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仆固怀恩之叛。仆固怀恩,铁勒族仆固部人,唐朝的中兴名将。在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中,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李光弼领兵赴难,在河北地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肃宗在灵武称帝时,仆固怀恩有领兵护驾之功。在朔方之战中,仆骨怀恩知道后,毅然处死仆固扮。仆固怀恩大义灭亲的行为大大鼓舞了将士的士气,奋勇杀敌。乾元元年,回给可汗为其子叶护求婚,一年之后,叶护即可汗位,仆固怀恩遂成为回绘可汗的岳父,唐朝与回纭的关系可以说是亲上加亲,这有利于联合回给,平定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中,仆固怀恩的家族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基于仆固怀恩的战绩,在宝应元年十一月,郭子仪以仆固怀恩有平叛河朔的功劳,请求代宗把副元帅的职位让给他,代宗遂“以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加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
按照常理来说,仆骨坏恩作为功臣在战场上、外交上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为他的卓越功勋,朝廷给了他极高的政治待遇,在年一年之间,仆骨怀恩的官位从最初朔方左武锋使提拔到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又任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太子少师、太保等官,实食封加至一千五百户。而就在这时,仆固怀恩却从一名功臣沦落到叛变的逆臣,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因素。
首先,仆固怀恩与李光弼之间存在矛盾。仆固怀恩勇冠三军,以功高能显,不喜约束。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期间,为人宽厚,由于战事的需要,对仆固怀恩的“犯上”行为,常常“优容之”。
加之仆固怀恩耻居李光弼之下,两人的矛盾在邝山之战中进一步激化,由于仆固怀恩不服李光弼的指挥部署,最终导致战事失利。邝山之战的失利,并没有影响仆固怀恩职位的上升,此后不久,又升任。与此同时,仆固怀恩之子“仆固场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节度。”这样仆固怀恩父子就掌握了朔方军的一切大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仆固怀恩众多的职衔中,有朔方节度使、同平章事、兼绛州刺史。这样就与河中地区联系在一起了。客观地看,唐廷在授予仆固怀恩职衔方面可谓是照顾有加,这与唐廷对郭子仪、李光弼的态度形成显明的对照。
这时朔方军的兵力集中在绛州,而绛州一度是河中节度使的治所。此时的绛州对于辛云京而言显得至关重要。绛州作为军事上的交通要塞是拱卫京师长安的战略要地,也是从长安至太原的交通释道,绛州作为连接京师长安和太原的交通枢纽,重要性非同一般。其可以切断太原与长安的联系,加之驻扎在河中地区的朔方军,对于辛云京而言也是很大的威胁。辛云京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遂对仆固怀恩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仆固怀恩与辛云京矛盾的激化,发生在广德元年,仆固环恩奉旨经太原送回绝可汗出境。在仆固怀恩返回至太原时,辛云京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仆骨怀恩。在当时的情况下,辛云京的担心并非是多余,因为上一年回纶受史朝义引诱,欲出兵入塞,唐廷急遣仆固怀恩前去劝谕,回绝才转而出兵助唐讨伐史朝义。
仆固怀恩拥有朔方军这样强大的军队,又有回纶为外援,这就不能不使辛云京对其提高警惕。如果仆固怀恩和回绝联手,将会给河东镇尤其是太原带来最为直接的危险。仆固怀恩对辛云京此举相当愤怒,随即以辛云京不奉旨为由,上表代宗请诛辛云京。同时,仆固怀恩把大量的朔方军驻扎在河东镇地盘上的行为,既是对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的威胁,也是对朝命的违背,因为唐廷同意朔方军驻扎河中,并没有授权其驻军河东镇境内。唐代宗对仆固怀恩请求诛杀辛云京没有理会,更激起了仆固怀恩的不满情绪。
此外,仆固怀恩的朔方军驻扎在河中地区,这对与其相邻的昭义镇也是潜在的威胁,使得昭义节度使李抱玉对其极为不满。李抱玉和辛云京一样是受到过李光弼的大力扶植。代宗即位后,立功至昭义节度使、璐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仆固怀恩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则将会使朔方军势力深入到昭义镇防区。
正在此时,宦官骆奉仙到了太原,回京途中路过河中时,骆奉仙也受到了仆固怀恩的宴请,仆固怀恩的母亲向骆奉仙发难,骆奉仙此时如坐针毡,想尽快离开仆固怀恩返京,骆奉仙回到长安之后,立即上奏怀恩谋反,怀恩知道后也向朝廷上奏澄清自己,并请求诛杀辛云京和骆奉仙。
代宗对武将早有猜忌之心,加之骆奉仙是代宗宠幸的宦官,因此,代宗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怀恩自恃功高,被人陷害,怨愤不己。代宗派遣裴遵庆去查看情祝,怀恩抱其足哭诉冤屈并答应入朝面见代宗,但其副将范志诚极力反对,仆固怀恩以惧死为由未去面见代宗。怀恩又请派其子入朝来代替自己,仍被范志诚所阻拦,无奈之下,裴遵庆只好回朝复命。
仆固怀恩丧失了一次当面向代宗澄清事实的机会,这样只会使得不明真相的代宗与武将的矛盾进一步的加深。本来朝廷通过仆固怀恩和回蛇的姻亲关系可以巩固和加深唐与回纭的睦邻友好关系,且怀恩和回绝这种正常的交往是人伦之常理,出于礼尚往来,双方的交往和互赠礼物等都是正常现象,然而这在代宗看来却是武将与回纥勾结的证据,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代宗必然要剪除仆固怀恩的势力,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也有人说仆固怀恩早有异心,证据就是其率军攻灭史朝义时,但此事的决策权并不在仆固怀恩,早在其向河北进兵时,仆固怀恩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己。导致仆固怀恩反叛也与其性格有关,唐代宗重新起用郭子仪是正确的选择,遂使得仆固怀恩无所作为,只好逃往灵州。
如上所述,引起其反叛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在唐廷内部真正认为仆固怀恩会反的人并不多。从代宗处理仆固怀恩反叛的过程来看,骆奉仙、鱼朝恩身为宦官,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和代言人,在对待仆固怀恩的朔方军上,宦官和皇帝是站在同一立场的。
因此,骆奉仙和鱼朝恩对待仆固怀恩的态度在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代宗的态度。因此仆固怀恩的反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朔方军与河东镇及泽潞镇的矛盾,辛云京、李抱玉、骆奉仙都不过是唐廷控制朔方军的棋子而己。唐廷不希望朔方军在相对的和平时期一味的坐大,代宗只是巧妙的利用了朔方军与两镇的矛盾,这样不仅能分化和削弱驻扎在河东道的朔方军势力,而且通过对仆固怀恩的打击可以有效地加强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控制。
仆固怀恩从河中返回到灵武时,他的母亲训斥,但是仆固怀恩却没有回答其母的问话,欲转身而出,其母提刀追杀之,仆固怀恩急忙逃走。说明即使在仆固怀恩家族内,也对其叛变朝廷有所不满,可见这种行为是不得人心的。此后,仆固怀恩只能引诱回绘、党项、吐蕃等不断侵扰,朔方军内真正追随他的人并不多。
李怀光之叛。唐德宗于大历十四年五月即皇帝位,马上就将郭子仪调离河中,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实封加满二千户,罢去了其兵权,置于闲散之地。德宗此举仍是出于对功臣武将的猜忌心理,代宗难以决断之事,德宗以新帝即位,赏赐功臣的名义,一举罢去了郭子仪所有实职。同时,将平定安史乱与抵御吐蕃侵扰有功的朔方军一分为三,考虑到朔方军的特殊地位,为了维持这种稳定的局面,只是三镇的节帅还由郭子仪原来的部将担任。
唐德宗即位之初,就决心改变代宗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建中二年,河北藩镇中的魏博、成德以及淄青镇等因为节度使继承问题相继发生叛乱,德宗遂调集神策军与诸道军队前往讨伐,李怀光所率的朔方军也奉命参与这次战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建中四年,径原节度使姚令言奉命率军出征,经过长安时,天寒,军士冒雨前进,这时军队己抵达长安城东沪水,遂回军直入长安,姚令言不能禁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径师之变”。德帝仓皇逃往奉天几,径原军遂拥立原节度使朱溉为主,朱没派军攻打奉天,形势非常危急。
就在此时,李怀光率军昼夜兼程从河北赶到了关中,前来救驾,当朱没听闻李怀光到径阳的消息后,不得不退守长安,朔方军在醋泉大败朱批军,朱批逃回长安,时人以为李怀光再晚到三天则奉天城就会被攻破。
当时德宗任用卢祀为宰相,专权乱政,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李怀光因为性格粗疏,曾多次公开宣称卢祀、白志贞等人是奸债之臣,李怀光所言很快就被卢祀知晓,卢祀担心德宗见到李怀光之后会对自己不利,一向信任卢祀的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令李怀光不必见驾,直接奔赴长安。为此李怀光“意殊怏怏”,认为自己受到了奸臣的陷害。
故李怀光率军到咸阳之后,便不再前进,向德宗数次上疏言卢祀等的罪恶,德宗迫于无奈,将卢祀、白志贞、赵赞等人相继贬黔。李怀光又言宦官翟文秀的罪过,德宗又杀了翟文秀。终于公开叛变了朝廷。
关于李怀光叛乱的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是朔方军和神策军“赐粮不均”的问题,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神策军的供给是其余诸道军队的三倍,这时诸道军队皆集于长安周围,如果均按照神策军的标准供给,朝廷财政却无法支撑,德宗只好派翰林学士陆蛰入李怀光军中说明情况。可知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李怀光的本意是要减少神策军的供给,以达到平衡,李昇不愿主动减少,李怀光不愿当恶人,遂使此事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李怀光之叛似乎并非这一原因,因为这种情祝由来己久,并非这时才有的现象。
黄永年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李晟不仅欺凌朔方军,还不断地媒孽离间,硬给李怀光安上“阴与朱泚交通”,“反状己明”之类的大罪名。意为是李晟逼反了李怀光,而且李怀光确实也与朱溉有书信往来之事,因此这种观点不免有偏颇之处。
李怀光拥大兵而逗留不前,不愿积极进攻长安城中的朱批,除了以上缘故外,唐廷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不当,使得其与朝廷关系的裂痕进一步加深,不久遂公然反叛了。众所周知,河中是李怀光朔方军的驻地,任命李昇为此地节度使,等于断了其后路。李怀光同时还兼那宁节度使,韩游壤杀张听抢占了郊州,断了李怀光另一条后路。
韩游壤原本在郭子仪部下为将,此时又归李怀光节制,李怀光与其有书信往来,韩游壤遂将此书献给德宗,并故韩游壤此举德宗是知悉的。由于韩游壤讨得了德宗的欢心,遂被正式任命为邓宁节度使。这些事均发生在德宗幸梁州之前,因此李怀光索性公然与朱批联合,约定共分关中。由于在长安周围的诸军中,以李怀光之军实力最为强大,德宗为避免不测,只好从奉天避往梁州了。李怀光的公然反叛,导致众叛亲离,此时,李怀光不得己只能率众退往河中。
李怀光与李昇统率的神策军矛盾的激化,无疑是导致其最终反叛的一个原因。关于李怀光与李昇之间的争执,《资治通鉴》及新旧《唐书》皆有不少记载。试看德宗为了让李怀光进军长安可以舍弃宰相卢祀,也可以诛杀亲信宦官,但是当李怀光的朔方军与神策禁军产生利益的冲突时,德宗毫不犹豫地倾向于神策军,致使李怀光认识到朔方军作为一支地方军只不过是德宗手中的一粒棋子,并不真正受重视,最终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可以看出,促使李怀光反叛的一个因素就是神策军。
后来有人提出赦免李怀光时,反对最强烈的也是神策军的李昇,他提出五点理由反对赦免,李晟在这五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由于河中地区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赦免了李怀光,那么河中地区就会被李怀光长期控制,同时与河中相邻的同州和京师会再度受到威胁。
李怀光既已公开反叛,同时为了安慰朔方军其他将士,避免因为更易主帅引发躁动,德宗下诏声明朔方将士是忠顺的,因朝廷念及李怀光以往的功勋,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名号,罢免其副元帅、太尉、中书令、河中尹并朔方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职位。不久,德宗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原属李怀光所统率的朔方军占据的河中、邠宁、灵州等地全部分割完毕,预示着朔方军作为一个强大的方镇走向了终结。
当李怀光退到河中后,主张坚决讨伐的是大都是神策军系统的将领,在李晟、马燧等大将的力主下,德宗命浑瑊、李晟等继续攻打河中。在中央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李怀光走投无路最终自缀身亡,河中兵投降一万六千余人。从这个意义看,朔方军的命运实际上己经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