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天走基层沙沟镇小螺蛳上岗水体减肥 [复制链接]

1#

春日里,位于沙沟镇水金村的古法捕钓十八帮基地,一片恬静自然的湿地风貌:连片的枯黄芦苇随风摇曳,开阔的水面清澈透亮。近看水体,只见河岸边、浅水处,分布着不少的螺蛳,它们或吸附于芦苇根部、或蜒爬于泥层之上。

十八帮基地总面积多亩,处于半封闭式状态。近年来,沙沟镇在严禁非法捕捞螺蛳的同时,每年还向基地投放螺蛳,发挥其净化水质的作用,这里的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标准。

3月中旬,兴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抽检了沙沟镇的潼河西桥、沙黄河严舍村、下官河沙沟段等主要河段的水质,抽检河段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Ⅲ类标准。近年来,水网密布的沙沟镇水质得到持续改善,这其中小螺蛳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螺蛳栖息于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以泥土中的有机营养物、腐殖质及水中浮游物、青苔等为食,能有效降解水体营养物,同时分泌促絮凝状物,使河水中的悬浮物絮凝,进而净化水质。潜在水底、并不起眼的小螺蛳,是如何进入沙沟“护水人”的眼中、并作为一种“净水器”而得到保护和利用的呢?

水是沙沟的命脉。地处五县交界处的沙沟,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兴化“五湖八荡”中,就有“两湖六荡”分布于沙沟,全镇水域面积达18万亩。水也是沙沟的灵魂。沙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最美渔村”、江苏省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水是该镇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元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因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养殖尾水排放等,沙沟镇的水体也患上了富营养化“病”,也就是水体太“肥”了。如何为河水“减肥”、改善和保护水质成为沙沟镇必须要做好的课题。

改善水质既要治理看得到的白色垃圾等水面漂浮物,也要保护和修复完整的水生物生态链。两个强烈的对比反差,让懂得“水性”的沙沟人看上了小螺蛳。一个是:当地有的养鱼户在鱼塘中投放螺蛳,用以滤食水中的饵料残渣及富营养物,鱼塘水体因此变清,不但尾水能够达标排放,而且降低了鱼病的发生。另一个是: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兴起,螺蛳需求量激增,一些人使用专业机械滥捕螺蛳,不但搅得河水浑浊不堪,水生物生态链也遭受破坏。而该镇斜沟村的实例,更是让他们看到了生态治水的功效和能量。前几年,斜沟村南大河的多亩水面被用来养珍珠,承包人为了“肥”水,经常偷偷向河里泼洒粪肥,开阔的大河因此变成“黑臭河”,污染了全村河道,村民对此怨声载道。取缔珍珠养殖后,该村在河里放养了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类,同时投放大量的螺蛳,“不投饵、不用药、不电捕”的生态养殖模式,构成一个纯自然的水体净化系统。当年,该村的水质由劣Ⅴ类水转化为Ⅲ类水。目前,全村的多亩水面每年的上交承包金达80万元。

现实使沙沟“护水人”认识到:水中的贝类生物是水生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自然净水系统中的“宝贝”。年,沙沟镇加大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首次将禁止捕捞螺蛳、蚬子、河蚌纳入其中,以保护水体生物的多样性。该镇落实河长监管责任,引导捕捞渔民“转行”,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去年,该镇就没收捕螺机械5台套、地笼多条。与此同时,沙沟镇通过收购鱼塘螺蛳等渠道,近两年每年向主要河道、水面投放大量的螺蛳。螺蛳的繁殖能力很强,增殖放流式的投放修复了前些年因滥捕而造成的“资源稀缺”,待水生态系统修复平衡后,也就无需再投放了。

潼河是一条与宝应县柳堡镇相连接的跨界河,在沙沟镇境内有3.61公里,近两年沙沟镇向这条河投放了螺蛳,潼河的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标准。年近70岁的水产养殖户卞鹤贵居住在潼河边已有几十年,见证了河水由清变“肥”再转清的变化过程。他说,现在潼河里的水有一种清甜的味道,平时几乎能当生活用水,这让他想起了多年以前河水的样子。

记者:李祝海

通讯员:姜洪义魏建明

原标题:《天天走基层|沙沟镇:小螺蛳“上岗”水体减“肥”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