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虽然使唐朝元气大伤,但它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使其实力仍然很强,可悲的是受到这次惊吓,唐朝朝廷丧失了自信、底气,开始带领着盛世大唐日薄西山。
重利许诺回纥,本是权宜之计
为了夺回长安,联合回纥寻求外援无疑是正确的,大丈夫就要能屈能伸。为说服回纥共同对付燕军,肃宗李亨许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至德二年9月28日,广平王李俶带领唐军,光复被燕军占领一年零三个月的长安时,心情却异常沉重,因为曾经的许诺怎么办,兑现不兑现。兑现将让夹道欢迎回来的长安百姓再次遭受浩劫。百姓不再拥护的朝廷,失去民心的朝廷,还能立足吗?不兑现,洛阳还在敌手,失去回纥的支持很难取胜,并且回纥很可能因此对付自己。还好李俶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向回纥王子叶护建言,此时东京未克,如果劫掠金帛子女,会使东都洛阳人心倒向叛军,不利于克城,等克复洛阳后,再兑现承诺。叶护欣然同意。此时唐朝在处于不利局面下,此时不得不这样做,处理得还算不错。但为了一个藩属国而忧虑,唐朝的自信开始被挫伤。
侥幸兑现承诺,自信损失大半
至德二年10月18日,东京洛阳光复。李俶又开始为兑现承诺发愁,恰巧此时洛阳百姓献上一万匹罗锦,李俶将其送到回纥人手中,算是避免一场浩劫。从光复长安、光复洛阳李俶的心理来看,他在为应对回纥而犯难。联合回纥不仅是为了夺回两京,更是要夺回唐室,光复唐朝,如果送以金帛子女,失去民心,又算取得什么胜利呢,不想送、不能送,为此而纠结,可谓是底气不足,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一点点损耗了唐朝的气势。
守信固然重要,失势更是可悲
胜利后,肃宗封回纥王子叶护为司空、忠义王,并许诺每年向回纥赠两万匹绢。唐代宗宝应元年(年),回纥再次出兵,帮唐军收复被史朝义占领的洛阳,又向回纥许诺,每年再向回纥购买数万至十万匹马,每匹马支付四十匹,病弱之马照价支付。这就是历史上的绢马贸易,名义上是贸易,实则是向藩属国进贡,这让唐朝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守信回报本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是丧失立场的讨好,所有的赠、购那可都是唐朝百姓的血汗啊,并且变象向藩属国进贡更是自降身份,全天下人都在看着呢,逐渐丧失尊严的大唐,最终让各藩镇的不服、动乱也成为了必然。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