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孟德龙摄
扬州网讯(通讯员市农萱记者陈洁文)前不久,宝应县小官庄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的地头上,青黄的稻穗随风微摆,很是喜人。种粮大户杨东山看着开始“弯腰点头”的“胖”稻穗,喜不自禁。“目测下来,有可能增产。”杨东山说,“今年农机农艺结合,采用新技术种粮,插秧少了、施肥少了、喷药少了、人工也少了,一亩地成本少了多块钱,我的亩田成本就少了5万块钱。”
然而,3个月前准备插秧的时候,杨东山心里却充满了担忧。“老话说,麦种稠,稻插密,才好丰产。”杨东山告诉记者,今年,扬州着力打造10个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其中一个就是他的田块,在自己田里试点新技术,让他充满担忧:一亩地少插秧盘6-8盘,少施肥20公斤以上,产量怎么保证呢?在专家的指导下,杨东山带着一肚子疑问和担忧开始忙活。
如今,到了丰收的季节,田里风吹稻浪,一片金黄。瞧着新技术种植出的稻穗,一株株远比正常种植的更加饱满,杨东山脸上笑开了花。
据悉,我市粮食生产普遍存在播种量和基本苗较多、植保和施肥作业不科学、机械化作业与农时脱节等问题。为此,市农业农村局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建设,以主栽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为对象,全面实现“”的融合目标。“1”是稻麦优质高产绿色的周年生产;“4”是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指导和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四新”化应用;最后一个“1”则是稻麦生产亩均节本增收一百元以上。
在高邮永恒农机合作社示范点,一眼望去,灌浆后期的连片稻田让人赏心悦目。合作社负责人顾永杰说:“插秧、植保和施肥作业都是机械化,基本应用了全路径规划自动驾驶技术。”
记者了解到,全市各示范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深耕还田、机插秧集成侧深施肥、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无人机飞防植保等新技术。目前,全市共推广无人植保机台、无人驾驶插秧机28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建20亩水稻育秧基地87个,推广应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面积近6万亩。
看着丰收在即的大片稻田,种植大户及周边农户见识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优势,纷纷想尝试。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立松介绍:“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能有效破解农作物节本增收的瓶颈,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