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自从发明了酒,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便应运而生了。古代酒器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功能,除了用于存贮、温煮、饮用等功能之外,还有作为礼器的社会功能。
汉代是高度文明发展时期。农业的大幅度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酒的酿造及酒器的生产。宝应射阳湖镇是汉代广陵郡治所在,拥有悠久的汉文化。这里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曾出土过一件汉代酒器——青铜盉,飘散着千年以前的醇香。
盉,是古代盛酒器之一,是古人用于盛酒、温酒或用水来调和酒味浓淡的器具。盉的式样较多,一般是深脐圆口,前有流(即壶嘴),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汉青铜盉宝应博物馆藏
宝应博物馆馆藏的青铜盉高13.5cm,直径15.5cm,年出土于原天平乡前走马墩。圆扁腹,盖凸起,兽首形流,腹下三短兽蹄足。腹一侧有一方柄,便于执握。器物造型古朴典雅,美观实用。
盉起源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盛行于商周、战国。因造型奇特,在古代青铜器中较为突出。青铜盉作为一种礼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墓主大部分属于诸侯国国君或高级武将,足见其在青铜礼器中的重要地位。所以盉象征着权力,也代表着礼仪。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盉,从皿从禾,为调味之器”。“和”在古代有调味的意思,如成语“大羹不和”,便是说最上等的菜肴不需要加以佐味,只需品尝食材的本味。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图》说:“盉以调味,而著以至和之器,固其类也”,盉从早期调味的器皿,逐步演变成用水调节酒味浓淡的器具;“夫盉以调饮食以养人,所谓仁厚者是矣”,可见盉作为礼器的一种,透出了一种“仁”的精神。铜文化与酒文化一样源远流长,酿酒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酒具多样性地发展,而青铜的使用,为酒具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这尊铜盉酷似一呆萌的瑞鸟,憨态可掬。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艺术韵味,更包含着传统文化中“和”而“仁”的礼仪价值。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研究两汉时期政治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实物资料,是汉代青铜铸器中的佳品,向人们生动揭示了两汉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充分的体现出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宝应文博
作者/来源:宝应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