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清.蒲松龄
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年方撒帐归家。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像
◎请吃半鲁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
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来到宰相家里,宴席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人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
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日:“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励志自勉
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而并非颜迈所写。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和典故之后的对应结果,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蒲松龄以此联激励自己,终于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大毕家的整师生涯,撤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来五老斗酒相会。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他饱含深情攫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纪念邮票
《蒲松龄篇》结语:蒲松龄曾先后参加了四次科举,却都未及第,但他并未因此而颓废,而是立志要完成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镇纸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以此自警自勉,终于著就《聊斋志异)。是科举的落第,磨砺了他的心志;是科举的落第,激起了他的斗志;是科举的落第,成就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