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藏本《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末附有一篇诵经应验,文中就提到了唐末五代高道唐洞卿祖师。但关于唐祖的资料,唐代以后的文献载之甚少,唐祖之名也未入唐末五代高道名录。目前除上述之诵经应验外,笔者所见关于唐祖的记载也只有唐末五代杜光庭祖师的《广成集》[1]和北宋初黄休复的《茅亭客话》。至于唐祖早年所居的蜀中龙兴观的记载,除《茅亭客话》外,笔者也只在明《永乐大典》中见到一处,但后来唐祖又为何迁居于青城山丈人观,尚无从考证!
(一)杜祖《广成集》中关于唐祖的两处记载
卷六唐洞卿本命醮词:「臣宿运所钟,遭值道化。佩奉真籙,获以禀修。而功业未彰,愆尤易积。阴阳爽候,疾疹所婴。忧迫既深,扣〔叩〕祈是切。果蒙昭祐,旋获痊平。又于中元之辰,欲陈黄籙之会。仰告真圣,愿遂丹心。今则坛席克终,功德成就。关盟有应,风雨无侵。冥感圣慈,效酬难尽。敢因本命,虔备科仪。设微醮以展诚,拜灵章而请福。伏冀高尊鉴领,众圣照临。前愿已圆,殊祥下及。使臣罪销厄灭,业着功充。奉亲既保其安宁,荐远必霑其迁拔。永坚诚砺,以答真灵。不任。」
这是杜祖专为唐祖撰写的本命醮词。
卷十二大王初修葛仙化告真词:「……乃命三洞道士唐洞卿,伐木鸠工,揆星选日。得风箕直事,当甲子良辰。虔告至真,恭修大醮。」
(二)黄休复《茅亭客话》[2]中关于唐祖的一处记载
卷二崔尊师:「龙兴观道士唐洞卿,令童子以器盛萝卜送杜天师光庭……。」
我们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三点信息:一是唐祖与杜祖的关系非同一般且过往较频;二是唐祖与杜祖一样,也是前蜀王建的御用法师——主持皇家道场。但与杜祖不同的是,唐祖并没有在朝为官[3];三是唐祖早年所居的龙兴观,与杜祖所居之处相去不远。
(三)明《永乐大典》中蜀中龙兴观的一处记载
雷闻在《唐两京龙兴观略考》一文中讲道:「龙兴观是唐代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官方道观,据《旧唐书·中宗纪》记载,神龙元年()二月“丙子,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到了神龙三年()二月,“庚寅,改中兴寺、观爲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这些中兴寺、观或龙兴寺、观,既有新建的,也有不少是从各州最重要的寺观改额而来。」
笔者考五代宋初王溥的《新编唐会要》[4],其实早在贞观七年(耶历)时,全国的观、寺已有「龙兴」之名(见图1)。至神龙元年(耶历)二月丙子日,改观、寺为「中兴」。后右补阙张景源上《请改中兴寺为龙兴疏》[5](见图2),中宗《答张景源请改中兴寺敕》[6](见图2)后,于神龙三年(耶历)二月庚寅日,又将「中兴」观、寺之名改回为「龙兴」。
图1《新编唐会要》卷四十八
议释教下·寺·龙兴寺
图2清嘉庆《全唐文》
但《茅亭客话》中载唐祖所居的龙兴观,并不是在长安、洛阳两京[7],而是在蜀中。除《茅亭客话》外,唐以后的文献是否对其还有记载?而笔者又能否找到这些记载,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查阅另一篇文章所须要的文献资料时,偶然发现明《永乐大典》中玉局井洞一文有蜀中龙兴观的记载。
玉局井洞出自南宋耿焕《牧坚闲谈》。耿焕,后避宋太宗讳改姓景,成都人。久仕于孟蜀,曾为壁州白石县令[8]。据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卷一三小说类著录载:「《牧坚闲谈》三卷,右皇朝景溪[9]纂十九事。景溪,蜀人也。」今存十一事,佚八事。其中南宋初道教学者曾慥[10]《类说》卷五十二所收的《牧坚闲谈》载有七事,即真菊野菊、髪长五尺、十色牋、狗经、梦吞金龟、施食、猢狲报冤。见图3:
图3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杂家类
其中第六事施食,在原本《牧坚闲谈》中题为收豆腐谈;南宋委心子《蜀本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九中题为元植及物。清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11]第三编所收的《蜀本分门古今类事》篇末注曰:「出景涣[12]收豆腐谈」(见图4),但清《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所收的《蜀本分门古今类事》却无此注(见图5)。
图4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图5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
南宋孔传《孔氏六贴》卷一三收有镜光照室一事,卷九八收有叩击一事。见图6:
图6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小说家类
明初陶宗仪《说郛》卷十九(下)收有三事,具无题名(见图7)。与《类说·牧坚闲谈》对,得第二事为十色笺,第三事为猢狲报冤(见图8)。第一事诸本俱无与之重复者,笔者拟题为「错认紫粉」。
图7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杂家类
图8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杂家类
值得说明的是:相比之下,《说郛》中所载(二事)比《类说》要详尽得多,但《类说》(南宋初)年代早于《说郛》(明初)。究竟是《类说》所引是原文,《说郛》所引是增补?还是《说郛》所引是原文,《类说》所引被编者精简?无从查之。但笔者以为:《说郛》所引二事是原文的可能性极大!
《牧坚闲谈》今存十一事,上已陈十事。还有一事为玉局井洞,收载于明《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七十五洞中,此文既有唐祖早年所居的蜀中成都府龙兴观的记载。见图9:
图9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文末「今朝,先皇帝开宝年中[13],成都府龙兴观……」之句可以看出,这座龙兴观从唐中宗前始建,经历五代又至北宋初,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宫观。
耶历年前蜀王建称帝,即定都于成都[14],杜祖、唐祖均为当时的御用法师,且杜祖又在朝为官,居于前蜀都城——成都是理所当然的。又,《茅亭客话》中所载皆蜀中轶事。故由此可断:玉局井洞所载之成都府龙兴观就是《茅亭客话》卷二崔尊师中所载之龙兴观,也即唐祖早年仕于前蜀王建时所居之处。
除上述外,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考证:成都与青城山相距百余里,按诵经应验中的记载(「……丈人观道士李若冲夜归……达旦,具白其师唐洞卿」)来看,唐祖当时是居于青城山丈人观的。但他是挂单还是常住?亦或是唐祖早年仕于前蜀王建时,居都城成都龙兴观;后蜀时唐祖已至晚年,便退居青城山丈人观?另外,成都龙兴观与青城山丈人观有无传承、隶属关系?这些问题均有待发现新的相关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1]十七卷。收载于明《正统道藏》洞玄部表奏类,敢上—毁上(字号)。
[2]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其所见闻,始王、孟二氏,终于宋真宗时,皆蜀中轶事,无一条旁涉他郡。」
[3]杜祖,前蜀王建时拜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迁户部侍郎,又为太子王元膺(次子)之师。后王衍(十一子)即位,亲受道籙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祯馆大学士。
[4]因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本之《唐会要》有误字——将「张景源」误写作「张景佚」,故未引。图1所引,为清光绪十年(耶历)影印本。
[5]见清嘉庆《钦定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张景源。
[6]见清嘉庆《钦定全唐文》卷十七中宗二。
[7]南宋王应麟撰《小学绀珠》卷二地理类:「两京,唐又曰两都,西京[京兆]、东京[河南]。三都,京兆[西都]、河南[东都]、太原[北都]。四京,中京[京兆]、东京[河南]、北京[太原]、西京[凤翔],肃宗元年停四京。五都,上都[京兆]、东都[河南]、西都[凤翔]、南都[江陵]、北都[太原],宝应元年诏。」
[8]白石县遗址,在今四川省通江县文胜乡白石寺村。
[9]当作「焕」。
[10]道教类书《道枢》也是曾慥所集。凡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
[11]清陆心源辑录。丛书,三编,共五十二种,三百八十五卷。光绪五年至十八年将其所藏稀见唐宋元三代之书汇编重新刊印,并以其藏书楼名之。故除本书开篇之序和总目外,皆题为「新编分门古今类事」。
[12]当作「焕」。
[13]开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共计九年。即耶历年11月至年12月。
[14]今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