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安夜快乐博爱与偏爱 [复制链接]

1#

今夜是平安夜,我喜欢充满温馨祝福、洋溢着浓浓爱意的圣诞之夜,白色的雪景,预示着丰年吉兆。悠扬的圣诞歌曲,像春风拂过原野,带来万紫千红的希望。更喜欢爱的宣扬,博爱的胸怀。

有人怀疑基督教的博爱是一种虚伪,我不这么认为。所谓虚伪是说一套,做一套,名不副实。基督教是这样吗?不是的。从中国的近代史看,许多近现代的大学、中学、医院,都是当年的传教士们以及他们背后的教会出人、出资建立起来的,医院的标志“红十字”就是基督教的代表。即使文革闹的最厉害的时候,北京的东交民巷都被改名“反帝路”,那医院的红十字也没被摘除。而当年的教会学校、医院虽然解放后纷纷改名,最多的医院,但必须承认,这些学校、医院,让中国人受惠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些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锋,做了很多坏事。我认为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事实,但不能怪罪到传教士身上,因为这些国家都是*教分离的,传教士只是传教,他与伊*兰教不同,后者是一手拿剑,一手拿经,征服之地,都得信教。而传教士都是孤身一人,凭着信仰深入穷乡僻壤,传递上帝的福音,但你信不信,还是由着个人。我看了很多历史书,旧社会的贫穷、落后以及与之相伴的罪恶触目惊心、比比皆是,但真没看到有什么罪恶是传教士造成的。这些人在传教过程中,因为文化不同,产生误解,发生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但大多数都是传教士吃亏,被杀的、被抢的,数不胜数。历史上有名的教案如南昌教案、成都教案、天津教案,都是当地百姓杀掉传教士、修女,到了年的庚子事变,义和团杀洋人杀的最多的也是教会里的人,使馆里的洋人因为有枪,打不进去。若打进去了,里面的洋人肯定无噍类矣。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看看当今世上几大宗教:****,各位看官可以自己比较一下,假如你想入教——信仰自由,你会选择哪门教?好像当今世上最大的教就是基督教,这世上文明、富裕排在前十位的也多半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如果有人反问我:“你信什么教?”那我要说:“我不信教,但我信奉儒学。”因为我是中国人,又自诩读书人。如今网上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不对的。儒学、传统文化也是信仰,而且上层讲文化,底层讲宗教,因为宗教在底层更容易推广,因神设教,都是为了劝人行善的。

但我信儒学,并不排斥外来的先进思想。比如基督的博爱就很好,而儒学在这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只因儒学讲偏爱,不讲博爱。这种后果,正应了当今很多道德沦丧的社会弊端,比如老人摔倒了,无人敢扶,人心冷漠。有人说都怪当年南京法官判案,将好心扶人的人判成撞倒老人的肇事者,“不是你撞到的为什么扶?”从此寒了热心肠的人,都怕被人讹诈。固然,这里面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疏思想,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肯定上去扶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则不管这种闲事。

孔子的仁爱思想,建立于亲人之间天然的人伦关系之上。比如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亲亲、爱人。”孔子认为,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然后再将此爱推广出去,直到其他人。也就是说爱是有差等的。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别人呢?所以在具体实施上,亲戚之间也是分差等的。比如儒家最重视的葬礼,不同的亲戚上门吊唁时,会穿不同的服装,一共有五等。所以我们会说:“不出五服”的亲戚,过了这五服,那就不算亲戚了,你与这家人就没有什么休戚关系了,也用不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

把人际关系搞得这么清楚、明确,有必要吗?当然有啊,假如某人犯了大罪,皇帝盛怒之下,要诛其九族,那么这“不出五服”的亲戚,按照现在网上的说法,估计要吓尿了。而出了五服的人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当然喽,假如某人升了大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别人除了羡慕,也没什么好啰嗦的了。

如此只重家族、只偏爱亲族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再比如,网上时常报导,美国夫妇常来中国收养孤残儿童,尽管自己已经有了孩子,仍然不远万里,花费精力、财力收养身有残疾的孤儿,他们图的什么?若没有基督博爱的精神,肯定做不出这样的善举。反观国人,有这样的善举吗?中国人也有许多善良的人,但做不到这点,原因就是缺少博爱的精神,骨子里更多的还是偏爱的因子。从历史上,中国人收养孩子,也是按照亲疏顺序来的。比如某家没有儿子,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精神,一定要过继一个,那么首先就要在叔伯兄弟中选择侄辈子弟,如果没有,才能再推至其他近亲,以免“肥水不落外人田。”如果夫妻按照自己的喜爱,选择了外人,那么一旦当家人不幸离世,那么族中的族长就有权将孤儿寡母赶出家门,没收他们的财产,还要骂他是野种。关于这种情形,我们看小说《儒林外史》以及老舍的《牛天赐》,都有生动细致的描述。

这种思想融入骨血里,所以中国人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冷漠,没有公德心,也不是无中生有的。

中国几千年都是家天下的皇权体制,都是一家一姓的国家,跟老百姓没关系,所以国家意识淡薄。清朝推翻以后,建立共和体制,孙中山先生开始提倡天下为公、平等博爱的思想,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才逐渐增强。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博爱的思想呢?有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很大的一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就提倡“兼爱”。这‘兼’字带有全面、全部的意思,比如成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收并蓄”等。兼爱就是博爱。墨子比基督还早几百年呐。因为兼爱,而儒家讲偏爱,因此学术的不同,引发儒家对墨家的攻击,其中就以孟子最为尖刻,他攻击墨子“无君无父。”虽然我喜欢孟子,但在这点上,我觉得孟子做的确实有点“苛峻”了,人家讲兼爱,怎么就扯到“无君无父”了?逻辑不通啊,爱天下人与爱自己的父母并不矛盾啊。而且无父也就罢了,怎么又扯到无君了?这岂不是上纲上线吗?挑拨墨家与君主的关系,难怪后来墨家日渐衰落,原来是得不到君主的支持。不过说老实话,墨家的主张,讲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确实不讨统治者的喜欢。中国古代是父权社会,统治者也喜欢将父亲与君主等同起来。过去家中供的牌位,上面写的都是:“天地君亲师。”可见君仅次于天地,而排在父母的前面。强调对父母孝顺,自然也要对君主孝顺。现代社会执*者自称公仆,但将国家与祖国等同起来。比喻祖国母亲,也是将国家与母亲等同起来。

但就此说偏爱不好也不对。应该将博爱与偏爱兼收并蓄,形成一种互补关系。首先要爱自己、爱家人,如果自己都搞不好,怎么去爱别人?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我们自己。”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勒紧裤带,去支援第三世界人民,但除了养出一些白眼狼外,实在自己也没得到解放。因此,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人富裕了,再去照顾好别人,将博爱发扬到全世界,这才是最稳定、最扎实的博爱之路。

总之,只要是爱,不管偏爱还是博爱,都是好的。偏爱也是发展到博爱的必由之路。让世界充满爱!

祝平安夜平安快乐!我爱充满爱意的圣诞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