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一发小玩伴在形容某人被打时,极喜欢说:“大骨朵小擂槌都打他身上了。”本人不解其意。骨朵是平日见惯的,但擂槌是何方神圣呢?
擂槌,研物用的槌子。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擂槌”原注:“俗谚云:‘杭州人一日吃三十丈木头。’以三十万家为率,大约每十家日吃擂槌一分,合而计之,则三十丈矣。”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少保吏笔对》:“他日古春又过学堂,见(于谦)梳成三角髻,又戏曰:‘三角如鼓架。’于又即对曰:‘一秃似擂槌。’”我估计,擂槌应该是与捣蒜的蒜杵相似,一种小巧的研磨工具。南方有一种擂茶,也是用擂槌把一系列配料研磨碎,然后冲茶喝――在电视上看到过,并未喝过。骨朵是一种古代兵器,后被民间借用,成了我们熟知的“骨朵”;擂槌如上所述,与骨朵相似但相对小些。于是乎,很好理解了,我那位发小玩伴口中所谓的“大骨朵小擂槌”,就是指雨点一样的大小不一拳头砸向某人。这也是博爱话中的一个形象说法,现在估计也没多少人用了。来源:乐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