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纵棹春色,探访宝应第一园林 [复制链接]

1#
在咱们宝应,提到园林,如果是纵棹园排第二,那么恐怕也就没有排第一的了。不过,我也知道,这个看上去古老的园林名称大概也是新的叫法,之前在宝应人的口中,概莫“公园”之外,亦或“人民公园”。当然,很有意思,有不少人把它的名字叫错也确实时有发生,有的错的还大大咧咧,偶尔也有些怯生生的错,是的,你有没有把它叫做纵棹(zhuo,卓音)园了。更有甚者,也会叫做纵棹(cuo,绰音)园了。正确读音,纵棹(zhào)园!可记着喽!!!春天的纵棹园美啊!绿柳碧水,飞檐亭阁……而事实上,一年四季,这个园子都是美的,白天黑夜都是美的。宝应摄影家协会主席薛大师经常于流光溢彩的夜晚拍出醉意朦胧的纵棹夜色,几乎成为薛先生的标签式的取材了。我今天要说的是纵棹春色。清《康熙志》潘耒《纵棹园记》:侍读乔君石林,归白田,得隙地于城之东北隅,治以为园。园内外皆水也。水之潴者因以为陂,流者因以为渠,平者为潭,曲者为涧,激而奔者为泉,渟而演迤者为塘、为沼。看看,单以水为文章生出诸般景致。我们一群好友,也曾探讨纵棹之意,棹,划船的类似于桨、橹的工具。此应为代舟之意。纵,是动词。有说把棹放在一边不再划船,有再长风破浪积极生活之意;又有说纵棹为荡舟,寄情山水,离去庙堂之高,处之江湖之远。这二者归结为皆是官场退隐之意。这更好的对应了康熙年代园主人乔莱(侍读乔君石林)的人生经历。因为官场失意,却反而为宝应留下一座美丽的园林。——失之东南,收之桑榆了。水中植莲藕十余亩,芙蓉射干,罗生水际。反土为山,山上下杂莳松栝桐柳,梅多至二百余本,桂百本,桃李无数。

竹深荷净堂: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远处红亭,为“钓鱼台”有堂临水,曰“竹深荷净之堂”。有亭在水心,曰“洗耳”。有阁覆水,曰“翦淞”。有桥截水,曰“津逮”。不叠石,不种鱼,不多架屋,凡雕组藻绘之习皆去之,全乎天真,返乎太朴,有临眺之美具焉。

竹深荷净堂:佳人一枚

一句话,乔莱造园全乎天真返乎太朴,而有临眺之美具。如塘中荷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了。今天看来,纵棹园源自清乔莱,又异于当时。园中添了若干景致,如眼前的八宝亭。这可是咱们宝应的标识,然而真正的八宝亭非在此园中,有碑文记载。《重建八宝亭记》八宝亭始建于明嘉靖辛亥即公元一五五一年,距今已四百三十余载(以重建八宝亭立碑时间记,西元补注),原址在县南街中段,南临得宝河东傍真如庵。当时县令岳东升撰文记述,唐尼真如贡奉八宝及肃宗改元易县名安宜为宝应之事,并立碑建亭。后沧桑多变,陈迹湮没。清道光丁亥年即公元一八二七年高邮贡生孙应科于荒垣之下喜获原碑乃集资于原址重建。一九三三年邑人又捐资修缮。现因长年失修,墙廊圮倾,屋檐就颓(二字需考,西元注),时有塌卸之虞。为保护历史文物,县人民*府决定重建。鉴于原址狭窄无拓展余地且得宝河真如庵早无形迹。故迁至人民公园,参照原亭风貌重新建造并整集旧碑移置园中以供游人观赏使八宝佳话永传后世。时在公元一九八三年仲夏。以下是现县南街八宝亭旧址。一九八九年,西元读城镇初中三年级,中考前夕,春夏之交,与同学进园复习,有同学马二于假山处奔驰,不慎坠入池塘,浑身湿透,当场脱下外衣,如衬衫裤头挤水晾干方才整装完归。此处,假山风景。

此为当年往假山疾奔处

过三十余年,记忆犹新,恍如昨天。想想不禁哑然失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园里是大家留影拍照、恋人约会之处,公园门在东南,不是今天开放式。进入公园,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今天纵棹园大大方方置于城之中心,与时代风气相吻合,以前人民公园犹抱琵琶半遮面,庭院深深深几许也有幽奥之趣。若想到乔侍读之初造园林,又不知是何等风光了?

因为爱宝应,所以看的更深情!

记录宝应人文风景、历史现代……不一样的呈现,全新的视觉感受与文字表达。

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