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城市发展,可在宝应县柳堡镇,95后小伙王雨森却毅然回到了家乡,他一头扎进了农田里,潜心播种自己的理想。
眼下,在田小麦快要灌浆,正处于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一架无人机,均匀地喷洒着农药,不到一刻钟,十几亩农田就轻松搞定了。操作无人机的,正是王雨森,他介绍,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最低是60亩到70亩一个小时,人工作业一个人每天只能打20亩地,无人机作业不仅效率高,成本也比人工划算多了,当地的种粮大户都争相预约,把喷药施肥的活儿承包给王雨森。
对王雨森来说,这不过是牛刀小试,他要运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让种植变得简单、高效,这一理想早在他上初中时就种下了。后来,王雨森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然而,他依旧对种田情有独钟。
年大学毕业后,王雨森备考扬州大学农学专业研究生,虽然没能如愿,但他少年时的梦想再度点燃。他一边自学种植知识,一边跟着父亲跨区域开展机插秧作业,从江西南昌到安徽郎溪,再到家乡宝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年下半年,王雨森在家乡承包了亩田,正式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从小麦旋播一体化作业到病虫草害无人机全程防治,再到水稻机插秧大面积育秧,他开始在广阔天地,大展身手。由于肯吃苦,采用了新技术、新品种,王雨森的农场年纯收益已达到30万元。在王雨森看来,这还算不了什么,他的目标是实现智慧农田改造,做出无人化的农场。
返乡创业以来,王雨森还向乡亲们普及新技术,在青年人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前不久,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来源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肖溢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