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阳县辖区内,分布着淮海、临海、新洋三个农场,这三个农场犹如美丽的明珠,镶嵌在*海之滨美丽的滩涂上。农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民生和谐。淮海农场又有着江苏农垦摇篮的美誉,先后孕育了临海农场、宝应湖农场、三河、弶港等农场,并在省委、省*府的直接领导下,调配原农建四师的部分指战员,以人才输出的形式,分赴新洋农场在内的全省有荒地资源的地(市)县,参加开荒建场,开创了江苏农垦历史上国营农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今天我们来说说*垦传统文化在射阳县的传承发展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农垦,认识农场,继而进一步促进垦地双方在文化建设上的融合和发展。
一、一支英雄的部队开赴*海之滨,生产待命,建设农场
陈毅得知农建四师取得第一战役胜利题字年3月,在我*积极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形势下,华东*区决定以苏北第五*分区(即盐城*分区)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华东警备第9旅,为守卫大城市作准备。当时的旅长温逢山(原*分区司令员)、副*委冯国柱(原*分区副*委)、参谋长袁洪辉、*治部主任江大愚。下辖25、26、27团,是苏北武装部队的骨干力量。这支部队为了保证渡江作战的胜利,担负着保卫京杭大运河南段的交通安全,保卫苏北首脑机关以及扬州、泰州、高邮、宝应、南通诸城之警备治安的任务。大*渡江以后,担负着启东、海门、崇明、如东等地的江海防务及策卫淞、沪剿匪肃特任务。
这支部队在盐阜地区就参加过*圩角、陈集、大温庄、石塘、泾口、吴桥、涟水城等战斗,他们经历过的战斗早已镌刻在盐阜抗战史的丰碑上,铸就了盐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年11月28日,华东警备第9旅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步兵第师,为赴朝作战作准备;年2月2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31个师发出了生产待命,建设农场的号召,年4月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农业建设第四师;4月22日凌晨,万名农建四师指战员挥师北上、千里行*,奔赴*海之滨、百里连营,拉开了建设农场的序幕。
农建四师的指战员在茫茫荒滩上克服的睡地床、咸水难牙的种种困难,以没有房子自己盖,没有水自己开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作风,进行屯垦戍边、生根立足和生产建设这“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当年,华东*区陈毅司令员赞誉农业建设第四师是“皇帝的气魄”(当家作主),“叫化子”的干法(艰苦奋斗),无数*垦战士,他们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为理想奋斗、为信仰献身,树立起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此,来自部队所形成的*垦传统这一红色文化也已融入盐城地域文化的血脉,成为盐城人民的共同记忆。
二、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已经成为江苏省*垦传统文化的红色教育基地
周边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垦陈列馆农建四师的*垦传统文化有着部队中流淌着的独特文化底蕴,无论是农建四师旧址、农建四师陈列馆、农建四师战士纪念碑、毛泽东命令碑文以及大院内部队首长亲自栽下的树木,还是老*垦们捐献的旧物,斑驳的文件、书报,或是*垦战士经历的千里行*、建设农场的纪实画面和日后按照英模人物原型制成的雕塑以及*垦战士身上由里而外焕发出的*垦传统文化,特别是现在在农场还健在的多名老*垦战士的现身说法,这些有形或是无形的记忆,都是一份不可多得了红色历史教育素材。
目前,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已经成为国家AA级红色旅游景区,是江苏省*员干部教育“实境课堂”,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射阳县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基地等。多年来,淮海农场在传承*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知识青年、各地移民和本土文化的有效融合,培植了与时俱进的淮海文化。目前,农场的“*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全员廉*文化、生态绿色文化”这“四张文化牌”蜚声江苏垦区内外,还应邀在全国农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自年陈列馆开馆以来,已经成为省市县内外*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红色基地。
三、积极利用各种平台设施宣传和传承*垦传统文化
学生从创业路上*垦传统文化墙边走过为提升人们对*垦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知能力,淮海农场自年起,对农建四师陈列馆开始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恢复了旧址上的办公区、会议室、生活工作设施等内容,增添了当年师部老门楼、工作体验区等情感寄托景观,布展了农垦四师转业后*垦文化在淮海的传承发展等内容。
为进一步发挥好*垦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农场在淮海公园里充实了*垦传统文化的浮雕墙;以农建四师师首长命名的曲桥、假山和江苏农垦精神的宣传平台;在淮海路灯杆上制作了面展示*垦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命名了一条体现*垦文化精神的创业路,并在创业路一侧约米的办公区围墙上,制作了72面展示*垦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出版了《一支英雄的部队》书籍,印刷了《摇篮》系列丛书,出版了含有农建四师历史史实的《淮海农场志》,在农场《淮海大地》报上推出了《铭记历史——讲述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故事》栏目,并将*垦传统文化精神内容制作在农场门户网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