以看到,宋代前期对盐税的依赖并不高,只有5-6%。王安石变法后,盐税才超越酒税,成为最大的专卖收入。南宋由于丢失领土,对盐税的依赖度更高,在领土减少、百姓减少的情况下,盐税达到万贯,由此可见盐价的昂贵程度。

注:南宋的盐税只计算了两淮、两浙、四川地区的盐税,南宋没有相对完备的中央数据,因此只能结合各盐场数据估算。

蒙元:盐引法,敲骨吸髓地剥削

蒙元继承南宋的盐引法,不再赘述。蒙元的财政收入分为货币和实物两部分,盐税在货币收入中的占比非常高。以至元29年(年)的财政收入构成为例,盐税万锭(元代的纸币,1锭理论上值50两,实际贬值严重),占当年货币收入(除去农业税)的比重达到56%。到了蒙元后期,盐税对货币收入的构成甚至达到80%。

盐引火箭般涨价,疯狂剥削百姓。蒙元的盐引的涨价速度堪比火箭,年的价格只有9贯/引(也是纸币),到了年已经涨到贯,30年提价了15倍,相当于每斤盐交税23文,提高到文,加上盐商的成本和利润,可以想象当时的盐价。怪不得盐贩子张士诚能够靠贩卖私盐发家,进而割据一方。

明代:从“开中法”到“纲法”

明代继承了蒙元的户籍制度,将煮盐的百姓编为灶籍,世代煮盐,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每年必须上交规定的盐量,从官府得到粮食和钱币。除了盐引法,明代盐政另一个特色是“开中法”,与宋代折中法类似。

开中法,减轻边关的运粮负担。户部出榜招商,中榜的商人将粮食运到九边重镇或缺粮地,当地政府核算粮食数量及成本,填写凭证,商人拿凭证到运盐使司换取盐引,再拿盐引到盐场购买食盐,运到指定区域销售。开中法与明代的屯垦制度结合,极大的解放了官府运粮的负担,减少了军费开支。

明代末期,实行“纲法”。明朝末期,官收场盐不足,商人经常领不到盐,积攒了大量盐引。为了清理积引,在盐法道袁世振的建议下,明政府改行“纲法”,具体为: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1纲行积引,9纲行新引,每年按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纲册上无名的商人不得卖盐。实行“纲法”后,盐商直接与灶户交易,专卖制变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盐商变成世袭制,因此被称为“商专卖制”。

实行纲法的原因?根据历史学家的分析,万历年间的人口已经超过1.5亿,而官方记载的人口只有0万。盐商当然知道需求,因此在大量购买盐引,可是盐场生产盐还是对照0万人口生产,当然食盐供应不足,盐引积攒。实行“纲法”后,官府只需要卖盐引,供需由市场决定,既节省开支,又满足市场需求。

明朝紫禁城

明代盐价较低。除了崇祯末年因为农民起义而盐价大幅上涨,其它时间的盐价都不高,多数时期的价格在每斤8至10文之间。盐是必需品,因此低价格更多是由低税率决定。

明代的盐税比较稳定,至万两。明朝自开国以来,没有加征盐税,盐价也比较便宜,因此盐税比较稳定,宣德年间是万两,万历是万两。

平均盐税为2.7文/斤。以万历朝的产盐量作统计,官方的产盐总量为4.91亿斤,相当于发放了万盐引,而万历年间的盐税是万两,因此盐引的价格为0.53两/引,合文/引,每引斤盐,则每斤盐隐含税收为2.65文,只有宋代的1/9。如果比较一下,宋代和明朝的隐含税率都是33%,可是两者的终端价格差了八九倍,所以盐税也千差万别。

满清:承明制,税负一直提高

满清继承了明末的“纲法”盐政,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官督商销”制。满清的盐商世袭祖业,长年累月下来积富百万。

一直提高的盐税。满清前期,盐税一直在万两以内,到了乾隆朝接近万两,乾隆18年达到万两是因为两淮盐商万两的捐献(世袭盐商就是养肥的猪,总有出血的时候)。随着满清统治者的腐化,越来越增加百姓的剥削,盐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嘉庆年间达到14.4%。

鸦片战争后,盐税大幅提高。如果说满清前期的盐税还不算过分(南宋常期30%),鸦片战争后,为了偿付外债,满清盐税也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道光年间的盐税超过万两,而光绪末年的盐税达到0万两,盘剥程度可见一斑。

总结:隋朝无盐税、明代盐税最轻

盘点了历代的盐税及盐政,我们看到:

1)盐税是生活的必需品,征税是主旋律,除了隋朝至唐朝前期的年,中国古代基本都有盐税,只是专卖和征税的差别。

2)除了没有盐税的隋朝和低税的明朝,汉、唐、宋等汉人王朝都有较重的盐税,在财政困难的时候都自然而然的加征盐税,抬高盐价。异族统治的蒙元、满清都非常重视盐税,蒙元更红果果,30年将盐税提高了15倍,完全以强盗自居;满清相对平和,和平时期基本维持了盐税的稳定(总量随人口增长),但遇到困境的时候,剥削起来毫不手软。

3)盐税就是韭菜,财政困难的时候都能割一割,任何朝代都不例外,别看盐价低,加几次税、涨几次价,盐税立马增加,效果显著。

4)明朝的盐税低,主要原因还是制度,朱元璋把未来几百年的框架限定好了,使得后面的皇帝们连最好的加税品种都利用不到,只能欺负老实的农民,结果被李自成推翻。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一粒盐,却撑起半个国库盘点历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