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图
本溪庙后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民族”分布
燕长城遗存
秦统一六国后,其疆域在朝鲜半岛又向南延伸,接近了大同江江口。秦汉之际,中原战乱,大量中原人口迁往东北和朝鲜半岛。
此时,古朝鲜箕氏后世,被由今北京地区流入的燕人卫满所代替。不久,卫满的后世因阻塞邻近民族“上书见天子”,被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世纪末出兵剿灭,并设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直接管辖。
过后几十年,临屯、真番两郡并入乐浪、玄菟之中,玄菟郡也从朝鲜半岛东北部初设之地向内迁移。设置在平壤的乐浪郡一直持续到4世纪初,后迁徙回辽东郡内的玄菟郡和原辽东郡,一直持续到5世纪初。
乐浪、玄菟二郡示意图
统一的版图,长时期的郡县统治,为中原人口及中原文化向东北及朝鲜半岛的迁入和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汉代末年至魏晋时期,由于中原再次进入战乱,又有大量人口流向辽东和平壤。考古工作者们在辽东和平壤两地区,发现了大量汉末与魏晋时期的城址和墓葬。
3)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的北方王朝辽金时期
唐朝灭亡后,中原战乱,契丹崛起,建立辽朝,其疆域南到北京和山西北部。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契丹内地,被编入州县,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照顾迁来汉人的乡土情感,所建州县多用汉地原来的州县旧名。
《辽史·百官志》载,由于辽境内汉人的增多,辽朝的官制实行北面官和南面官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以契丹皇室贵族为主体,以本民族风俗制度,掌管契丹**大权;南面官以中原风俗制度管理汉人,其官吏也主要以归降的汉人承担。学者统计,《辽史》列传之传主为汉人者58人,占全部列传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很快灭辽侵宋,其疆域越过*河到达淮河北岸。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仅大批女真人迁至中原地区,大批中原人口被迁到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等东北地区,以充实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据有关文献记载,年金第二次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掠男女不下二十万。
金朝疆域
4)“闯关东”
17世纪以后,女真与明战争不断,明*败退,原有汉族居民大部内迁。清兵入关后,满族上下也大量随入,东北地区一派荒凉破败。
清初曾颁布*令,鼓励关内汉人来东北垦荒种地。但“好景不长”,清*府为了维护本民族的风俗和利益,推行封禁*策——修筑柳条边墙,严禁中原流民出关。但由于中原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流民外流未能阻断。
“闯关东”的关内人民
扶余国的大致范围
沃沮的大致活动范围
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与黑龙江省考古队共同发掘了黑龙江省东宁团结遗址,被确认为北沃沮遗存。碳14测定,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65±85年。
团结遗址
与该文化属于同一性质的,还有东宁大城子遗址、珲春一松亭遗址、汪清县新安闾遗址上层和分布于俄罗斯滨海南部、构成“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的众多遗址,以及朝鲜咸镜北道的罗津草岛遗址、会宁五洞遗址、茂山虎谷洞遗址等。
沃沮主要分布地区,涵盖了图们江流域、绥芬河流域,穆棱河上游,以及这一带东侧的沿海地区,其北边不越过兴凯湖,南边至朝鲜咸镜北道中部。公元前2世纪末,汉灭卫满古朝鲜设四郡,其中玄菟郡初设之地,学术界多认为是在咸镜南道咸兴一带。
汉代北沃沮族小四方山城部分出土遗物
东獩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皆直接称獩。为了与原活动于松嫩平原的獩相区别,故学术界多称之东獩。《后汉书·减传》记:“獩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接乐浪。”
东獩的大致活动范围
学术界多认为,獩在朝鲜江原道一带。汉四郡之一的临屯郡(前一前82)和四郡之前曾设的苍海郡(前一前),皆在此地。
沃沮和东獩的居民同属獩族,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沃沮和东獩开始皆属卫氏朝鲜,汉设四郡分属玄菟郡和临屯郡。公元前82年,四郡调整,又同归属乐浪郡东部都尉,东汉初年都尉撤销,又封各族“渠帅”为侯。因其地小势弱,东汉末年皆归属高句丽。
长白山
全盛时期的高句丽疆域
朱蒙雕像
早期的高句丽疆域
高句丽与新罗、百济
在长期的对外发展及战争过程中,高句丽的人口构成,在原有当地高句丽人和从北边迁来的夫余人的基础上,又陆续有沃沮、东獩、古朝鲜遗民和部分汉人等加入,其中大部分逐渐融合为一体。
6世纪末,隋王朝统一南方,国力大增。而在这时,高句丽王却率骑兵“寇辽西”,于是又引发了隋唐两代与高句丽之间长期的战争。年,唐兵渡过辽水,收回被高句丽占据了年的辽东。之后又经20多年,至年,唐兵攻克平壤,在历史上持续了年之久的高句丽*权灭亡。
拓展阅读:“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
壁画中的高句丽骑兵
肃慎先民使用的石箭
黑龙江友谊县挹娄文化风情园。
《后汉书》记载与《三国志》相同,《晋书·肃慎氏传》记“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指出了挹娄与长白山的关系,其他与《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也相同。
《魏书·勿吉传》的记载则进一步明确。“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其活动中心是在长白山之北的松花江主流流域。
关于挹娄和勿吉的考古遗存,“主要在分布小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中游和下游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境内”,年代为两汉时期。
挹娄人生活场景
靺鞨七部的活动范围(via:地缘谷)
年高句丽灭亡后,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或入唐,或奔散,入唐者多集中于唐营州即今辽宁朝阳地区。
30年后,契丹人反唐并杀死营州都督,迁居营州的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在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的率领下乘机东奔,途中击败唐朝追兵,遂“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自号震国王。学术界多认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位于牡丹江上游的吉林省敦化境内。
大祚荣(?―),本名祚荣,无姓,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国建立者(—在位)
之后不久,“(唐)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讶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宝应元年()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并迅速发展起来,被誉为“海东盛国”。
历史记载,其疆域“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王城经几次迁徙后,长期定于镜泊湖畔的上京城。全盛时期的渤海国,囊括了我国吉林省的绝大部分,黑龙江省的东半部、辽宁省的东北部和朝鲜的东北部以及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
渤海国疆域
黑水靺鞨的活动区域(via:地缘谷)
由于渤海灭亡及大量人口西迁和南迁,黑水靺鞨趁机向南发展,形成数部。辽王朝将其迁移到今辽阳之南,编入辽户籍。学界认为,凡分布于第二松花江以南、受契丹影响较大而社会发展较快者,皆可称为“熟女真”,北边的诸部则是“生女真”,皆直接或间接地受辽王朝的统治和奴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步发展强大起来。年,完颜阿骨打举兵誓师反辽,第三年()即皇帝位,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年灭辽,年灭北宋。
推荐阅读:金国百年兴亡史: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完颜阿骨打
进入元朝,东北地区的原契丹、奚、渤海等族逐渐融入汉、蒙古等族之中,东北地区南部的女真人,也基本融入汉族等其他民族之中。不过,居住在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女真人,仍保持着原来的族称和生活习俗。
明朝时期,东北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野人女真部长期居住在原地,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则由东西两侧向南迁移。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相继统一建州诸部,吞并海西女真。
明初女真的分布
年,努尔哈赤于今辽宁省新宾建后金,向明王朝开始大举进攻,年迁都今沈阳。年皇太极继位,继续向周边用兵,统一了东北大部,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年改国号为清,年清兵入关,逐步统一全国。在此过程中,本族人大量从东北进入关内。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年满洲改称满族。
四、东胡族系
东胡和匈奴一样,先秦时期已见于历史,长期活动于我国北方辽阔草原地区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东胡“在匈奴东,故云东胡”。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学射,燕将秦开北却东胡,皆是指其而言。
辽宁博物馆东胡曲刃剑短茎剑
乌桓的活动范围
汉魏之际,生活在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势力,趁中原战乱,掠夺大量幽州人口,并加入曹操与袁氏的对决战争。3世纪初,曹操远途奔袭,大破乌桓,迁其20余万人口于内地,留在原地者则融入鲜卑。
2)东部鲜卑
鲜卑和乌桓一样,同为东胡后裔。西汉初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逃窜辽东塞外,“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活动地区在乌桓之北。直到东汉初年,鲜卑才与中原来往。
壁画中的鲜卑人
北魏与南齐
在这一过程中,鲜卑与匈奴、鲜卑各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始终不断,之后大部并入北魏,最终陆续融人汉族。宇文氏在北魏灭亡后,还曾建立了北周*权,而在并入慕容部之时,还有一部分北逃松漠之间,形成契丹和奚两个新的民族。
3)契丹和奚
奚,北朝称库莫奚,隋唐称奚,《魏书》为契丹和库莫奚立传,活动区域位于西辽河流域,皆以游牧为生。两族之间及其与中原*权和周邻其他民族,既相互联系,又不时发生纠纷。
全盛时期的唐朝
唐初,于契丹所在设松漠都督府,于奚所在设饶乐都督府。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叛唐,杀死唐营州都督,促使了渤海*权的建立。伴随着中原战乱,契丹发展壮大,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年正式建立*权,国号“契丹”,后改称辽。
耶律阿保机
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公元年,(北魏)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开始明确纪年,并于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作为其都城。年,穆皇帝被晋封为代王。年,拓跋珪继位,改称魏王,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隋朝时期的室韦
疆域庞大的蒙古诸汗国
王冰冰与查干湖胖头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