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
TUhjnbcbe - 2024/8/31 16:21:00
安史之乱地图

安史之乱(年12月--年2月),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叛乱持续近八年之久,给唐朝的经济和人口带来重大损失,国力由此滑坡。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开元二十四年(年)四月,安禄山在讨伐契丹的战争中擅自冒进,中了埋伏,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向唐玄宗李隆基建议杀掉安禄山。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但李隆基并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而是将安禄山释放。

由于张九龄敢于直谏,屡次冒犯了李隆基。而李隆基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长期的富足让他渐渐麻木,产生了懈怠,沉醉于四海升平的享乐之中。开元二十五年(年)四月二十日,张九龄罢相,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

李林甫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能善于迎合皇帝,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李林甫日渐受到李隆基的宠信。

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天宝四年(年),杨国忠的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与三位姐姐日益受宠。杨氏姐妹就经常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替杨国忠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李隆基。杨国忠一边小心翼翼伺候李隆基,一边巴结当朝宰相李林甫,由此杨国忠地位日益提高。

但李林甫和杨国忠并非同一类人。

李林甫虽然文化不多,喜欢专权,在使用各种手段打击敌对势力的同时,也同样精心处理朝廷政务。因此李林甫固然有卑劣的表现,但也有许多对大唐帝国的贡献。《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他说,“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在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较量的过程中,由于不能触碰李隆基的底线,使他对李亨的进攻中变相地被瓦解,在李林甫为相的十九年,这已是他走入低谷的开始。

反观杨国忠,是个素质低下的人,处理朝廷政务也一样糟糕,这在以后他当上宰相就可以看得出来。他除了打击敌对势力外,对于治国根本没有什么建树,杨国忠实际就是走的一条名副其实的乱政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杨国忠挤进了宰相班子后,他逐渐把李林甫视为自己道路上的障碍。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年1月),李林甫病逝。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李隆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但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

李林甫最终没有都过杨国忠

天宝十二年(年)二月初,杨国忠指使大臣吉温揭发已经去世的李林甫生前曾和安禄山勾结,意欲图谋不轨,但唐玄宗李隆基不大相信,他下令吉温等人调查这件事。杨国忠充分利用李隆基晚年不断加深的猜忌之心和民众对于李林甫的怨恨之情,果断出手,搞冤假错案,硬是造成李林甫谋反的证据,最终在朝廷树立了绝对权威。

杂胡出身的安禄山,由于善于讨好李隆基,不断献媚,45岁的他甚至还拜29岁的杨贵妃为干妈,作为边将经常回到都城觐见皇帝,导致日益受到李隆基宠爱。按说皇帝如此恩宠,安禄山不应该走上一条反叛之路。事实上,安禄山除了日益增长的野心和帝国制度的漏洞外,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场危机,这场危机就是杨国忠的发迹,这让安禄山感到很是担心。

杨国忠在拜相之前,与安禄山关系十分密切。他看到安禄山身兼两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又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垂青,所以他竭尽所能去讨好安禄山。天宝十二年(年)正月,杨国忠和李林甫争权夺势的激烈冲突中,安禄山隐约看到李林甫即将失势,便突然倒向杨国忠,后来还从一己之私出发与杨国忠一同诬告李林甫谋反。但安禄山从骨子里瞧不起杨国忠,在他的眼里,杨国忠是依靠裙带关系出人头地的,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弄臣。但当杨国忠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受李隆基宠信的人时,他心里渐渐嫉妒起来。两位曾经的盟友开始决裂。

安禄山日渐受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宠信

而杨国忠也渐渐感到了安禄山对他的压力,那就是安禄山作为一个边将,会如此地受到皇帝的宠爱,同时安禄山手握重兵。

《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当时杨国忠忌惮安禄山手握重兵,执掌北部边疆事务,所以他率先出手,力图压制安禄山,他多次在李隆基面前诬告安禄山有反叛之心,并拉上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但唐玄宗并不相信,反而斥责杨国忠有私心。

安禄山知道后,从范阳来到都城,他装作很委屈,向皇帝诉苦。李隆基觉得很是亏欠安禄山,竟然要召安禄山进入宰相班子。杨国忠急忙劝谏,李隆基最终作罢。杨国忠虽然没有阻止皇帝对安禄山的依然宠信,但好歹阻止了安禄山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天宝十三年(年)三月,在京城长安已经呆了两个月的安禄山终于坐不住了,他时刻担心杨国忠会加害于他。心机颇深的安禄山决定向皇帝辞行。唐玄宗让贴身宦官高力士为其饯行,这是安禄山反叛之前最后一次到长安。

天宝十四年(年)二月,安禄山派遣副将何千年入朝,请求以藩将32人代替汉将,时任兵部尚书的韦见素立即表示反对。但并没有换来皇帝的醒悟,李隆基认为,自己已经给安禄山太多了,安禄山是知恩图报和忠君爱国的,无有二心。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杨国忠决定铤而走险,他决定逼安禄山造反,以便在皇帝眼里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忠臣。同年三月,他派人除掉安禄山在京城的耳目和充当密探的吉温,又将安禄山在长安的私宅门客李超、安岱和李方三人捕杀。在长安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如实派人向安禄山做了汇报,安禄山怒不可遏。但他搞不清是皇帝的意图还是杨国忠的行为。于是他让心腹谋士严庄上表申辩,同时揭发杨国忠20多条罪状,目的是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态度。

李隆基很是为难,一个是自己的宠臣,一个是倚重的边臣。他犹豫半天,只好让京兆尹李岘充当了替罪羊。但是,这种走中庸之道的都是行不通的,这让安禄山大为不满,认为皇帝是偏袒杨国忠。事实上,具有狼子野心的安禄山的内心已彻底发生了转变,原先还想给皇帝点面子,但是他现在失去了信心。控制有范阳、平卢、河东三道的他决定以武力来达到目的,他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

随着土地的买卖和兼并日益猖獗,均田制也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历史学家杜佑曾说:“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作为大唐军事基础的府兵制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而府兵制最大特点就是无论粮饷、兵器都要自备。现在均田制已破坏,府兵无力承担兵役,不得不逃亡,这都为安禄山起兵反叛起到了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老百姓流离失所

天宝十四年(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经过精心筹划,认为举兵反唐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发动所辖兵马及北方的奚、契丹、室韦等军队共计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正式举兵反唐。为了激起人们义愤,他打着“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的口号,蒙骗所有将士为他充当马前卒。大唐帝国上空乌云密布,一场残酷而嗜血的战争即将开始!

安禄山在范阳城门阅兵时,李隆基还沉醉在华清宫内杨贵妃给他的温柔乡里,几天后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被证实后,李隆基居然不相信。高力士作为李隆基的贴身宦官,他提醒唐玄宗,安禄山早有反心,并请皇帝早点定夺。而很多群臣听到安禄山造反要打进长安时,都惊惶失措。杨国忠此时得意洋洋,因为他曾不厌其烦地对李隆基说安禄山必反。

当叛军攻克博陵(今河北定县)的消息传来,唐玄宗李隆基才下定决心,动用全国力量平叛。

唐朝名将郭子仪

他在长安和河北之间划分三个战区,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放在北路,同时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在中路形成屏障,又任命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同时命六皇子李琬遥领三军统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领大军东征,而将守卫洛阳的重任交给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封常清。

封常清是一员猛将,打仗颇有方略,他决定在洛阳重兵防守。随着时间的推移,叛军前进路上确实遇到了阻碍,洛阳像铜墙铁壁一样阻止住了叛军的东进的步伐。但朝廷在杨国忠等人的支持下,却连连派监军来督战,并令封常清出洛阳,主动找叛军作战,这就犯下了兵家大忌。此仗结果是,封常清大败,洛阳失守,封常清只得继续西退潼关,不久被杀。而高仙芝因为洛阳作战不利也被冤杀,封常清本来奉行持久战以消耗叛军的计划没有实现。

叛军的进攻速度惊人,他们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很多老百姓家破人亡。不久,整个河北失陷,但也激起了河北、河南民众的反抗,其中最有成效的当属河北常山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组织的反抗斗争。

天宝十四年(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平原郡的城门之南,大家推颜真卿为反抗叛军的盟主,这样河北就有了统一的指挥平叛系统。此时,郭子仪在山西也连战连捷。可是,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却因为常山失守,被安禄山杀害了!

颜真卿决心要让河北成为安禄山的坟墓!

唐朝名将李光弼

天宝十五年(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迫不及待地称帝,国号大燕。但他当时并没有放弃对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驻守的潼关进攻。后来,潼关的失守,完全是大唐内耗所致。除了唐玄宗的昏庸偏执和自以为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战有关外,也与杨国忠的弄权固位和排斥异己有关。当然,也与哥舒翰的公报私仇有关。

哥舒翰一面坚守潼关,以消耗叛军前进步伐,一面打击异己,他和安禄山势不两立,便利用李隆基除掉了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可是安思顺却是个好人,并非哥舒翰所说的,和安禄山一条心。

哥舒翰在潼关坚守的时间一长,杨国忠便进谗言,说哥舒翰拥兵自重,说哥舒翰想以战养战。李隆基听了深以为然,便不断催促哥舒翰出潼关。

天宝十五年(年)六月四日,极不情愿的哥舒翰只得出潼关找叛军作战。哥舒翰被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一步一步引起狭小的隘道,最后二十万大军几乎被全歼。哥舒翰被俘,在叛军引诱下投降。当然,一年后,叛军见他没有利用价值,便杀害了他。取得山西、河北大捷的郭子仪、李光弼闻听潼关失守,感到孤立无援,迅速退出战场,驻守太原坚守。虽然颜真卿在河北继续抵抗,但已成孤军。原来在河北战场取得的优势丧失殆尽。

更重要的是,潼关失守,京师长安门户洞开!而此时的大唐帝国及其元首李隆基却没有任何准备!

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

六月十二日夜,皇帝陛下、杨贵妃、太子李亨、及高力士等人在没有通知其他大臣的情况下仓皇出逃,他们决定前往蜀中避难。六月十四日,他们一行人来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

三军将士在两天来,一路上晓行夜宿,忍饥挨饿,早已疲惫不堪,他们怨声载道。如此窝囊的逃跑还不如战死来得痛快。大家在大臣陈玄礼的带动下群情激奋,大家一起去找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算账。杨国忠此时正和吐蕃使者说话,看到军士舞刀弄枪地杀过来,情知不好,立马骑马逃跑,被众人飞快赶上,乱刀砍死。大家看到杨国忠一死,但又担心其族妹杨贵妃撺掇唐玄宗杀掉他们,于是又一窝蜂来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房间。此时李隆基知道众怒难犯,在大家一致要处死杨玉环杨贵妃上不敢再坚持,但又舍不得爱妃死,因此很是两难。面对杨玉环的百态媚声的苦苦哀求,李隆基老泪纵横,大家一致进逼,李隆基只得让高力士用帛带将杨贵妃缢杀。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始终没有露面,但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李亨一手策划的一次兵变行动。要知道,李亨曾经遭受过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的排挤和打击。要不是李隆基定下不可动摇李亨储君的基调,李亨可能早已死于非命。而且之前李隆基曾让李亨监国,但被杨国忠阻拦。《资治通鉴》和《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旧唐书·韦见素传》均记载了这一事件。《旧唐书·杨贵妃传》说,“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李亨也彻底摆脱了长达十八年胆战心惊的生活。

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高力士用帛带缢死

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依然没有改变前往蜀中的决定,他留下太子李亨安抚百姓,自己带领禁军飞驰而去。李隆基这个决定,让处在危机中的大唐帝国开始重现生机。

李亨在儿子建宁王李倓的建议下,天宝十五年(年)七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到达朔方重镇灵武。十三日,李亨在灵武城南称帝,他就是唐肃宗。这对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大唐王朝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李亨即位,急需要志同道合的大臣和他一起完成平叛任务,他想到了李泌,原东宫属官。李泌于至德元年(年)八月,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李亨的身边,李泌后来成为了大唐帝国的中兴宰相。

李亨封豳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寀为敦煌王,责成他与朔方军将领仆固怀恩一起去回纥借兵。但是兵还没有接来,大臣房琯却急不可耐地与叛军展开了交战,结果仅存的六七万人马损失殆尽,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房琯嘴上口若悬河,实际才能很差。后世北宋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评价道:“房琯有高志虚名,而无实才。肃宗既疏之,而犹以为将帅,倚其能成克复之功,是不知其臣也。”

唐肃宗李亨画像

此时,由于颜真卿感到势单力孤,被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击败后,撤出河北,十月二十二日绕道投奔李亨。不久李亨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趁机在江陵叛乱。至德二年(年)二月十日,淮南节度使高适(唐代边塞诗人)、淮西节度使来瑱和江东节度使韦陟在安陆结盟誓师,共同讨伐李璘。李璘最终战败,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始终怀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诗人李白也同时被捕,后来遇到大赦才被放了出来。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天才的想象力形成了那排山倒海的文风气势,让世人为之惊叹,从而衬托出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的性格。终其一生,李白始终未能获得重用。他的那首《将进酒》让我们看到了他从未放弃希望的决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

至德二年(年)二月二十七日,前后经历了50天的艰苦卓绝的战斗,李光弼以劣势兵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加上郭子仪不失时机地收复河东,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妄图改变战局的计划最终成了泡影。唐军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至少和叛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我们再回头讲讲安禄山。安禄山自从占领洛阳当上皇帝后,似乎有些不思进取了。李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反攻。

由于日夜操劳加上精神紧张,安禄山换上了眼疾,后来双目逐渐失明了,不久背部又长了个痈疽,这让他的心情变为极为暴躁,动不动就要打人杀人,搞得其手下心情十分紧张。安禄山宠爱段氏,决定立段氏之子安庆恩威太子,可安庆恩却还是个襁褓中的小儿,这让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大为不满,安庆绪是安禄山手下重要的将领,立有诸多战功。由于宰相严庄、贴身太监李猪儿都受到过安禄山的鞭挞,于是安庆绪利用他们合谋,决定除掉安禄山,然后安庆绪上位。至德二年(年)正月初五之夜,安禄山被杀,安庆绪成为大燕的第二个皇帝。

李亨决定趁此机会收复长安和洛阳,双方不断发生战斗。其中睢阳保卫战极为壮烈。

唐朝名臣、宰相李泌

至德二年(年)二月十五日,安庆绪命令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尹子奇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兵少,张巡带领三千人救援,共同守卫睢阳城,可兵力也不足一万人。尹子奇攻势甚猛,张巡派部将南霁云向附近的临淮太守贺兰进明求救,但贺兰进明拒发援兵。十月十九日,睢阳城终于被攻破。但张巡等人却牵制住了大量的援兵,使得身在凤翔(今陕西宝鸡境内)的李亨压力大为缓解,安庆绪、史思明对张巡恨到了极点,他们将张巡、南霁云、许远等杀害。《新唐书》评价道:“大小数百战,虽历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郭子仪由于大意在清渠战败,使得敌人进攻睢阳。睢阳保卫战虽然以唐军失败告终,但由于张巡等人奋力抵抗,不仅粉碎了叛军南下江淮的计划,更让在凤翔的李亨松了口气,形势逐渐对唐军有利。

九月二十八日,李亨的另一儿子李俶(即李豫,后来的唐代宗)和郭子仪经过战斗攻下长安,长安再次回到了大唐的手中。他们没有在长安逗留太久,决定东进收复洛阳。十月十八日,唐军成功占领洛阳,安庆绪逃跑。此次借用回纥兵平叛,回纥兵大肆在洛阳打劫。后来回纥始终成为大唐帝国的劲敌,直到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最终被唐代宗李豫被平定

在此形势下,李亨决定迎回太上皇李隆基,自己重新回到太子位子上,遭到了李泌的反对。李泌说,在这种情况下太上皇能够回来,则认为这全是李亨的功劳,这对于太上皇不是一种讽刺吗?李亨恍然大悟。

李泌这时向李亨请辞,理由是遇陛下太早、宠臣太深、臣功太高、发迹太奇、任臣太重,李亨流泪劝阻。李泌坚决要走,并指出建宁王李倓是冤杀的,并要李亨保护好广平王李俶,以免出现当年李贤所作的《黄瓜台辞》里那样的局面,李亨忍泪答应。

至德二年(年)十月二十三日,太上皇李隆基回到长安,李亨跪见,两人唏嘘不已,并赏赐功臣。李隆基还正式将从传国玉玺交到李亨手中,至此李亨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唐军夺取洛阳后,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并四处招兵买马,军队威势日盛。此时,史思明镇守老巢范阳,将河北北部十三郡控制在自己手里,实力已经超过了安庆绪。但史思明自知,夹在唐朝廷和安庆绪朝廷之间,他难有胜算,于是他率军投降了唐朝。李亨大喜过望,对其加官进爵,唯独李光弼反对此事,建议除掉史思明,说史思明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李亨改变初衷,派宦官李思敬和乌承恩前往范阳宣慰,实际是要他们伺机拆除后掉史思明。

史思明人物像

可是他们的行动被史思明部下侦知,史思明怒火万丈,决定再次反叛唐朝廷。乾元元年(年)九月,李亨决定出兵攻打邺郡的安庆绪。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等为主攻部队,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泽璐节度使王思礼为辅助进攻。

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援救。结果由于唐军统一协调问题,战事很不顺利,各部只好暂缓进攻采取守势。经历过此事后,安庆绪夜郎自大,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问题,又开始和史思明内讧。史思明假意邀请安庆绪来其属地商讨对付唐军对策,安庆绪不知是计,结果被史思明所杀。乾元二年(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安氏家族彻底结束,史氏家族取而代之。

乾元二年(年)七月,唐军再次进行人事调整,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代替了郭子仪的职务,其他各部也有所调整。此时,史思明大举进攻河南,不久汴州失守,洛阳门户洞开。李光弼决定放弃洛阳,移军河阳,和叛军纠缠到底,史思明当即占领洛阳,却发现是座空城。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拉锯战,最终史思明战败,撤出洛阳,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唐军和叛军的力量对比。但是后来,唐军接连遭到邙山失利和被迫放弃河阳,原因是唐将仆固怀恩的固执和不听调度。

大唐帝国由盛转衰

上元二年(年)三月,叛军再次上演弑父弑君的场景。史思明宠爱小儿子史朝清,决定立史朝清为太子,这引起了怀王史朝义部下的不满。史朝义是为人谦恭、爱惜将士,和暴躁嗜杀的父亲史思明不同。史朝义部将骆悦和蔡文景劝史朝义先发制人除掉史思明,否则史朝义最终难逃性命,可是史朝义不忍。经过众人的多次反复陈说利害,史朝义方下定决心,派人在晚上刺杀了史思明。史朝义称帝,开始大开杀戒。史朝清和他的母亲及亲信,一个不留,全被史朝义杀害。经此一系列动作,叛军力量大为削弱,叛军夺取长安的愿望已遥不可及。

宝应元年(年)唐玄宗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同年,唐肃宗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李亨病死,时年52岁。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继续平叛,部署军力重新进攻叛军,攻势更加浩大而猛烈,叛军无踹气之机。宝应二年(年)春天,史朝义的将领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而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胜利到来时,所有的人心潮澎湃,欢歌载舞,皇帝李豫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当中,包括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的一个人。当听说史朝义自缢身亡,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时,他激动得手舞足蹈,满含热泪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就是千百年来被冠以“诗圣”的杜甫。

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安史之乱趁机坐大的各节度使乘势占领地盘,后来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藩镇之间不断混战,朝廷诏令经常被各节度使拿来做令箭和利用。而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也趁机坐大,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