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道有寺院的大型指引路牌,按导航走,过大三王河桥,沿河的东河堤县道往北前行。最后还要走镇南桥再渡河到桥南村,这导航有点意思。
导航指引在臧陈路转入小巷,已经可以看到寺院建筑,由于路太狭窄,绕到陈琳路顺利到达目的地。
江苏?扬州?宝应?龙竿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臧陈社区南,桥南村北,桥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南侧,陈琳路西侧,陈琳路1号
江苏?扬州?宝应?龙竿寺始建于唐代。早在唐王李世民即位称太宗帝时,为平藩扫寇,有大都督尉迟敬德率军东征,曾扎营于古射阳镇,并在此建造官邸,称“都督府”。此地仍保留着古官邸砖块,仍有“都府”字样。尉迟敬德平藩扫寇成功,班师回朝,将此官邸留于佛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元)当时礼请德观大师为开山住持,题名为“文殊院”。到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年),文殊院内有百年老竹,垂曲长成龙形,僧见状甚喜,视为天降祥瑞,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竹长龙形,乃是吉祥之兆,僧报于官,官上奏于朝庭,玄宗帝见奏,龙颜大悦,遂御赐匾额为“龙竿寺”。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年)僧如灌修建。龙竿寺几经沧桑,几经腾折之时,历代僧侣亦多曾修复。清代后期,由僧中诚任龙竿寺住持,法系人僧天祥为方丈期间,龙竿寺常住僧众数百人,香火鼎盛。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龙竿寺开堂师天祥和尚传授三坛大戒。中诚为得戒,天祥和尚为说戒,开堂阿阇黎妙兰法师,极乐庵持道为沙弥首,现代明波和尚(时年16岁)因年龄偏小受沙弥戒,放戒僧众余人,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佛教盛会。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年祸及古镇射阳。由于龙竿寺庙宇宽敞,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地方上训练壮丁抗日救国的场所。青年和尚吴万年(俗名)毅然脱下僧袍光荣参军。同时宝应县组织了僧尼抗日协会,龙竿寺和尚天祥、地祥(现代明波大和尚的剃度师)分别担任了抗日协会的正副会长。年龙竿寺毁于日寇炮火。年开始重建寺院。
现在江苏?扬州?宝应?龙竿寺坐北朝南略偏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西厢房(西配殿正在修缮中),还有三圣殿、斋堂龙王殿和寮房等。
最近发动机频频发出故障信息,才想起来车子需要保养了。当时进连云港的时候还记得车子要保养,离上一次在济南做保养已经一万公里,看来需要折返盐城市区做保养。今天到此为止,明天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