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年)二月,唐中央政府接受了仆固怀恩的建议,分别任命在“安史之乱”中叛乱的史朝义降将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防御使,以招抚妥协的方式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此开启了地区割据,节度使军事力量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时代。
而在此后近两百年的藩镇割据中,又以魏博、成德、卢龙三大藩镇(河朔三镇)最为著名,其中魏博藩镇实力最强,号称“河朔腹心”。那么作为唐代藩镇割据的最强代表,魏博藩镇是怎样兴起的?它的衰落与败亡又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规律?
安史之乱后,投降的安史旧将成日后藩镇割据的主力始于安史之乱田氏魏博藩镇的割据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军节度使,是唐中央政府在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而魏博藩镇的强大和割据,始于安史之乱,以田承嗣做魏博节度使为标志。
田氏魏博
田承嗣,平州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人,家族世代都在卢龙军中担任军官,为卢龙军裨校。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安禄山叛乱失败4年多后,作为安禄山部将的田承嗣投靠史思明叛军,担任前锋,攻陷洛阳,伪授魏州刺史(今河北大名县)。
唐宝应元年(公元年),在唐中央政府官军和各地藩镇军队的接连打击下,史朝义(史思明之子)率领的叛军节节败退,自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已接近土崩瓦解。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年),为保存实力,田承嗣在莫州献城投降唐中央政府。田承嗣投降后,为迅速平定安史战乱,安抚安史降将,唐朝廷不得已以田承嗣为魏、博、德、沧、流五州督防御使,其他降将分别为节度使。之后不久,田承嗣被擢升为魏博节度使,田氏魏博的历史由此开始。
河朔强镇
田承嗣到任魏州节度使后,为巩固实力,积极扩充军队。一方面招募、培养自己的亲军卫队和牙兵,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中记载:“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老弱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又选其晓键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另一方面,以战友旧情笼络、收编幸存的安史旧将,将这些常于战阵,经过百战洗礼的老兵旧将收拢在魏博藩镇麾下,短时间迅速增强军事力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藩镇武装,对外号称“天雄军”。
在重整军事力量的同时,田承嗣还与受封的其他安史降将如昭义节度使薛篙、卢龙节度使李怀仙等人互相联姻,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盘根错节铁板一块的局面,并在境内设置文武官吏,赋税不上缴唐中央政府,形成近乎独立的王国。同时以魏博藩镇为首的割据势力,为确保家族势力和割据利益,相约“以土地传之子孙”,将唐朝廷任命的节度使一职变为私家世袭的爵位。
面对河北藩镇的强势割据和对抗,唐中央政府为避免引起更大的叛乱,不得不妥协姑息,这造成以魏博藩镇为代表的藩镇割据成为唐王朝其他地区藩镇争相效仿的对象,一时间河朔藩镇,魏博最强,田承嗣治下的魏博成为唐王朝藩镇割据的代名词。
魏博、成德、卢龙作为河北三大藩镇,被称为河朔三镇,其中以魏博实力最强盛极而衰田承嗣死后的魏博藩镇
作为魏博强镇的缔造者,田承嗣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位枭雄式的人物。在经过一系列的整军经武后,羽翼渐丰的田承嗣便不再满足于像其他藩镇一样仅是割据自保,而是逐渐向外扩张。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田承嗣先是以安史旧将的身份公开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营立祠堂,并颂扬他们为“四圣”。而恼怒的唐中央政府对他的行为没有丝毫的实质性办法,最后只能加赏其为同平章事的头衔,同时下嫁永乐公主给田承嗣的儿子,以换取田承嗣拆除祠堂的让步,勉强挽回朝廷些许颜面。
唐代宗大历大历十年(公元),在公开颂扬安史叛乱的首领后,田承嗣利用昭义军节度使薛崿部将裴志清作乱的机会,出兵占领相、卫、洺、贝四州。这次军事行动大大惹怒了唐中央政府,导致了唐官军与魏博藩镇两年多的拉锯战争,虽然最后官军并未实质性造成魏博藩镇军队的损失,但魏博跋扈,田承嗣枭雄之名已传播四海。
父死侄继下的衰落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年),令唐王朝头疼的枭雄田承嗣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遗命其侄田悦承袭其位,并命儿子辅佐。然而在父死子继的政治继承传统面前,这样的安排注定会带来魏博田氏家族的斗争与动荡。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年),在“二帝四王”事件后,田承嗣的儿子田绪利用魏博藩镇军民苦于与唐朝廷之间的战争,不满田悦统治的机会杀死田悦,自立为魏博留后。由于田绪在政变中屠戮甚多,除了田悦一家外,并连及其亲兄田纶及二弟等田氏骨肉,史称“自河北诸盗残害骨肉,无酷于绪者”,导致田氏统治下的魏博开始离心离德,上下铁板一块对抗中央的局面开始瓦解,而他的政变虽然在表面上没有改变魏博的政治格局,却是田氏魏博由盛转衰的起点。
唐宪宗时期对藩镇的征讨和打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唐王朝中央集权的中兴田绪之后的魏博局面
田绪在政变之后,为赢得唐中央政府对其正统地位的支持,选择归附朝廷,之后唐朝廷授予其为魏博节度使,同时为笼络这个河北最强藩镇,唐德宗更是以嘉诚公主下嫁田绪,魏博与朝廷之间依然是割据的局面。唐贞元十二年(公元),田绪以三十三岁的壮年暴卒,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田季安成为魏博节度使。
田季安统治魏博期间,由于其母为嘉诚公主,使得其早期魏博与唐中央王朝的关系较为缓和。然而在嘉诚公主去世后,失去约束和缓冲的田季安,在开创“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的制约下,魏博藩镇的实力不断削弱。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奏请朝廷要求承袭节度使之位,唐宪宗不许,而在这场看似与魏博藩镇无关的纷争中,田季安虽然没有公开站在叛乱的一方,但也主动介入纠纷,暗中作梗,离间唐朝廷与成德节度使之间的关系,这些造成唐中央政府与魏博的关系急转直下,田季安对魏博的统治不断削弱。
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年),田季安如其父一般壮年暴卒,田氏在魏博的统治立即陷入混乱中。田季安妻子元氏召集诸将想要册立田季安幼子田怀谏(时年十一岁)为魏博留后,但因元氏信用蒋士则(家僮),引起魏博三军将士对田绪、田季安统治积聚不满情绪的爆发,魏博将士转而拥立“以武艺信厚为众所服”的田兴为留后。
田兴掌权之后立刻宣布废弃魏博藩镇割据,拥戴唐中央政府投桃报李,赐其名为弘正,为唐宪宗平定淄青、成德、淮西立下大功,此后,唐朝廷将田弘正调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田氏统治魏博藩镇,割据地方的局面彻底结束。
田氏之后,魏博逐渐衰败,最终淹没在藩镇割据吞并的历史大潮中田氏之后,魏博藩镇式渐式微
田弘正之后,魏博藩镇权力几经更迭,至田弘正子田布作为魏博节度使被部将史宪诚逼死后,田氏魏博已不复存在。魏博作为唐中后期以来的强大藩镇,屡次陷入将主更迭变换的漩涡中,此后牙兵牙将势力崛起,魏博兵将甚至左右了节度使的任职,成为“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割据的最后形态。
直到唐天祐二年(公元年),魏博牙军李公佺作乱,节度使罗绍威向宣武节度使朱温求救。罗绍威在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三千余家,左右魏博政局的牙兵势力被彻底清除,而此后魏博元气大伤,逐渐衰弱,逐渐成为朱温治下的小藩镇,消失在唐末朱梁争霸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