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769864.html抗战时期苏北地区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研究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张*
抗战美术运动是是中国抗日救亡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辉煌的篇章。木刻运动是抗战美术运动的主要形式。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的木刻工作者不畏*治压力和生活困境,投身革命,以版画为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服务于广大农民与士兵,发挥着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木刻版画虽然分布地区不同,但无论是延安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艺术还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艺术,都在我国现代美术史和版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远离延安、地处苏北地区的新四*木刻版画艺术,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不失为华中抗日根据地上盛开的与延安木刻艺术遥相呼应的一朵战地奇葩。一、“皖南事变”后苏北新四*木刻版画艺术运动的兴起新四*中的木刻版画艺术是伴随着新四*成立初期战地服务团美术组的建立而诞生的。苏北地区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的兴起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建立及皖南事变后新四*在盐城重建*部后大批抗日文化志士来到苏北盐城有着密切关系。(图1)图1盐城新四*纪念塔年11月11日,刘少奇和赖传珠等同志在海安与陈毅、粟裕等同志会晤,研究筹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并指定由丘东平、刘保罗、陈岛、莫朴、孟波等五人在盐城石头街五号成立筹备委员会,丘东平为筹委会主任。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丘东平和筹委会成员为学校校址、办学方针、学科设置、招生名额以及师资和干部配备等问题多次和华中局的领导等商讨,并最终确立学校设在盐城贫儿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学制六个月,确定第一期招生四百人。接着又在《江淮日报》等报刊上刊登招生启事、印发招生简章,在盐城、东台、海安、阜宁等地设报名点。年1月,国民*当局发动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部后,盐城迅速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地的*治、*事、经济、文化中心。年2月8日举行了华中鲁艺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刘少奇同志兼任院长,丘东平、何士德、陈岛、孟波、莫朴、刘保罗等六人组成院务委员会负责学院的日常行*、教学工作的领导。学院除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外,还增设了一个普通班,成立一个少年队、一个实验剧团和一个合唱队,创办了院刊。学员包括上海、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的知识青年和重庆、桂林、广东、福建等地的知识分子和南洋归来的华侨,人数高达四百人左右,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美术系开设素描、速写、木刻、宣传画和技法理论等课程,还专门设有木刻专业,木刻版画成为新四*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苏北盐城也逐渐发展成为华中新四*木刻艺术的中心。[1]值得一提的是华中鲁艺从年11月开始筹办,年2月28日开学,年12月下旬*、师鲁工团宣告解散,改编为两个鲁迅艺术工作团,直属*部和三师的体制,虽然仅存在两年的时间,但可以说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创建,是光辉艰苦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虽然微小然而却具有光辉的组成部分。[2]就木刻艺术而言,当时在苏北地区工作过的赖少其、许幸之、莫朴、芦芒(鲁莽)、涂克、庄五洲、杨涵、铁婴、吴耘、高斯等人是苏北地区新四*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主力。生于年的许幸之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年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曾被邀请在华中鲁艺给各系教员补习《艺术的起源及原始艺术》、《艺术概论》等课程。[3]莫朴是江苏南京人,在抗战期间担任《抗敌报》美编,参与了华中鲁艺的筹建,后担任美术系主任,年4月兼任在盐城成立的苏北木刻工作者协会会长。他不但负责美术教学工作,还组织出版《木刻选集》、《木刻漫画选》等书籍为各地木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芦芒在“皖南事变”后到达盐城,先后任华中*区*治部《江淮日报》美术编辑、新四*第三师*治部文艺股长兼鲁艺工作团美术教员、《江淮画报》社总编辑等职,其在当时《江淮日报》、《盐阜大众报》、《江淮画报》、《先锋杂志》上发表有大量木刻作品。赖少其同志年2月来到苏北盐城后,担任《苏中报》副刊编辑,积极采用木刻作品作为当时报刊插图,并于年倡导组织“苏中木刻同志会”,自己动手编写《第一张木刻》小册子解决当时木刻教材缺乏问题,有力推动了苏北地区的木刻艺术创作的发展,为当时新四*木刻版画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涂克年参加新四*,曾任苏北指挥部*治部和宣传部的文艺科科长,并担任《苏中画报》社社长、《江淮画报》社社长等职,他年到苏北画了大量速写,办不定期画展“老百姓”,创作发表了《苏北的春耕》、《收割》等大量苏北乡村题材的木刻作品。[4]二、苏北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的应用领域苏北新四*木刻艺术主要运用在宣传单、报刊插图、连环画、书籍装帧、货币图案等方面。宣传单主要用于对民众进行抗日主张的宣传及对敌的策反宣传,这部分的印刷量比较大,而木刻版画印刷具有制版简易、印刷设施及场地限制性小的优点,因而非常适合战时使用。正如鲁迅所言:“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5]当时的书籍封面上几乎都刻有木刻插图,成为当时苏北新四*书籍出版的一大特色。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当时苏北江淮银行、盐阜银行发行的纸币都采用木刻制版。在当时的各级*报、机构报刊及新四*各师的机关报刊如《江淮日报》、《盐阜报》、《盐阜大众》、《苏北画报》、《先锋杂志》、《苏中报》、《苏中画报》、《抗敌生活》《儿童生活》上,(图2、3)木刻插图的需求量非常大。图2刊登木刻作品的抗战时期报纸(盐城市新四*纪念馆馆藏)图年杂志封面木刻插图(盐城市新四*纪念馆馆藏)例如年木刻家芦芒同志在盐城时,每天都要为当时的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刻一幅木刻作品;新四*第三师*治部主办的机关刊物《先锋杂志》年9月盐城阜宁创刊后,芦芒同志为该刊物创作了大量的木刻封面插图,如芦芒同志著名的反映新四*战士学习生活的木刻作品《学习、学习、再学习》(图4)和反映新四*从事生产生活的《生产时节》就是分别作为年第6期和年第18期《先锋杂志》的封面插图而创作的。图4学习、学习、再学习卢芒三、苏北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的题材与内容从当时苏北地区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的题材与内容来看,苏北地区的新四*木刻版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抗战时代特征与苏北农村乡土气息,其题材主要包括*事、乡村、实用美术等方面。1、*事题材。其内容主要包括参*、练兵、行*、战斗、劝降宣传、支援前线、部队学习、*民情感等。如铁婴年底创作的《渡过艰难走向胜利!》表现的就是新四*行*途中艰难前行的情形。吴耘年木刻作品《百日练兵》表现的是苏北新四*开展大练兵的场景(图5)。
图5百日练兵吴耘
杨涵的《沙沟战斗(登陆战)》表现的是新四*攻打兴化、高邮、宝应交界处沙沟等地的战斗场面(图6)。
图6沙沟战斗登陆战杨涵
卢芒年的木刻作品《激战》(图7)表现的是战场上新四*战士们在炮火掩护下与敌人激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场景。
图7激战卢芒
其同年木刻作品《送子参*》(图8)表现的是一位稍显佝偻的勤劳朴实的苏北老农正兴高采烈地送他的儿子去参加新四*的事情。
图8送子参*卢芒
老农左手指着前方,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他的儿子背着步枪,腰板挺直地走在老农前面,正用刚毅的眼神注视着前方,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莫朴木刻作品《我们活跃在苏北》(图9)表现的是新四*士兵深入苏北盐城西区乡村水田田头,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的场景。
图9我们活跃在苏北莫朴
沈柔坚的木刻版画《坚持原地斗争》(图10),用主体人物构图,刻绘出两个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员正在商量如何坚持原地斗争的情形,表现出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地方武装对新四*抗日战争的支持与紧密配合。
图10坚持原地斗争沈柔坚
这一时期另外还有大量的木刻作品,如卢芒的《向敌人腹背进*》(图11)、吴耘的《保卫解放区》(图12)等都是这时期*事题材的木刻作品。
图11向敌人腹背进*卢芒
图12保卫解放区吴耘
2、乡村题材。反映乡村题材的苏北新四*木刻版画数量较多,这一时期工作、生活在苏北的新四*木刻工作者几乎都刻制过苏北乡村题材的木刻版画作品。其内容主要包括苏北乡村百姓的各类生产、生活及乡村风光。如芦芒的木刻作品《帮助老百姓收割》表现了新四*帮助驻地农民收割的乡村劳动场景(图13)。
图13帮助老百姓收割卢芒
高斯的木刻作品《烧盐》(图14)表现的是苏北沿海盐民在烧盐房里的三座盐灶前煮盐的生产场景,作品中一人坐在盐灶前用海滨芦苇烧火,一人站在盐灶边用搅拌工具搅拌铁镬里的盐水,另有一人蹲在盐灶旁煮好的盐堆边,在整理煮好的海盐。整个作品既表现出了作者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与木刻表现力,也真实地反映了苏北盐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沈柔坚的木刻作品《田间》,描写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田野的情景:远处几个勤劳质朴的庄稼汉正在辛勤劳作,中间视觉中心处,一位新四*战士席地而坐和放牧人亲切交谈,位于近处的底部是几头牲畜在悠闲地吃草,整个画面表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娴静而恬适的生产生活,画面中生活场景、道具的设计和安排概括而生动,艺术主体和局部细节有机而趋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图14烧盐高斯
[7]丁达明的木刻版画《生产》(图15)很巧妙地运用木材的横断面作版,取其自然形态的不规则椭圆形作画面,以自然朴实的刀法,描绘了苏北人民为支援新四*抗战及保卫根据地胜利果实,积极开展生产活动的情形。[8]这一时期杨涵同志的很多木刻作品如《晒盐》、《舂米》、《罱泥》、《割草去》、《车水》、《牛车棚》等是作者取自苏北盐城东台海滨的盐民生活与靠近盐城的江苏宝应大新舍及鲁家大桥的农村风光。
图15生产丁达明
3、实用美术方面。新四*的木刻艺术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为实用美术作品,如报头、插花、花边、广告宣传单、贺年片、新四*臂章、邮票、钱币等等。由于制版条件的限制,苏北新四*发行的报纸、杂志、广告宣传单等印刷品中的刊名、大号文字基本都是木刻制版印刷的。杨涵、涂克、丁达明等人都设计过报头、报纸插花等图案(图16)。
图16报头与插花设计杨涵
新四*在苏北盐城重建*部初期所佩戴的有“抗敌”两字和一个持枪的新四*战士臂章是马达同志用木刻制版印刷的(图17)。图17新四*战士早期臂章年新四*在苏北盐阜区建立盐阜银行,当时的注有“盐阜银行”钱币图案就是木刻家沈柔坚、芦芒设计的(图18、图19)。刻制钞票图案的木版,需用梨木、枣木、*杨木等坚硬的优质木材的横断面刻成,为了求得底版花纹一致,不被假冒,每一条线纹都力求准确,粗细一致,印刷次数多了以后,有些纹理须进一步刻制清晰。这些精美的钱币体现了木刻家们极高的木刻水准。新四*中钞票的发行,弥补了新四*财*上的不足,扩大了商品流通,有效地扶持了生产,为抗击日*和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证。
图18盐阜银行抗币沈柔坚
图19盐阜银行抗币卢芒
四、苏北新四*木刻版画艺术特色抗战时期苏北新四*的木刻运动,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面对敌人重重封锁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当时新四*中木刻艺术运动中心地处偏僻的苏北地区、远离延安且与延安之间隔着敌人的重重封锁,又远离当时的文化中心城市,因此苏北新四*中的木刻艺术既具有当时抗日根据地木刻艺术的一般特征及当时鲁迅先生倡导的民族特色、又具有自身发展的艺术特色。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一)地域性特色:苏北新四*木刻中战争环境、生产、生活环境都是处于平原为主的苏北。作品中的建筑、桥梁、村庄及地理环境具有苏北沿海及江淮地区特色。沿海盐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耕种、秋收与乡村自然风光在苏北新四*木刻作品中都有较多的表现,画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二)民族性特色:新四*中一些来自上海等大城市木刻工作者如沈柔坚、赖少其等人,美术创作都受到过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在木刻作品中时常体现出民族特色。在苏北乡村,新四*木刻艺术中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是与当地的民俗联系在一起的。当时在盐城阜宁、淮阴、涟水等地农村每逢春节都要在牛栏里贴一套或几套“牛印”,贴在牲畜槽头,祝愿六畜兴旺。这种“牛印”是七寸长、四寸宽的砖头大小的横幅水印木刻画,印在各种颜色的纸上,每套数张。新四*的木刻工作者们发现后,在年春节曾刻印了多幅的新“牛印”,分赠给附近农民,其内容已经加入了与抗战、生产相关的内容,受到农民们的欢迎。[9]莫朴、芦芒等同志都刻制过新“牛印”。(三)纪实性特征: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它对于客观和历史真实的反映。新四*的木刻艺术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性,但它并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而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体现了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