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统计地图换个视角看世界 http://www.dengkenlq.com/wlwzt/5945.html我们大孟州隶属于焦作,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孟州的口音和周边的济源以及同样隶属于焦作的沁阳、温县、博爱等地区方言差异非常大,而他们的口音却又相对接近。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编在河南其他地方的朋友经常说焦作话难懂,主要原因是因为焦作话并不是河南中原官话,而是山西晋语。若要细分的话,焦作话属于晋语中邯新片,焦作地区单单我们孟州市,由于历史原因,孟州方言为中原官话洛嵩片。
现在懂了吧!
孟州周边都是山西晋语!
大孟州则是中原官话!
↑↑↑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北方主要有两大方言:官话和晋语
↑↑↑来到北方,上图可以看出河南大部分都是绿色的中原官话区域,在河南西北部,以*河为界,*河以北、太行山南麓则是橙色的山西晋语的区域。
↑↑↑图片放大来看,*河以北的河南西北部区域都是晋语的势力范围,单单我们孟州(圆圈所示位置)被绿色的中原官话覆盖,孤零零的独自待在*河以北地区。
那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同属于焦作,同在*河北岸,单单孟州人使用的是中原官话呢?除了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之外,主要受:
历史、文化、*区、经济等的影响!
从孟州的历史建置沿革来看,在西汉、唐、元、明、清几代,孟州周边区域的历史行*地理多以*河为界。因此,我们孟州市今日所辖地域也就多属于*河以北的*区,例如西汉的河内郡、元代的怀庆路、明清的怀庆府。但是唐朝是个例外,初唐至唐宋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孟州被划归河南府都畿道,武则天时期更是属于神都洛阳,与怀州分制。这一时期对孟州方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唐代河南*区图↑↑↑河南方言图
从唐代河南*区图以及河南方言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现在河南省内晋语区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与唐代的*区分划以及*河水道走向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唐*河以北的地区现在基本属于晋语,而唐*河以南的地区基本属于中原官话。可见,这一地区的*河对方言的演变起着分化的作用。但孟州市在这里仍然是个例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孟州市所辖区域在唐代属于都畿道河南府,与洛阳属同一*区,所以,这一地区的方言在发展的时候与洛阳话有了更多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入声消失的问题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孟州处于两个相反的作用力上,一方面*区将其划为*河以南,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地域上又属于*河以北,这就造成了孟州话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虽然和周边的晋语邯新片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另一方面,唐代的*区分划把孟州划归都畿道河南府,也就使得现在的孟州话与周边的晋语有了最大的区别特征--没有入声,融入了中原官话体系。
中原官话和晋语的区别
孟州人可能觉得周边县市的方言有时候听不懂,那是因为晋语与中原官话有比较大的区别。具体说来主要有三点区别:
1、晋语有入声
入声在中原官话里是没有的。需要说明的是,普通话有四声,古汉语也是四声,但这两者并不对等。
中原官话的四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妈麻马骂”,而古汉语中的“四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古汉语的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入声则在普通话里消失不见,分化到平上去声中。
唐人所著的《元和韵谱》中将平上去入四声形容为:“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深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也就是说,入声是一种发音短促,韵母有阻塞感的音,在宋代以前,这个“阻塞感”体现在韵母以[-p]、[-t]、[-k]结尾。现在普通话里的“白”、“国”、“浊”等字,在古汉语和现代一些方言中,都读入声。例如晋语区群众在读“不、说、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
入声字都以一种发音方式类似于“突然窒息”的喉塞音[-?]收尾
古汉语同普通话四声对应关系
2、前后鼻音的问题
晋语前后鼻音不分,或者前鼻音合并入后鼻音,晋语中元音的鼻音特别重,经常把“新”说成“星”、“什”说成“绳”、“群”说成“穷”,读“陈旧”为“成就”,“深信”为“生性”。
所以孟州周边的晋语区群众在发含有前鼻音韵母an、en、in、un、vn以及后鼻音韵母ang、eng、ing、ong的音时,收音不走鼻腔,或者走一半鼻腔。这一点和孟州人的发音方式区别尤为大。
3、晋语非常“硬”
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
晋语区方言很多没有中原官话里阳平这个音调,阴平和去声的数量则大大超过了中原官话,从听感上讲接近吵架。因此,就连孟州周边县市的朋友说起孟州话时都会说孟州话好听、温柔......
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
晋语在一般人耳朵里
基本上就是一种听起来“艰涩的语言”
哦,是不是明白了呢?
因为唐至宋初时期
孟州行*区划隶属*河南岸
造成了孟州方言的特殊性
小编在想
虽然我们孟州属于焦作
但是在游玩购物时
更多的孟州人都选择去了洛阳
是不是也是受此影响呢?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哦~
参考资料: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年第1期;
2、侯精一:《晋语的分区》,《方言》,年第4期;
3、温端*:《晋语“分立”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语文研究》,年第1期;
4、乔全生:《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语文研究》,年第1期。
5、贺魏:《洛阳方言研究》年、《济源方言记略》年
6、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年商务印书馆
7、孟县志编纂委员会:《孟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年
8:、孟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孟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年
9、裴宰爽:《宋代入声字韵尾变迁研究》古汉语研究第四期年
10: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学出版社年
编辑:韩静娟
编审:汤晓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