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找我送亲人过大江那个摇橹的大辫子姑 [复制链接]

1#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大浪淘沙。70年前的渡江战役,宛如天地间雄浑浩荡的伟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力挽狂澜,推动着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一幕场景至今令人感动:那是年4月22日,炮声隆隆的江苏省扬中县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奋力摇橹,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解放军战士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打胜仗,解放全中国;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舱内,她们的父亲在后面掌舵。

《我送亲人过大江》

这一幕被一张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永远定格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上,拍摄者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图中大辫子姑娘名叫颜红英,当时只有19岁。如今,这张老照片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扬中市渡江文化园,看到这张照片,总会让人们想起那段历史,想起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送亲人过大江”

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然而国民党军抢砸沿江船只,妄图阻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踊跃支前的老百姓偷偷将船藏起来。

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百万雄师渡长江

当时,解放军各路军团汇集江北,准备渡过长江,但是渡江船只的缺少是最大的困难,苏北地区的船工们闻讯,纷纷赶来协助。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的颜建发原本带着颜红英、颜根兄姐妹俩,用自家5吨木船在泰州跑运输,得知解放军需要船只后,便主动要求参加渡江支前。

渡江战役前夕,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给船工开鼓劲会。颜家姐妹率先响应,拆了船篷,改装船只以便渡江需要。为保证顺利渡江,颜家的船和其他几十条运粮船一起,停泊在扬中北夹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

一艘老旧渔船,位于泰州白马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这艘船曾参加渡江战役,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4月18日,颜红英驾驶满载解放军战士的船只在江都河口附近的夹江里进行渡江演习,遭遇国民党军舰炮火袭击,她的耳膜被震伤,听力下降,并落下后遗症。但颜红英凭借娴熟的驾船技术,镇定地将船只安全转移,保护了船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受伤后,颜红英和父亲、妹妹依然踊跃参加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

4月22日下午五六点钟,几百条船只整装待发。船上坐满了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每人背着一个用洋铁桶改装的土制“浮水器”。颜红英一家驾驶渡船,运载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随船队从江都中闸出发,途经三江营和扬中新坝地区的夹江,驶向长江南岸的丹徒县伏园乡渡口。渡江途中,颜红英的父亲在船尾掌舵,她和妹妹两人则轮流划桨。

渡江战役图片

后来,颜红英接受采访时,指着脸颊上的伤痕回忆说:“那天(年4月22日),大军要到江南去了,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南边(国民党军)向我们打炮,厉害哪!有一名战士又问我:‘你怕不怕?’我说:‘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们送过江,解放全中国。’我驾驶着船划到江心时,突然一颗炮弹就在我家船边不远处爆炸了,一块东西(弹片)擦破我的脸颊,顿时满脸是血,我也不管,还是拼命地划,一心想尽快把人民解放军战士送过江到前方打胜仗。”

就在颜红英奋力划桨驶出港口时,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用开封战役中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老式莱卡照相机在江岸上抓拍到了这一瞬间。照片洗印出来后,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题,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后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扬中渡江文化园等博物馆收藏,并被选为《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丛书封面。

渡江战役胜利后,颜红英姐妹与父亲一起参加了在扬州召开的庆功大会。会上,军政首长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证书。

众里寻她千百度

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是一位老红军战士,也是我国新闻战线上唯一位获得二级红星勋章的新闻记者,他一直惦记着这个难以忘怀的背影。之后很多年,邹健东都一直寻找着这个素不相识的“扬中小姑娘”,期盼着把照片亲手交给她。然而,所有这一切,这个大军过江后就随夫南迁的“小姑娘”却全然不知。

年,邹健东出差到南京,曾委托《南京日报》的同志寻访,并在《周末》《新闻广场》等多种媒体刊登照片和文章《摇船小姑娘,你在哪里?》。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渡江战役时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看到照片后,也深情地说:“一定要找到这位小姑娘,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

颜红英家客厅墙上挂着渡江时的照片和自己的晚年照

年,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编导、南京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吴建宁等人采访邹健东,邹老又托吴建宁代为寻访。这一年6月,吴建宁专程赶到扬中,他手捧《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向时任扬中市史志办主任赵纪福等人讲述了照片的摄影者邹健东老人想寻找照片上主人公的心愿。

扬中史志办的同志凭着史志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先后走访了扬中航运公司、渔业社,询问了参加渡江战役的老船工,考察过扬中的老码头,也调查过江南江北的新渔村,结果还是茫茫人海,杳无音信。赵纪福撰写了文章《送亲人过大江,谁是“我”、在何方?》,发表在扬中、镇江、南京等地的报刊上。当时扬中电视台分管宣传的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冯鸿鸣得知后,立即介入,协同史志办寻找,并赴南京、吴江、江都、扬州、宝应等地考证核实。

新华社摄影记者邹健东(摄于年冬)

年4月,江苏卫视为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播放了纪录片《风雨钟山路》。4月27日晚,当纪录片播放到第五集时,解说词中讲道:“照片上的两位姑娘,你们是否记得50前年的那个傍晚,你们以纤弱的身躯划着木船送走了黑暗,迎来了黎明。划船的小姑娘,你们现在在哪里呢?”

片中画外音对当年划船小姑娘的深情呼唤,引起了江南农村一位中年妇女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